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雖被視為「幸福村」,但自由和物質分配間,令人撲朔迷離;該村88名「金字塔」人物,老書記吳仁寶一家22人處在塔頂,三代人都擔任重要的領導崗位 …
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五子幸福論」。(取材自新華網)
王哲駕著摩托,載著人,突突突地就從「天下第一村」門崗邊上竄了進去。沿著直道,他騎行了一公里,路面兩側盡皆別墅,這兒是「塔家基」。東側是牆,西側是水,南北大門各有兩個保安,外人莫入。
騎到盡頭,王哲左拐上了「民族路」,又是近一公里的直道。路邊建築風格大變,一長列一絲不苟的灰牆宿舍,走廊上安了鐵柵欄,窗前掛著內衣褲。附近熱帶廠的廠工就住在這,四人擠作一間。
民族路走到頭,右拐之後,豁然開朗,著名的超五星級「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拔地而起,這座328米的高樓,高居世界第15位。再向前,是「天下第一塔」,塔頂是個金黃色的葫蘆,共用了3.5公斤黃金鍍成。金塔一邊是「龍鳳廣場」,一個「龍頭」連著中心村的萬米長廊,而那個鳳形建築,由於手藝粗糙,往往會被遊客誤認為是母雞。
王哲沿著萬米長廊,穿過華西中心村別墅區,蜿蜒之後,騎回到民族路上。不過五六分鐘的時間,王哲繞了華西中心村走了一圈,要價30塊錢。然而從別墅、到廠工宿舍、到摩天樓、再到金塔,恍惚間卻像穿越了幾重世界。
華西村為什麼這麼富,王哲一直沒想明白。 這個原籍河南的外來工,2007年的時候拉家帶口慕名而來。華西村的集體經濟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村集團下屬60多家企業,總產值超過了500億。
王哲的老婆現在還在棉紡廠上班,王哲自己輾轉了鋼廠、銅管廠等幾個廠之後,因為工廠效益不好,索性去開了黑車。
王哲的摩托載過本地客,也拉過外國人,偶然遇到求宿的遊客,拉他去華陸賓館或者直奔陸橋,還能吃20元回扣。就這樣,王哲的收入,剛好夠全家開銷。
不過,自從兒子開始上幼兒園之後,王哲已經萌生退意。「在華西村,幼兒園一個學期的學費要3390元,比城裡都貴。」王哲謀畫過了年去常熟,他的一個朋友找了家公司,包吃包住,小孩上學不要錢。 「反正沒有華西村戶口,你幹得再好,也進不了管理層。」王哲說
「今年比起去年,已經少去一萬個外來工了。」王哲說著來路不明的數據,他以一種習慣性的口吻,不假思索地評論著:「老頭子在倒還好,那天老頭子要不在了,華西村就完了。」
●紅色經濟鍊
一支來自上海的大型考察團,正站在摩天大樓下拍照留念。「增地空中新農村」是老書記吳仁寶給取的名字,有考察團的人說「土」,「華西明珠像是山寨了東方明珠」。而土洋結合正是吳仁寶的政治智慧。
「我們是一個小村子,上級領導比較多。有的領導說太洋了,有的又說太土了。所以,我們就要建一個不土、不洋、不城、不鄉的。哪位領導說我們太洋了,我就帶他看土的;哪位領導說我們太土,我就帶他看洋的。」
豪奢景點 年吸200萬客
兩個月前,在「新農村大樓」內,又多了一頭1噸重的金牛,價值高達4億元。這是吳仁寶「農村城市化」思想的結晶,憑這個牛,他認為,可以「讓城裡人到農村來花錢」。
而網民卻傾向於將此舉理解為華西村的「炫富」。要登上「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看上一眼金牛,得花500塊錢。很多遊客遊覽之後,大呼坑爹。
「轉型」最近幾年在華西村一直是重大命題,華西村新書記、吳仁寶之子吳協恩,提出「西南建工貿錢莊,東北建六畜糧倉,中間建人間天堂」。他將旅遊、金融、海洋運輸等服務業提到了華西村半壁江山的位置,並重點建設了一批特色景點。
除了新農村大樓外,還修建了山寨版的天安門、長城、凱旋門……並購買兩架直升機,開闢「空中遊華西」路線。
根據華西村旅遊公司介紹,華西村一年的遊客超過200萬,只金塔兩架電梯的收入就有300萬。「空中遊華西」更是奢靡,飛機購置成本就達到了9000萬,更不用說日常維護和駕駛員的薪水。坐一趟飛機,票價高達1000元,王哲稱平時鮮有看到直升機起飛。
不過,這些看似不靠譜的噱頭,卻慢慢變為有形的價值。這些年來,全國各地來華西村參觀考察、學習經驗者絡繹不絕。華西村由此發展「觀摩經濟」。
