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导致中国家庭和企业积累储蓄的激励因素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足以在未来几年扭转储蓄趋势、刺激国内消费。《联合早报》的解读是:中国人还是爱存钱。
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在1990至2007年期间大幅上升,最终占到了GDP的一半,比例已处于全球高水平。据《联合早报》分析,除了民族性之外,高储蓄率的存在,主要是经济转轨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人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长期性支出都由企业和政府承担,无需从工资中列支,居民的储蓄动机不强,储蓄被称为“强制性储蓄”,即排队太长买不到东西。90年代后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企业不再直接负担上述支出,但社保体系并未有效建立,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显著增强;同时,由于劳工工资成本的真实化进程是渐进的,企业未将成本扭曲形成的超高利润转移成工人养老、医疗和保险等支出,导致企业储蓄显著上升。
其实,中国人爱存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民间投资渠道的不畅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管理部门正在进行调整。香港《商报》11月11日撰文称,中国央行负责人说,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并力挺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合法性”。报道援引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周景彤预计,一旦中国放宽对民间借贷的限制,将会至少有3万至4万亿人民币资本合法流入信贷市场。
报道认为,这将令坊间相信,中国监管当局将相继出台放宽民间借贷经营限制的新政,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允许隐于民间的巨量资本“转正”,从而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中国人爱存钱,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公开的“秘密”,大款们在海外一掷千金也为各国所惊叹,不过,在《华尔街日报》看来,却不是这么回事儿。该报11月11日的文章认为,中国人买东西没主见?想买已经觊觎很久的鞋子?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那么你很可能会先征得好友的支持,如何才能充分利用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不断增长的财富,依然令人困惑。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新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最亲近的人的看法特别敏感。比如在购买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几乎4个中国人中就有3个说他们知道某一个产品是因为朋友或家人的推荐。而在美国,只有半数人承认受到过朋友和亲属看法的影响。在买衣服方面,同龄人的看法几乎会产生同样的影响,接受调查的中国人中有2/3以上说,他们知道某一个产品是由于该产品得到熟人的认可。
麦肯锡大中国区消费品咨询业务主管及该项研究作者之一马思默说,在中国,亲戚朋友的角色极其重要,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重要。
最近一名服装零售商对马思默抱怨说,他们在中国的店铺试衣间外面排的队太长。原因在于女性顾客在试衣间逗留,因为她们给自己拍照,然后把照片发给朋友,等待他们的回应。他说,只有在中国是这样,这在中国文化中太根深蒂固了。
无论花钱方式如何,中国这个大市场外国人从来不敢忽视,这不,日本震后恢复经济的希望,又落到了中国人头上。据日本《产经新闻》11月14日报道,消费低迷和游客的减少让很多日本地震灾区的中小企业头疼不已。目前,通过打开中国市场寻求活路的日本中小企业逐渐增多。他们卖往中国的不仅有日式铁壶等传统工艺品,还有日本酒和水产品等商品。由于中小企业缺少出口经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开始举办专门活动来帮助这些企业开发中国市场。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10月份带领日本地震灾区的21家中小企业到上海和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商品推介会。据悉,岩手县的铁锅和漆器,宫城县的礼物包装品等收到了中国方面的合作意向。上海世界贸易商城的副总裁傅禄永强调:“安心、安全、高品质的日本商品不会因为一两次地震而受到影响。”傅禄永说:“如果有其他的日本地震灾区企业提出想参展,我们将表示极大地欢迎。”
逐渐富裕、强大起来的中国,让美国担心,彭博通讯社告诉大家不必如此,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而不是害怕它崛起。
彭博社认为,飞速发展的中国对战争或政治不感兴趣,只关心经济增长。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变,理应非常吸引人,成为美国学习而非害怕的对象。
文章作者乔纳森·奥尔特和一名高级中国决策分析人士聊天时说,,总是听说金钱万能,但现在似乎中国所有的钱都不能让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全球性论坛中获得发言权。
奥尔特认为,美国警惕中国,并不意味着总要揣测其他大国有军事意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5月份访问美国国防大学时,引用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句话:“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这对两国都是很好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