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孙涤专栏:《人脑本非白板,顺势方能利导》——“虎妈是孟母吗?”之八
作者:孙涤 | 2011/11/13 6:42:37 | 浏览:2140 | 评论:0

  当年来北美陪读的太太们,多半是英文完全不识或至少不过关,就是留学的先生们,英语至多也是将就而已,因此家里的沟通几乎全靠普通话或方言进行。不过父母很快就发觉,六个月到九个月之间,孩子用英语做口语沟通已无问题,而且说得纯正的美国口音。当时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也是从上海去的,我们日常交谈用沪语舒服得很,我们的孩子却在迅速改变,他们之间的交谈舍弃了上海话,完全用英语进行。而且过不久,他们甚至把上海话都给忘了,尽管在家里父母朝夕讲的还是上海方言。很明显,上海话——孩子的第一母语,经不起“社教” 的挑战——玩伴圈子、电视媒体、学校读本、溶入当地社区的愿望等等,的影响更强有力。

  孩子口味的迅速改变同样令人惊讶。到美国不用半年,孩子就开始崇尚汉堡一类的“垃圾食品”,而弃“华夏美食”于不顾,尽管在家里的一日三餐,还是中华的烹调。记得我的外甥十一岁到美国德州,加入我姐姐的留学生涯。几个月后我带他到外面吃饭,除了他选择要去麦当劳,他的一个同学也是刚到美国不久,知道我要请吃汉堡,大受鼓舞,竟说“他最向往的事就是吃一份巨无霸”,看来他的变化没能得到父母的充分理解。给我的印象至今无法淡忘,“华夏美食”,国族的骄傲,看来也敌不过当地饮食文化的拔河。

  有不少追踪学童的行为改变轨迹的社会调查,也是基于对新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的观察。例如,有一个在加拿大进行的大样本长周期的研究项目(R. McCrae对五大个性性状所谓OCEAN的报告2005),针对香港移民的孩子就读大学时的个性进行分析,令人信服地显示,孩子的个性是在当地社会化的过程里形成的,受家庭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孩子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受原有的香港文化影响还很明显;几年之后就趋近于其他加拿大孩子的个性;若移民孩子是出生在加拿大,或在婴儿期就到了加拿大,那么他们和其他加拿大的儿童在个性和行为上就几乎没有差别。尽管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个性在移民前后变化甚微,而行为模式也依旧是港式的。

  前文里我们提出的遗传-家庭小环境-社会大环境,50%-25%-25%的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有了一个大致的导向。但这三个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至少认识到了它们不是可以简单叠加的,比如不能说遗传37%+家庭19%+社会24%,综合教育成果就等于85%之类,而是如同化学反应般,即可以相辅相成,也能相反相成。而且相成了,成就可以超过100%,发生相克的话,综合后果则很可能会剧烈下挫。因此,要成就一个孩子颇难,但使一个孩子挫折却很容易。孟母的典故告诉我们,以她的贤明,知道孟轲的基因已定,要再有所作为的余地不大,而自己家教的本事也颇有限,于是她通过迁居去选择良性的社会环境,来促进儿子的社会化。必要时她会使出杀手锏——引刀割织机,就像典故里象征性的果决手段,令孟轲幡然顿悟。

  学童教育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是过分推重所谓“智商”的作用。其实,无论从测定它的方法还是从它的内容来看,智商都不足以预测一个儿童将来在社会上成功的几率和程度,但人们还是会因此感到挫折或高估自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无惊讶地发觉,学生遇到考试成绩不如意的时候,宁愿承认自己疏懒、粗心、没好好准备,而绝不愿意被批评为“笨”。似乎一旦承认智商不如人,他就什么全完了。以至于在下一次考试,他会采取故意不充分准备的策略,以便万一成绩低于要求时可以有理由来推诿,避免面对被人怀疑智商不高的尴尬。

  智商测定的,是一个小孩的“智力”水平除以同年龄组的平均水平的商数,等同的为100%,高于100%者为资优,低于100%的则为资劣。但是智商没能充分考虑智力早熟和晚熟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智商测定的内容并没有涵盖学习的意愿、关注的强度、持续的努力、以及同其他人的互动的能力,等等,而正是这些对学习效率极为重要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在社会里的表现和绩效。其实,智商的总体水准平平的人,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限度,善加利用,专注在某个领域——因为擅长而有热忱的领域,反而更有机会突破,更能有卓越的表现。

  智商的现代测定总是把人群的智商分布“正态化”成均值为100、均方差为15 的“钟形曲线”,据此,平均四十个人里,约有一人的智商超过130(超过145的则是千里挑一),一人低于70。智商低于70 者脱颖而出的机会固然甚微,超出130的“智者”在社会上成功的概率同样不大,他们能出类拔萃的往往是在“单干的”领域,如艺术、科学、竞技、哲学之类。对于这类吊诡的现象,解释是,由于高智商的人思维轻易而快捷,与常人的同步沟通反而变得困难起来,从而容易遭到疏离。而且高智商者倾向于高估自己,不耐烦苦练持久耐力(perseverance),所谓“挠挠者易折”,因此他们成功的机会未必及得上智商在115到130之间且能与人互动的人。后者能够洞悉大多数人的感受和追求,了解民众的强弱在哪里,同时恰好比追随者和市场需求领先了“半拍”,足以引导他们,并能组织和激励群体。

  于是,让我们回到本系列的主题,虎妈的策略能够奏效吗?

  笔者对虎妈的价值观和方法虽然高度存疑,不过他同意虎妈的出发点,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蔡教授在和著名传媒人Charlie Rose的访谈中指出,她的教育法的基点是,与其让孩子在高中毕业后方才醒悟到没学到什么的痛苦,不如在小学时加紧炼“童子功”,吃些“萝卜干饭”。而这些向来是华人社会育儿的传统。

  反观美国二战以来所谓“婴儿潮”一代,多半是“带着丝绒手套”呵护出来的,与他们的父辈,二战里锤炼出来的“伟大的一代”的作风,竟有云泥之别。究其缘故,美国的斯波克医生(Dr.B.Spock,曾被誉为“幼儿教育革命的催产婆”,眼下却常被指斥成“被娇纵一代的教父”)的理论恐怕难辞其咎。顺便提一句,杰奎琳在哺育小肯尼迪们时,就曾把斯波克医生的书视同“圣经”,常置一部在其床头。我们在下期详述。

相关文章:『孙涤“虎妈是孟母吗?”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别再漂白黑天鹅》——“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五 2012-01-16 [3059]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犹太人的孟母精神——“虎妈是孟母吗?”之十四 2012-01-03 [3870]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时间的机会成本》——“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三 2011-12-24 [3637]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立志要画得圆》——“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二 2011-12-12 [3370]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孩子不是家长的工具》——“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一 2011-12-04 [2015]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蒸馏水里养不成鱼》——“虎妈是孟母吗?”之十 2011-11-28 [2255]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带着丝绒手套的呵护未必奏效》——“虎妈是孟母吗?”之九 2011-11-19 [1937]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家教有其限度》——“虎妈是孟母吗?”之七 2011-11-04 [2418]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勿自满、勿取巧》——“虎妈是孟母吗?”之六 2011-10-29 [22000]
『学人动向』 孙涤专栏:《强其筋骨、强其心志》——“虎妈是孟母吗?”之五 2011-10-23 [11947]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1]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6]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2]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1]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7]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2]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0]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6]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2]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