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2012/2/28 7:21:58 | 浏览:4321 | 评论:1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有着一种复杂的情结,但是对于建筑界的“诺贝奖”普利茨克建筑学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知道者却不多。继近30年前美籍华人贝聿铭获得该项大奖后,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茨克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中国建筑师王澍。资料图片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纽约时报》称,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对于王澍的获奖,奖项赞助者凯悦基金会主席普利茨克(Thomas J. Pritzker)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表示,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茨克补充说。

  普利茨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得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他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相比前几届该奖得主弗兰克·盖里,诺曼·福斯特和雷姆·库哈斯等,王澍的建筑风格较为内敛。

  普利茨克奖评审委员会说,他的建筑散发出“命令的、甚至有时是不朽的存在感,同时(建筑)功能杰出,并且为生活和日常活动创造了平静的环境。”

  王澍的设计公然藐视玻璃状的现代主义——后者中国许多迅速发展的城市的标志。他喜欢更加朴素的材料,如木头和水泥,以中国的历史为灵感。除了摩天大楼之外,王澍的焦点放在住宅、学校和博物馆上。

  这个奖项颁布之际,正值亚洲和中东大片大片地建造摩天大楼,而西方国家的建筑业则在金融崩溃后陷入低迷。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 资料图片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王澍建筑作品。 资料图片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王澍建筑作品。 资料图片

继83年贝聿铭获奖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普利茨克奖
王澍站在他参与设计的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上,为媒体讲解他的建筑理念。 资料图片

■ 王澍感言:认真勤奋坚持不懈带来积极成果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得知获得普利茨克奖的消息后,48岁的王澍在一份声明中称“这真的是个巨大的惊喜”,“ 我突然意识到,我在过去的十年已经做了很多事情。认真勤奋的工作和坚持不懈将会带来积极的成果。”

  王澍于1963年出生在新疆,1985年在南京工学院获得建筑学学位,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他现任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曾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任教或演讲。

  “对我来说,建筑出自于一个简单的原因——建筑就是一种日常生活。当我说,我要建造一个‘房子’而不是一个‘建造’时,我在思考可以更加贴近生活的东西,日常生活。”王澍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当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建筑时,我想强调这是自发的,是我的工作的试验方面,而非官方的和纪念性的。”

  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1997年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他的作品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并于2004年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奖;宁波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宁波历史博物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前两个阶段工程和垂直院落公寓。

  除了建筑之外,王澍也设计一些抽象艺术。2006年,他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共同构成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

■ 王澍理念:“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这是王澍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王澍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到宁波美术馆,再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占地800亩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把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丘的目的。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木,让王澍设计的建筑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动。象山校区里的建筑有的用拆房回收的老砖砌墙,有的用回收来的瓦片搭建重檐。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他会想象着学生们看着雨水顺着瓦檐滴落的曼妙场景。

  王澍设计的建筑作品和他的建筑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认可。2010年他以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中国建筑师。2011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此一国际建筑学界大奖。

  同年,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这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中国籍建筑学者。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王澍不无深意地说。

■ 王澍之道:“重返自然之道,这是我的方向”

  中国《南方人物周刊》此前的报道说,面对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王澍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他提倡“向乡村学习”,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

  “我努力在走另一条路,和现在流行的不同、和西方现代建筑不同,我称之为另一种不同的建筑--‘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

  多年实验,这位“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师”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营造出一批素朴深沉的作品:瓦园、垂直院宅、文正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 历史博物馆……以及用“瓦爿墙”与“竹模板”围建起的上海世博会滕头馆。

  王澍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当代建筑中,很快赢得了西方的关注。

  外国人经常会问他年龄,“做建筑做到这个规模,他们觉得我应该70多岁了”。

  凭借木材轻构作品“衰变的穹顶”,王澍2010年摘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一大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评审团对其作品的赞辞是“轻盈、简洁,且具备移动性,可以快速搭建与拆卸,对建筑环境零负担”。

  或许,“衰变的穹顶”恰好印证了王澍曾经的豪言——“我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是,用无权势的东西把有权势的大东西瓦解,或者让它出现变化。”

建筑界诺贝尔奖

  普利茨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世界杰出建筑师个人的一大国际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这是1979年由普利茨克家族的杰伊·普利茨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得此奖。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获奖者将被授予10万美元奖金和一枚铜质奖章。

王澍实验建筑引争议 窗子小光线暗廊道像迷宫 
 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3-13 

  2月29日,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奖章刻上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名字,在最短时间里,他的作品被传媒一一搜寻出来,许多人因好奇而前往一探究竟。几天来,来自普通人的评议分为两种,一种说感受到了匠心独具和中国传统建筑风韵的魅力;另一种却纠结于房子的“怪”和“偏”,以及使用上的种种背离常规。

  坚固、实用、美观,是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在“普利兹克奖”的奖章正面刻着获奖者的姓名,背面就刻着这三个词。在解读王澍建筑作品时,一个最大的疑惑就是它们的“实用”性。

