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近日刊登了一篇「中國難題」特稿,點出了「美國學校要錢、中國學生要學位」而造成中國留美激增、甚至造假氾濫的現實;一周後,國家公共廣播台(NPR)的On Point新聞訪談節目以「中國學生在美國」為題邀大學入學辦公室主任、教育評論家再深入探討,「美國大學中國申請人氾濫,但申請未必真實」的開場,直指問題核心,叩應聽眾及網友則回應不一,有人對這新一波的校園「恐中症」嗤之以鼻,也有人對於美國將中國留學生的底細摸個清楚,大聲叫好!
維吉尼亞大學在美國公立大學中名列前茅,十餘年間來自中國學生的申請書,增加百倍
中國學生留美 人數暴增
「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全美最佳公立大學排名第二的維吉尼亞大學(UVA)入學許可辦公室資料指出,12年前UVA的中國學生申請份數12份,去年已達1400份,今年8月踏進夏洛茲維爾的中國新生有71人。
德拉瓦大學2007年僅有8名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今年則有517人;因暢銷書「最後的一堂課」聲名遠播的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據聞今年有近500名中國新生;同樣位於賓州的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Univeristy of Pennsylvania),大學部來自中國的新生過去頂多三、四十名,今年161名國際學生中,至少有一半來自中國。
美國大學面臨嚴重預算赤字,除了最頂尖、校產基金優渥的極少數名校外,以擴招自費學生來填補資金虧損,成為公、私立大學自救、紓困的共同解套,近幾年來,爭取中國學生出洋學習的風潮,更蔓延至私立高中。
中國拜改革開放之賜,再加上考學競爭激烈,有遠見的富爸媽提前把獨生子女送至海外求學,大華府區能核發I-20的私立高中,不愁本地生因付不起學費而流失,展臂歡迎中國富二代,有的學校的中國學生甚至占了三分之一。
在維州一所天主教私校教授中文的王老師指出,這些孩子多半花個六、七千美元,透過仲介協助申請來美,除了給校方一年兩、三萬美元的學費,也得給寄宿家庭每月2000多元的食宿交通費。王老師說,這些孩子每月基本都有400元左右的零花錢,「一有空就上館子、到卡拉OK吃吃喝喝,消費力相當可怕!」
仲介造假頻傳 引發爭議
中國留美學生過去十年呈現兩位數,甚至三位數成長,為財務窘迫的學校開闢財源,而美國擴招中國學生也的確為考不上學校的富家子弟提供教育選擇,看似中美雙贏的這股留學風,卻也因仲介為學生造假、代筆情事頻傳,而引發爭議。
維吉尼亞大學(UVA)入學許可辦公室副主任慕思(Parke Muth)說,維大的榮譽制度(Honor code)行之以久,為防堵申請文件假造或代筆,自有一套對策。
慕思稱,紐約時報報導所述的問題,在維大並不存在,因為維大挑選學生程序嚴謹,以今年入學的新生為例,他們的平均GPA在3.8以上,且大多出自中國的重點學校,在美學習大都跟得上進度。此外,為了避免申請造假,該校的電話面談採迅不及防的無預警「冷電話」(cold call),還有些申請人電話都是同一碼,這種把升學仲介列為連繫人的申請書,不用等面試就被「刷」!
校園國際化? 自成小圈圈
「促進校園多元與國際化」是美國大學擴招中國生的檯面上說詞,但實際運作卻事與願違,中國學生學習跟得上,但在校園形成小圈圈,大學的學生餐廳走一圈,中國學生一群、韓國學生一堆,不只聽得出,從穿著到髮型也自成格調。
現年24歲,在北京、香港一路貪玩蹉跎,最後落腳美國匹茲堡地區大學,目前就讀大二的Mino(化名)說,走過這許多地方,美國真比不上中國。來美兩年逼著自己學英文、融入主流,但進步有限,「中國學生跟自己人混比較自在」,但也成為英語進步的阻力,「只要有人脫口說句英語,就會被同伴謾罵!」
Mino說,過去出洋的中國學生多是尖子生或官二代,現在大多數都是像他一樣,考不好、待不下去,但家長能支持留學的一群。
他坦言,海外鍍層金,不是就業的保證,學金融的他畢業可以回家接手父親事業,但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不如他幸運,今天的中國到處是「海歸變海待」,國外文憑不再是就業保證。
交融不易 造成學習區隔
紐約時報教育資深撰稿人費雪(Karin Fisher)調查後發現,擴招中國國際生的校園「文化交融」落實不易,和中國學生一窩蜂主修工程、金融緊緊相關。她提到,由於課堂討論是美國大學講堂的重要一環,會啃書本不開口的中國學生一多,課堂難免沉悶,有些本地美國學生一看選的課有大批中國學生就退選,逼得校方只好另外為本地生另開同一門課。
中國生氾濫造成學習區隔的怪現象,就讀馬里蘭大學(UMCP)前史密斯商學院財務金融研究所的小李體會最深。他今夏一報到才發現,金融研究所180學生中有150人畢業自中國各大學,且中國研究生大多被送到華府的分校上課,「放眼望去,一大班全是自己同胞,差點忘了自己在國外」。
小李說,他和大多數中國留學生都不是什麼富二代,不算生活費,光是這張30個學分的碩士文憑的代價就是9萬2000美元,他和同學都有「受騙」之感,卻也沒法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