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比较了朝韩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异同:无论朝鲜和韩国还是大陆和台湾,都是一方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另一方奉行社会主义。两对关系的区别在于,朝鲜半岛“有对话而无行动”,而海峡两岸则“无对话而多行动”。换言之,朝韩双方虽然举行官方层面的对话、达成协议和共识,但这些交流并未实现功能主义的“溢出”(spill over)效应,相反,使双方积累了不信任和敌意。在官方层面上,大陆和台湾从未直接对话。但非正式层面上,双方不乏大规模的贸易往来、投资和访问。作者由此认为,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政府间主义并不起作用;但在两岸关系中,功能主义作用显著。
作者指出,朝韩实际上面临着囚徒困境的博弈。尽管对双方来说最好的策略是统一,但在独立决策下,双方的占优策略都是继续维持分裂状态。联邦制的方法(federalist approach)是双方转交部分权力给超国家的权威来解决两者之间的问题,促使双方选择统一,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则倡导持续性的交流、合作与交易,当博弈链条延长,便会促使各方意识到统一是所有参与者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联邦主义的问题是,实现有效控制需要建立在暴力和强制手段的基础上。功能主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交流并不能确保让各方意识到合作的好处,也无法保证公平和利益的平均分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朝韩关系主要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朝鲜战争后,韩国总统李承晚对朝鲜采取强硬政策,加强韩美同盟。其后的张勉和朴正熙政府都延续了李承晚“不统一”的现实主义策略。作为回应,朝鲜也采取了进攻姿态。但战争兼并实现统一的方式最终也宣告失败。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和韩国都意识到依靠武力统一并不现实。而由于朝鲜当时在经济上具有优势,金日成提出南北联邦的统一方案。
但进入七十年代后,韩国的经济实力逐渐赶超朝鲜。双方开始为争取优势地位展开激烈斗争:朝鲜依旧坚持联邦制方法,而韩国则提出功能主义的方案。七十年代中期,韩国的统一策略又由功能主义转向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即更多的涉及政治解决层面。此时,当朝鲜的经济军事实力处于弱势时,平壤方面则转身提倡一种较低水平的联盟。
在冷战后,朝鲜不再具备武力兼并韩国的实力,因而朝鲜更倾向于保证和平和独立。此时,双方都认同将松散的联邦作为未来统一的形式。韩国领导人金大中则推行“阳光政策”(Sunshine Policy),这可以被视为新功能主义的实际开端。但这一“阳光政策”在保守的李明博政府中并没有得到延续:李明博政府加强了同美国的盟友关系,并把朝鲜无核化作为经济合作交流的前提。这意味着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在韩国的终结,此后,随着天安舰与延坪岛炮击事件,朝韩关系再次回到冷战时期的现实主义的轨道上。
作者认为,在朝韩关系上,现实主义的回归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金大中和卢武铉的功能主义的合作和交流成效甚微,反而却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和敌意;第二,金日成从未真正接受功能主义的统一,而是投机式地加以利用;第三,朝鲜政权的摇摇欲坠阻碍了功能主义的成功;第四,李明博政府和布什政府抛弃了他们的前任在对朝问题上的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政策。
同朝韩关系一样,冷战时期,现实主义也在两岸关系中盛行。但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美国的台海政策开始有利于大陆。在这一背景下,大陆开始尝试与台湾建立一定程度上的对话和交流。台湾方面以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回应。同时,军事化的台湾也被美国所摒弃,台湾转而对大陆采取防守姿态。
1987年到1998年被称为大陆和台湾的“蜜月期”。双方在没有签订正式条约的情况下采取了增强稳定和合作交流的措施。但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两岸关系又开始恶化。台湾开始采取措施打破外交孤立。而大陆方面则以联邦主义的统一方案即一国两制来回应台湾方面的建构论。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实际上包含了一系列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的交流、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战略促进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政治对话。如功能主义所期待的,两岸的精英互动也促进了相互了解、改变陈见和建立和平。
最后,作者通过经验研究将韩朝与两岸关系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向度:一是力量是否均衡、对称,而是国族认同是相同还是相异。对峙的政权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方拥有压倒优势,且两方分享共同的国族认同;两方势均,且分享共同的国族认同;一方拥有压倒优势,且两方认同相异;两方势均,且认同相异。在四种情况中,第一种对于国家的重新统一最为有利。
作者认为,2008年至今的两岸关系与1998?2007年的朝韩关系属第一种情况,优势方会采取功能主义或新功能主义策略,而弱势方将采取邦联主义策略。1960-1980年,2007年至今的韩朝关系属第二种情况,双方会采取现实主义策略;1996?2008年的台海关系则属于第三种情况,优势方会采取联邦主义而弱势方以建构论回应。东欧剧变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属于第四种情况,双方将出现分离主义运动。尽管作者基于经验做出了这种划分,然而实际上,2008年之后的两岸关系变化并不能说明台湾对于中国的认同加强了,而是重新执政的国民党淡化了独立的诉求,并力避关于统独的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