  窗子小光线暗,廊道不规则像迷宫

  上个双休日,杭州市民王佩和朋友一起参观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回来后他上网发微博,直言“感受不佳”,“这些建筑尽量依山傍水,吸收了很多中国民居的营造法式,但为怪而怪,为奇而奇,走进去形同迷宫”。他还举例说:飞檐的瓦是一片片盖上去的,感觉瓦片摇摇欲坠,如果遇到台风,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天桥走廊,里面的柱子歪歪斜斜,如果同学在走廊上面追逐,不撞死才怪。

  王佩的话引起不少附议。有人说:“最大的问题是很不环保,每个窗子都那么小。学生大白天上课必须开灯。灯不够亮还看不清。几乎每幢都有这个毛病。”有人说:“学生上课也很容易迷路。”但也有人说,窗子开得小也没错,因为“窗户大了冷热交换率高,空调负荷高,跟灯光比起来,当然是窗户小了环保”。

  其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自从问世以来就争议不断,只是在王澍获奖之前,这些讨论的声音局限在业内。王澍也曾多次谈到设计初衷:窗小光线暗是有意为之,“大家习惯了现代建筑的窗明几净,但中国传统建筑里的光线是比现代建筑里的光要暗一些,我称之为是沉思性的,让人想事情的”。王澍提出,没有规定学生一定要在教室里上课,他在校园的营造中给教学留出了很多地方,例如光线充足的走廊、屋顶、树下……

  不规则的走廊和迷失性的楼梯,确实让不少人“举步维艰”。王澍碰到过一个人,“半个小时前他说要去另一幢楼,半个小时后我回到那儿,他还在原地,说已转了半个小时”。

  “江南庭院”方便贼,实验与理想有差距

  王澍曾用“拍电影”来比喻他设计建筑,“相当于是有分镜头剧本的”,也曾用“布莱希特的戏剧”来形容他设计的墙为什么都有一个断口,“让你看到外面是一层砖,中间一层是混凝土,里面一层白粉。我不会包起来让你看不见,我告诉你我在演戏”。

  但生活在这样的建筑里恐怕并不全是享受。有就读于象山校区的美院学生抱怨说,住在水泥大坡顶下的宿舍里,“4年没收到过手机信号”。而王澍的另一个作品——一个寄意为“打造空中的江南院落”的高层住宅项目“钱江时代”,则常常不期然地登上杭州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因为穿插堆叠、极易攀爬的错层阳台,原意是营造出立体的园林庭院,却方便了别有用心之人。据媒体报道,最夸张的一次,一个小偷从19楼沿阳台一路下到2楼,“撤退”得相当轻松。设计的初衷是在“钱江时代”复兴传统的邻里亲近关系,不料给住户带来了麻烦,抱怨声不绝。

  实验建筑一经激活,或将进入爆发期

  面对象山校区的争议,王澍曾用“找感觉”来解释自己的用意——“人过日子要有感觉,这个楼就是一个游戏,你要是有游戏的精神,你就会觉得很好玩;要是没有,就会觉得很郁闷,所以核心是乐趣”。他总结自己设计的建筑的一个特点是“可能性比较多”,他也意识到这或许是有些人用起来不舒服的原因,但他非常坚持自己的“建筑语法”,甚至说“建筑师和使用者的关系,有一点像是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关系”。王澍曾表示,他的工作方式不同于大多数事务所,是用研究性、实验性的方式设计建筑。他希望和欢迎对象山校园的讨论能持久展开。

  在对王澍既“爱”又“恨”的人当中,包括重庆大学建筑学系大三学生小许。他观察王澍已经有好几年了,言语间颇有初生牛犊的锋芒:“现在他获奖了,很多人看了他设计的房子照片后说好;但我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所以还是持保留态度。”小许告诉记者,他不太喜欢王澍的“自大”。在他实地看来,象山校园有非常明显的使用不方便和不合理的细节,“五散房”有赶工期、设计潦草和过于形式化带来的弊端,而改造的宁波美术馆并没达到王澍宣称的“保留了宁波人民对老外滩和船运大楼记忆的效果”。

  但小许认为王澍的获奖毕竟有积极意义,“为普通民众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哦,原来建筑还可以是这样的,不是方盒子玻璃幕墙”。王澍在获奖后坦言:“在我落成的项目中,实验规模都很大,在西方很可能要20年才能达到的推广规模,在中国几年间就做到了。我们需要鼓励更多建筑师开始对本土的探索,与国际自然地对话。”

  远离大众的实验建筑,经过王澍获奖的“催活”,或许会进入一个爆发期。“美”和“用”之间的矛盾是未来设计师们应该考虑的。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29]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81]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69]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45]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30]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123]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225]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91]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62]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7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Gang Chen说:留言于2012-03-05 05:40:50(第1条)
It is a big deal! This news is widely broadcas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See below:
http://scholarsupdate.zhongwenlink.com/news_read.asp?NewsID=7004
http://www.dexigner.com/news/24680
https://www.google.com/search?source=ig&hl=en&rlz=1G1ACAW_ENUS376&q=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2012&btnG=Google+Search

Gang Chen, Architect
http://www.GreenExamEducation.com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