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孙涤专栏:《家教有其限度》——“虎妈是孟母吗?”之七
作者:孙涤 | 2011/11/4 14:18:27 | 浏览:2419 | 评论:0

  上期我们说的,一个人之所以是他/她,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包括个性、性向、学习能力、创意潜能、对他人感受的敏感性、与人互动的倾向等等)的性状(behavioral traits,暂且不论体貌等物理性状),约有一半来自基因的遗传;在另一半统称为“环境”的因素里,家庭小境遇占了其中的一半,而家庭以外的大境遇(社会文化等因素)占了余下的四分之一。这个50%-25%-25%的结构,是为了便于理解相当粗糙的划分,当然有伸缩调整的余地 (比如不少人相信,智商有40%-75% 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就教育而言,它所传递的基本讯息是,1、长期进化的结果,人(脑)远非一块白板,是不能够任意重塑、无限教育的; 2、个性的铸就和智慧的获取,遗传的因素是决定性的。然而天赋(并不全都是可取的)怎样发挥和实现,尤其是怎样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即常说的“成才”,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socialization),环境的因素举足轻重;3、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和人际互动的能力大部分是个体习得,而不是被教会的。对于儿童,受伙伴团组(peer group)的影响往往超过家庭的影响。

  上述三个讯息,以及整个基本架构的判断,历来争议极大,甚至构成“问罪”的依据,常常痛遭围剿挞伐(罪名有“优生论”、“种族歧视”、“天才论”、“教育无用论”,不一而足)。

  首先,人不是白板一块,是不可以在上面随意涂抹“最美的图画”,或者擦掉已有的内容再改写“最新的文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冲突不断,人种经过数百万年特别是最后十万年的进化,发展到现今,人脑已大致底定,不可能说变就变得了的。人脑万一发生剧烈的变异,结果多半也是负面的,比如器官变形、患癌症之类。考古和文化人类学也积累了相当充分的证据,五千年以来人脑的思维能力并没多大长进。现代人和苏格拉底、老子那个时代的人相比,也未见得更聪明些。假如用电脑来比喻的话,那么人的心智能力就像电脑的运算能力,已经由芯片以及已定的线路组合决定了的。加载一些适用的软件,功能只是增多了些,边际上的改进而已。

  在教育,道理也是一样的。即使对一个孩子,在最微观具体的层次上,抚育也只有因势利导。古代中国的价值观,把人之本初的根性界定为善,并倾向于认定“赤子之心”是白璧纯良的。其实任何一位母亲,只要平心静气地观察和比较自己的或邻人的婴孩,都会对儿童无限可塑这样的乡愿有所保留。

  其次,孩子个性的成长必须和社会的境遇互动,数千年前的孟母就悟出了这层道理,虽然她不识字。孟母看到儿子的玩伴把小孟轲在往下拽,就知道“迁居”才是上策。营造家里的“优良”环境,不如择善地而栖息。正是靠大环境的互动促进,而不是通常所谓的孟母家教,孟轲才发展成为孟子的。

  现代调研分析也一再证实了孟母的逻辑:同伴圈子对学龄儿童形成个性人格的影响(所谓peer pressure),要比家庭和家教来得大。这一层发现也许让许多年轻父母失望,人们以为既然孩子是我生的,当然归我来塑造。父母望着自己可爱的小宝贝,雄心油然而生,寻找秘笈良方,摩拳擦掌,执意要培养出一个小天才。

  可是很少有人这样想,我的配偶是我自己挑选的,我改造那“另一半”,又有多少把握?孩子还不是自己选择来的,出生时自然带来了他自己的天性,其中虽然有你一半的基因,但和另一半的基因怎样结合,却不再是你能控制,更不是你能任意重塑得了的。回忆一下自己的兄弟姊妹,同父同母,在一个屋顶下长大,个性的差别与不同家庭的其他孩子几乎一样大。

  要明白教养是否有成效,“养不教”不完全“父(母)之过”。当人们理解到“家教”是有其限度的,会容易保持平衡的心态,既减少对自己的苛责,也减少扭曲孩子天性的压力。父母的责任虽说重大,却是有限的。父母所能做的,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的天性焕发出来;并尽量诱发孩子的潜能,把潜能集中运用到既能丰富自己生命又能丰裕人类福祉的地方。

  家教和同伴圈子,哪一个在孩子个性的社会化过程里占更大的份量?通常两者是高度混杂在一起的,很难分别哪一个的影响有多大。把这两种因素的作用分隔开来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观察同一个体迁移到崭新的环境是是怎样接受全然不同的习俗的。1980年代大陆赴北美留学的群体生活,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大规模检验场所。

  当年的大陆留学生,年过三十拖家带口的不少,孩子四岁到十岁时赴美,完全没接触过英语和异邦文化的很多。一个令人惊异的普遍观察,是小孩的口音和口味的巨大改变,改变之迅速甚至在父母觉察之前。口味和口音,人们最为牢固的两个习惯,对于接近成年的人,一旦养成就很难变更。以我自己的经验,从小学开始学习普通话,同学里还有获得过普通话评比全国一等、二等奖的。但直到今天我一下北京的飞机场,在出租车上聊了没几句,出租司机一定会说,你是从上海来的吧。直到今天,我一到上海必定会去吃大饼油条和咸豆腐浆,还觉得是种享受。然而孩子到美国后,用不了半年竟全变了。

相关文章:『孙涤“虎妈是孟母吗?”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别再漂白黑天鹅》——“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五 2012-01-16 [3059]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犹太人的孟母精神——“虎妈是孟母吗?”之十四 2012-01-03 [3870]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时间的机会成本》——“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三 2011-12-24 [3637]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立志要画得圆》——“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二 2011-12-12 [3371]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孩子不是家长的工具》——“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一 2011-12-04 [2015]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蒸馏水里养不成鱼》——“虎妈是孟母吗?”之十 2011-11-28 [2255]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带着丝绒手套的呵护未必奏效》——“虎妈是孟母吗?”之九 2011-11-19 [1937]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人脑本非白板,顺势方能利导》——“虎妈是孟母吗?”之八 2011-11-13 [2140]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勿自满、勿取巧》——“虎妈是孟母吗?”之六 2011-10-29 [22000]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强其筋骨、强其心志》——“虎妈是孟母吗?”之五 2011-10-23 [11947]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6]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2]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2]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0]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6]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2]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