老書記紅色報告 必看
這是一條「紅色經濟鍊」,金塔頂端的黃金葫蘆,開著奧迪汽車的村民,住農村別墅,吃農家土菜,聽紅色的《華西村歌》,一個「特立獨行」的中國鄉村,轉化為一場特色旅遊。
到「幸福園」可看到各種人物雕像,其中有革命年代的圖騰董存瑞和雷鋒,也有身繫紅領巾的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共領袖。而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每天上午在民族宮禮堂所作的紅色報告,幾乎成為華西村最大的旅遊「景點」。
●併入華西村 苦頭多過甜頭
王哲一度也羨慕過華西村民的生活,但他感覺到在這裡,最大的缺失是人。集體性的「喜氣洋洋」取代了個體的喜怒哀樂。這裡更像一個人造景點,在森嚴的門衛戒備下,村裡空空蕩蕩。
「如果給你別墅,讓你做華西人,你幹不幹?」記者問他,王哲一邊笑著,一邊從鼻腔裡意味深長地「嗤」了一聲。
10年前,華西的周邊村,也面臨相同的誘惑。2001年,華西村推出了「一分五統」的併村理念,陸續兼併周邊的華明村、前進村、涇濱村、三余巷等20個村莊。華西村面積從原本0.92平方公里到如今超過35平方公里。人口從2000人增加到3萬5000人。原先20個村,被畫分為13塊區域,命名上依次是華西一村、華西二村,一直到華西十三村。
華西三村 八成背債
併村那天,華西村給周毅送來了魚、肉、花生、瓜子什麼的,然後是每人350元糧款,150公斤大米。村人歡天喜地,幻想著從此過上不愁吃穿的集體生活。
從此以後,村裡的土地由華西村統一規畫和使用,而村民則被安排去各個崗位上班。
2006年,承諾過的別墅到了。華西村派人給周毅2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估了個價,4萬2,「沖抵之後,你再另外給25萬8,就可以住別墅了。」他們說。
在估價上,周毅沒有商量的權利。「你也可以不要別墅,繼續住老房子,」村委會告訴他,「不過以後不准你自己再造新房子了。」
「一直到現在,我還背著15萬的債務,」周毅說,「華西三村的人,80%都欠著錢。」
「併村十年,他們富了十年,我們這裡落後了十年。」周毅感歎。
這哪裡是天堂?
華西村黨委常委吳蘊芳常如此介紹:華西三村、四村、五村、十二村和十三村在區域規畫上被畫分為「錢莊」,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和十一村被畫分為「糧倉」,剩下的一村、二村和三村的部分區域被畫分為「天堂」。「你到處看看,我們這哪裡是天堂?」三村的周毅反問。
●車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 老書記5子幸福論
根據官方的說法,目前已經形成了「小華西幫助大華西,大華西感謝小華西」的良好氛圍,創造出「小華西提升大華西,大華西正成為金華西」的嶄新面貌。
在百度華西村吧,總是能見到這樣兩種帖子,一種大畢生詢問華西村的工作招聘事宜;第二種是適婚的男女青年,求交往的帖子。
2003年,《南方周末》的一篇報導曾在最後追問華西村,什麼是幸福?
吳仁寶說:幸福是「五子」—車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吳仁寶的女兒吳鳳英認為「出嫁前那一個月最幸福」;而從安徽來打工的余紅銀則說:「幸福就是當個華西村民。」
幸福的定義或許見仁見智,但華西村的思想控制卻讓許多人覺得「不幸福」。村規「獎貓罰狗」,養貓可以受到獎勵,因為貓可以抓耗子,而村裡已經不需要狗來看家了,狗多了會增加咬人的危險。此外,華西村也禁止夜生活,因為「對健康沒好處。」
儘管華西村打造許多傲人的「奇蹟」,但華西村的集體經濟,並非那麼無懈可擊。在華西村提供的一份「華西特刊」上,華西村88位先進人物頭像排成「金字塔」狀,吳仁寶一家22人處在「金字塔」的頂端。一家三代人幾乎都擔任了重要的領導崗位。
根據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怡2004年的研究數據,吳仁寶四個兒子可支配的可用資金占華西村總量的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