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日前发布公告,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2所直属高校——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公告要求,报名人员要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有较丰富的办学治校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部作此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决定。公告指出,报名人员除应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满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公告明确要求,报名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但不超过55周岁。并要求报名者必须为中国公民,且没有国外永久居留权或者当选校长后自愿放弃国外永久居留权。
此外,公考指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还应熟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师范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还应熟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财经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
公告提到,除依照规定标准,对报名者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还将按照有关规定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总会计师 拟任人选将公示
教育部日前发布公告,决定公开选拔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6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公告强调,各公选职位拟任人选将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和职位所在高校校园网进行公示。
公告要求,报名人员敢于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公道正派,作风民主,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公告指明,报名时间为2011年12月22日至12月31日,采取个人自荐或组织推荐的报名形式进行,每人最多可报3个岗位。资格审查委员会根据任职资格条件,结合报名者工作业绩、工作经历等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并根据资格审查情况,按照1:3至1:5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
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副厅局级),主要职责是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经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相关评论:一场全球遴选大学校长的秀(张鸣)
在一个接一个上级任命的大学校长空降各个大学的时候,突然之间,教育部出台选校长的新措施,拿出两个教育部直属的大学,东北师大和西南财大,全球遴选校长。在沉闷的教育界,算是制造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新闻。
当然,全球遴选大学校长,在理论上比行政任命似乎好看得多。因为后者实际上上等于把大学当成了行政单位,校长等于行政官员,当然也没法不这样等于一下,我们的校长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有的副部级,有的厅级。一旦做了某些名牌大学的校长书记,就等于是副部长了,做飞机,不仅可以做头等舱,而且有权优先飞。
但是,这样的全球遴选,放在有校董会的国外公立和私立大学,也许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大学,即便是教授治校,但校长的优劣,还是能给学校带来很多的好处。一个筹款能力超强的校长,可以给学校弄来很多资金。一个善于协调的各方面关系的校长,可以妥善处理学校各部门与教授的关系,给大学带来一个良好的治学环境。但是,这样的遴选,放在中国,却让人不敢乐观。当然,中国的大学,校长还是有些权力的,在一个整体上人治色彩非常中的国家,一校之长,能力优劣,品质好坏,对学校肯定有影响。但是,我们的大学,整体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在行政级别上跟校长平级,而且理论上领导责任更大。所以,迄今为止,各个大学书记说了算的大学还是占多数,只有少数大学,由于特殊的个人原因,才是校长说了算。
全球遴选校长,在理论上是可以选出一个海外的校长的。但是,在这样一个结构中,漫说一个洋人的校长,就是海外华人,有绿卡的中国学者,都相当尴尬。按规矩,校长是例行的党委副书记,在党委居第二把交椅的位置。一个不是党员的校长,参不参加党委会?如果参加,怎么安置?如果不参加,对于学校的大政方针,将如何跟党委协调?更何况,一个大学,不仅有行政部门,还跟各级政府一样,拥有党务机构,一个不是党员的校长,将怎样领导这些机构工作?如果党务归党务,校务归校务,现在的大学结构,能这样分开吗?
所以,所谓的全球遴选,鉴于这样的结构困境,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名为全球遴选,实际上还只能在国内选一个党员校长。这样的遴选,选到最后,跟行政任命也就没有多少分别了。因为现在的行政任命,也得至少在程序上,也得经过协商,民意测验,也类似有点“选”的意思。
所以,这样的遴选,在实际上,只是一场选校长的秀。即使这样的秀,也只有形式上的意义。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大学,已经让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学术腐败横行,人人头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昂贵的用脚投票,出国就读。这些年中国大学的扩张,形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效果,没有让中国大学成长起来,变成世界一流,反倒是刺激了国外大学的产业化成长。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大学要想办得好,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三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都说,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但即使真的有了教育家做校长,也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起作用。眼下,中国的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的事业,已经广为人们称道了。但是,这几位优秀的大学校长,之所以成气候,都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大学,具有这三个前提条件。清华的梅贻琦是学界口碑最佳的校长,但当年的清华,连教授聘任,给多少薪水这样的事,都是由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对于学校的大政方针,梅贻琦自嘲说,他仅仅是一个京剧里的王帽子,看起来尊贵,其实没有什么权力。
大学校长遴选,的确是一项全球大学的通则,但把这样的一个制度平白嫁接到我们现在的体制上,说不好听的,有点像让两个不同的物种交配,肯定不会生出任何结果的。中国现在真正需要的,是踏实的改革,回归大学的本原,从大学自治开始做起。一个自治的大学,有了有实权的校董会的大学,才可以实行遴选校长制度,否则,即使遴选了,也无非一场非驴非马的选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