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不僅國內存在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現象,每年還有大批人口流向東南亞鄰國甚至世界各地。社會學、人口學、城市與全球研究等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11日齊聚哥倫比亞大學,探討中國人口流動、城市化等多個備受關注的議題。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副教授劉雙(Gracia Liu-Farrer)以中國同日本和越南之間的人口流動為例,闡述勞動力遷移和資本流通之間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劉雙闡述勞動力遷移和資本流通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劉大琪/攝影)
據劉雙介紹,1980年代中期,中國出入境管理政策逐漸放鬆,申請護照和簽證的難度減小,讓不少人可以順利到國外留學或者工作。從大趨勢上看,早期出國群體主要以學生和技術移民為主,他們多去往北美、澳洲和日本,隨後其家屬也相繼被帶到國外。到了1990年代,移民群體更為多樣化,許多商人和小販大批湧入東南亞各國,以團體形式輸出、到國外給當地的企業工廠工作的勞動力與合同工也開始出現。
具體到中國和日本之間,1980年代由中國到日本去的群體主要為學生、勞工和工程師。當時日本國內的勞動力成本增加,對外投資增長,所以急需引入國外的專業人才來支撐日本各種經濟活動,這無疑給不少中國人創造了到日本的機會。
自1990年代初,中國流向越南的移民逐漸增加,其中主要為合同工、專業人才、商人和學生。合同工以男性為主,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和當地女性結婚,並逐漸在那裡安居樂業。這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華人聚居地的出現,中餐、卡拉OK、按摩、賭博、色情服務等隨之也在該地風行。因中國和越南臨界,跨邊境貿易自然也建立起來,互通的商品主要包括水果、木薯、土豆、咖啡、茶、橡膠、辣椒、海產品等等。當時的跨邊境貿易主要通過口頭約定達成,雙方一手交貨、一手付現金,許多中國商人非常喜歡這種方式,認為它間單直接、成本低、也不會受到複雜的銀行體制的牽制。
劉雙指出,一方面勞動力的遷移為資本的流通提供了渠道,像是在日本的中國學生和技術人員,他們在中日兩國間搭建了橋梁,並促進了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資本流通。另一方面,資本同樣帶來了更多的本地勞動力。以越南為例,中國在越南投資建廠不僅開拓了中國在別地的經濟活動,同時也把更多的勞動力帶入到越南,這一點和韓國、日本、泰國等國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