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針對十二萬人進行的長期研究顯示,每天吃一份約八十五公克的紅肉,因心臟病而死亡的風險增加百分之十八、因癌症而死亡的風險增加百分之十。而比紅肉更危險的是加工紅肉,每天吃一根熱狗或兩片培根,因心臟病而死亡的風險更攀升至百分之廿一、罹癌風險提高百分之十六。
哈佛公衛學院營養和流行病學教授胡丙長說,這項研究提供明確證據,顯示經常吃紅肉,尤其是加工紅肉,會大大提高死亡風險。想多活幾年,應把紅肉攝取量減半,用禽肉、魚類、堅果、全穀等較健康食物取代。
胡丙長說:「目前美國政府建議紅肉攝取量為每天七十公克,太多了。紅肉應該偶爾吃,不能餐餐吃。」
哈佛研究小組追蹤約四萬名男性廿二年,追蹤八萬多名女性廿八年,研究對象每四年接受一次飲食習慣調查,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內科醫學檔案」。
調查顯示,每天攝取約一副撲克牌大小的未加工紅肉,死亡風險比攝取頻率較低者平均增加百分之十三。
而每天紅肉攝取量減半到四十二公克(相當於每周一塊牛排的量),男性每十人有一、女性每十三人有一人可避免早死。以堅果取代紅肉,死亡風險可降百分之十九;改吃禽肉品或全穀類食品可降百分之十四;以魚肉取代則降百分之七。
研究人員指出,紅肉含飽和脂肪,而加工紅肉更添加高量鹽份、亞硝酸鹽和一些致癌物質,這些成分都與心臟病和癌症等有關。
世界癌症基金會二○○五年公布的研究建議,每周紅肉攝取量不應超過四百九十九公克,兒童完全不要吃香腸等加工紅肉。
健康殺手or幫手?紅肉爆論戰 (朱澤人編譯)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吃一份紅肉將會讓早逝風險增加13%,令美國掀起一波少吃紅肉聲浪。(美聯社)
就在台灣爭論是否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時,美國也逐漸形成一波紅肉食品安全風暴。
首先是電視名廚奧利佛去年在節目中大力呼籲禁用添加氨水消毒的「粉紅肉渣」(pink slime),不僅迫使麥當勞和漢堡王等多家連鎖速食店宣布停止使用粉紅肉渣的牛絞肉,也引起美國主流媒體密切關注。在今年3月間就連續有媒體揭露高達50%以上的牛肉餅含粉紅肉渣,引發民眾連署向農業部抗議。
媒體唱衰 業者不滿
緊接著是哈佛大學公布對超過12萬人進行長達20年研究,發現每天吃一份紅肉(牛、豬和羊肉),會讓早逝的風險提高13%。研究顯示紅肉中含有飽和脂肪、膽固醇和血基質鐵,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加工的紅肉如培根、燻肉和香腸所含高量鹽分和致癌物質,更讓早逝的風險激增到20%。
哈佛大學的報告一出,立即引起肉品產業強烈不滿,反駁指出新鮮、高品質的紅肉是鐵質、蛋白質、硒、鋅和維他命B的絕佳來源。公平地說,少吃紅肉有利健康的觀點並沒有錯,但紅肉並不能算是健康殺手,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供應肉品的家畜,已不再照我們祖父母年代的方式飼養。
動物怎麼養 最關鍵
根據華盛頓郵報指出,放養吃牧草的動物含有較高比例的瘦肉,富含能降低心臟病的Omega-3脂肪,飽和脂肪也極低。然而,由於人們對肉品的需求量大增,今日飼養業者多採用強制灌食,以及蛋白質補充飼料加速生長,使得牛隻正常要四到五年生長完成,在飼養場卻只需要14到16個月就可送去屠宰。
再來,業者以營養價值遠低過牧草低的玉米當飼料也是大有問題。根據紐時記者麥克‧波蘭指出,玉米價格低廉,而且比牧草更方便運輸,可餵食擠在一小座農場成千上萬的動物,不過玉米會損壞動物的消化系統,出現耐酸性且致命的出血性大腸桿菌。
更糟的是飼料中添加大量化學物。由於動物缺乏運動,又被灌食,造成脂肪大增,業者便在飼料裡放瘦肉精來增加瘦肉量,而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2002年就警告瘦肉精之一的萊克多巴胺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有危害。同時因動物容易染病,業者加更多抗生素在飼料,惡行循環之下,造成肉品的安全性與營養價值更糟。
消費者因應 三方案
許多媒體提出消費者因應紅肉愈來愈不安全的方法。第一是選購牧草飼養牛的肉,這種牛體內所殘留的抗生素會低過玉米飼養的牛肉,含較低的飽和脂肪和較高的Omega-3脂肪,並大幅降低牛隻患有狂牛病的風險。
第二,是我們可以減少食用工業飼養場的牲畜,改挑選小型農場的產品,它們多是以更清潔的環境,和較低化學物的有機飼料來養殖動物。或是效仿美國興起的後院養雞熱,在自家後院養雞鴨,更能確保飼料內容,僅需注意接觸家禽後用肥皂洗手,減少感染沙門氏菌。
第三,最直接簡單的方法是,減少吃紅肉。儘管對肉食者是不容易辦到,但如農業部在「飲食指南」所說:「素食的飲食方式和促進健康息息相關。」少吃肉,可改善自己的健康、保護地球生態,當然也是對動物更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