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已多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城市化率的稳步提高,转移农村劳力,及外贸出口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受人民币汇率上升,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劳动力短缺,水、电供应紧张,及跨国公司国际战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外商撤资,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进而影响中国外贸出口的严重挑战。今年1月,中国出口为负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上述因素变化有关。特别是美国等正采取措施,鼓励吸引制造业的转移回国,其他国家,包括印度,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亦正吸引更多制造业与外贸订单。中国的外贸出口,特别是制造业与其出口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制造业仍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出口的主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决定于其出口,国内消费及投资的水平。增加内需,加快投资于基础设施,科技等,均十分重要。但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关键作用无法改变,同时外贸、外商的投资相当一部分与制造业有关。
二、制造业发展是解决大量就业,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中国每年1%的城市化率提高意味着每年有一千多万人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几千万毕业生及其他新的的劳动力大军,均需大量新的工作机会。制造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渠道。制造业的加速萎缩必将带来大量无业、失业问题,并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过去二年,各行业大量裁员,但制造业发展创造了30万个就业。今年1月,创造了5万个就业。
尽管中国部分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时有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中国整体上仍存在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近来中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事实上,中国出现劳动力短缺是时间性,地区性及结构性的。媒体大量报道的,往往是春节返乡劳工大军未及早回到沿海地区,以至这些企业出现短期的劳工荒。制造业基地转移到劳动力输出的地区,不仅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制造业企业用工问题,也可减少这些劳工的生活成本,使他们更靠近自己的家乡。同时,此举亦能大大节约劳工往返交通的个人及社会成本。
三、中国产品出口的优势,主要仍在制造业。
近几年,中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已有较大的增长,但中国产品的出口,今后许多年,甚至十多年,仍需依靠制造业。本世纪下叶,中国科技发达了,但制造业及出口仍将占主要地位。德国是出口大国,曾多年居世界出口首位。德国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但其制造业在其经济及出口中占重要比例。不能盲想中国经济、科技发达了,制造业及其出口就不怎么重要了。
四、制造业及其出口,对稳定整个国家的经济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衰退时。
近来欧洲诸多国家面临严重经济萎缩,出口下降急剧,只有德国在欧洲一支独秀。经济增长及出口未受严重的影响。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制造业在其经济发展、出口中发挥了稳定作用。服务业包括旅游及金融业,更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
五、Walmart的业绩及经历说明生产日用品的制造业在经济衰退时有强大的抗压力。
尽管2007年危机以来,美国及全球经济不佳,许多企业业绩受较大的影响,但美国的Walmart业绩并未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一个主要原因是日用品的消费,是居民的必需品,甚少受收入、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生产大批量的日用品畅销全球,须抓住机会,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稳定并扩大国际市场,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及方向。
六、中印城市化发展,贫富差距的比较,说明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
中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其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约高于印度4%。中国在吸引投资,贸易出口增长等方面,亦大大优于印度。中国在城市化率的提高,贫穷人口的减少方面,更是显著高于印度。除了中印文化,政治制度,宗教,历史方面的条件与差异外,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与发展,是中国在各方面领先印度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吸引外资,以此带动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主要亦在其制造业。
七、制造业基地的转移,亦符合经济发展、技术转移梯度理论
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需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农业,初级工业,科技/资本密集等。尽管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快速变化,给落后地区创造了跳跃式发展的机遇与可能,但从整体上讲,梯度经济发展规律仍适用于大多数国家、地区。技术转移亦有相同特征。中国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适度转移,完全符合此规律。
八、转移制造业基地,以适应新的挑战。
似前所述,中国现有的制造业基地,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包括生产日常用品基地,在沿海地区的发展已遇到其瓶颈,难以维续。如果政府不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大批企业就会倒闭,或外移到其他国家。这样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就业及经济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明智之举,应是研究、确定新的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可能转移的制造业,包括外资、港台资企业,国营或民营的大中型企业。当地小型的制造业,较难转移到新的地区。主要原因是规模优势问题及企业主对自己家乡的留恋、眷顾等因素。
九、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为原则,中央与地方积极规划,支撑新的制造业基地。
此类制造企业的转移必须以企业自主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同时,中央应根据产业政策,各地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供应,资源等因素,制定、实施有效的政策。鼓励支持产业的转移,包括交通运输的建设,银行资金的支持与短期税收优惠等;迁出的省市,应对此类企业(内资及外资)扶送一程。他们在当地生产多年,对当地的就业、税收,贡献良多。这些企业迁出的省市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顺利转移到中国其他地区。当然,迁入省市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吸引鼓励这些企业的进入。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人员安置,企业主管生活协助等,均会影响迁入企业的意愿。
首都钢铁公司的顺利搬迁,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首钢能做到的,相信其他类似企业都能做到。关键是各级政府的支持、协调。
十、制造业转移是技术提高、产业升级、质量改进、污染控制的大好时机。
许多制造业有环境污染多,资源消耗大的问题。这些不应该作为完全淘汰这些企业、产业的依据。企业、产业的转移,加上相应的国家政策,许多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减少控制污染,降低资源消耗。
十一、以劳动力、资源为导向,设立新的制造业基地,建立配套产业,形成、发挥产业链优势。
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科技水平不够高,出口创汇仍很重要的特点,决定了中国需长久巩固发展制造业的基本国策。即使是劳动密集,有一定污染与资源消耗问题的产业,亦不应急于淘汰,而应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顺利实现产业基地的转移;同时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改进,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以劳动力,资源为导向,设立新的制造业基地,建立配套产业,形成、发挥产业链优势,使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二、中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改善,改革开放意识的提高等,为制造业基地的转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受益最早,最多。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当地政府的努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已超过了东部地区,其投资政策亦更其吸引力。这些都为产业基地的转移及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简言之,中国就业依靠制造业,出口仍靠制造业,及经济长久稳定发展,城市化率提高仍靠制造业的巩固与发展。
(作者系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美国侨报》201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