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鞭笞国人颟顸的落伍心态而成就为不朽的名篇。其中揭示得最入骨三分的,是阿Q被误定为革命党人,行将正法前在死刑判决书具结画押时, “立志要画得圆”的那股精神。这类 “阿O精神”还真有它随处可见的“现代性”呢, 和前清的子民相比,我们不是的确比阿Q们少了根小辫?
阿O精神——努力钻进扼杀扭曲自己的套中去的那股劲儿,在我们的应试教育里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应试教育渊源流长,可远追前朝历代的科举制度,也能流布到北美的华裔移民。从菲律宾华裔移民父母那里,蔡美儿秉承了这股劲儿,又把它加诸在她和犹太裔丈夫所生的两个女儿身上面。蔡美儿对父亲给自己的教育有高度的认同,她回忆在加州上初中三年级时,有一次老蔡教授出席家长会替女儿领奖,因为小蔡的历史考试“只得了第二名”。会后老蔡愤然责备女儿,“以后千万不能再像这样让他丢脸了”。小蔡受到了很深的教训,以致她日后经常以此来举证,成为督促自己的女儿“成才”的依据。蔡美儿的家训,“十大戒律”中的第四项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和第五项“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显然也是由来有自的。
从她自己提供的例子,蔡美儿督导孩子学习的要旨,在于争考分的高下,以她的话来说,分数能够“实实在在地鉴别平庸和优秀”。譬如,大女儿索菲亚五年级时的一次速算测验得了第二,她立即加强夜间补课,一个星期的强化补习之后,女儿的速算测试每次都稳得第一;其他如儿童拼字比赛等等,蔡美儿也把孩子在名次上的比拼看得极重。她认为这样的训练和督导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进取心和竞争力,就能使他们摆脱“富不过三代”的轮回魔咒。
问题是,为什么在某个老师命题和评分的一个小圈子里“得第一”就算是“优秀”,家长就觉得有面子,而“得第二”会使父母蒙羞?速算和拼字等重复操练,成绩也多半是熟练的结果,有何必要力争鳌头?历史等课题是否重要则要看学生的兴趣追求而定,假如孩子志不在此,逼迫自己抢记一些琐屑资料,只为了挣得高分而耗费心力是值得的吗?由此及彼,不但拼字和速算在工具(计算器和检索软件)的支持下,效用已大不如前,就像我们上期对钢琴小提琴演奏的讨论那样,学校要求的课目也远非同等重要,门门得“A”是有益的吗?要是这些A可以轻易拿到,得A与否并不能区分优劣;如果得A要花大力气,那么门门拿A一定妨碍了孩子对自己志趣的深入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必然分散精力、时间,以及对任何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资源——关注力,迫使学生变得平庸而失去发掘专长和突破的可能。
更有害的是,全A的成绩粉饰了一种假象,给家长和社会产生误解,以为全A代表了优秀人才。其中又以对孩子自己的危害最大,使他们自我茫失。考得高分的会满以为自己以求得真知已经很过硬了,而考分差的则从此丧失自信心以为自己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两类人在考试之后都不再探询内心真正的性向志趣所在,过早放弃追求出类拔萃和创新突破的执着。总之,孩子全A的分数不代表他们追求知识真谛的勇气和热忱,不标志他们的独立探索精神,而且常会产生很大的误导。
总分成绩的最大用处当然在于应对考试:既然通过各类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和擢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忽视考分的应试功能。说来吊诡,比起我们常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汉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更重要的贡献就是“科举制度”。在现代国家的制度建设上,“科举”(准确地说,应该是“科考”制度,因为正是它用公共考试代替了推举贤能)是所有近代和现代组织人员选拔和更替机制的蓝本,它帮助欧美各国建立起文官制度,为近代国家摆脱王公贵族的挟持走向公器奠定了基础。
然而科考制度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效剔除了豪门贵族等级势力对公权力的把持,加固了中央政府同民众的互动治理,也把人才擢拔集权化,遏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多元竞争,大为削弱了社会与时俱进响应变化的能力。对于个人,科考制度既维持了公平考核的形式,使寒门布衣都有入选晋级的机会,同时却框定了“学得文武艺”只能“卖与帝王一家”,迫使天下学子们只有“努力画得圆”一途!
科举制度对于个人教育和人格精神的利弊,有不少很好的分析,例如不妨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十万进士》。就我们的讨论所及,科考的最大弊端,是它以评选公平的名义,用一律的圆孔,过滤出创造力和独立性被阉割掉了的阿O们。西方先进国家引进中国的科举制度之所以青出于蓝,在内容上做了相当多的调整,以适应它们的市场机制和多元价值。细看美国的教育体制,在对社会领袖和各界领军人物的培养上,它通过各种互补的擢拔机制,实质上是个精英筛选的过程,富有活力和弹性,给真正有创新精神和潜力的年轻人能出头的充沛机会。
美国学生在应试时,强调考试不过是块“敲门砖”,考过只是过了个门槛而已,学习和探索还正待展开呢。这里有个真实的小例子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考分的态度——及格就可以了。我的一个朋友相当聪明,有一次考美国高级精算师的等级考试,苦读之后考分奇高。当他很兴奋地告诉指导教授时,却没料到导师淡淡地指出,既然考试答对73%就能过,为什么他要考96%的高分?耗费的这么多时间,难道不能去做一些更有益的事吗?反过来,国内为了高考,考生起码得花整整一年时间全力地反复模拟,还没算上高二在应试上耗费的时间精力。而整个高中的学习都在围着考题转,磨练的全是熟练和技巧,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度探索和创造性运用,不能不说是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