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到今天,“中国梦”在中国、在世界上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但若要让“中国梦”大行于天下,就必须打破阶层固化,否则,只是少数人、个别阶层的梦,就不是真正的“中国梦”。
一个并不算新鲜的话题,近日再次挑动中国媒体神经。《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今年刊登的一篇学术实证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这一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精英学校,上层人士增加,底层人士减少;由此而及的中国教育不公、流动停滞、阶层固化等等已经熟悉的话题,一经媒体报道,再次引发新一轮的广泛讨论。
陈年话题之所以能屡谈屡热,在于这一研究的权威性,投射出中国当下发展中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问题。题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的论文,由香港科大与南京大学的多位教师主持,从学生档案入手,调查北大学生来源,它不同于显得艰涩的学术研究,更不同于失之精准的问卷调查,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印证了一个直观而冰冷的现实:寒门难再出贵子,鲤鱼不能跃龙门。
也就是说,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又添一实证。从研究成果来看,一有2004年中国社科院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所指,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多;二有2009年北京某调查公司调查所称,农家子弟待就业率、就业质量率远低于管理阶层子女,这两项研究,从不同角度与阶段,说明了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后代之间鸿沟的仍难以逾越并有扩大之势。而从社会感知而言,“代字辈”们走红中国,“官二代”多飞扬跋扈、“富二代”多炫富比酷、“穷二代”不变的生存艰难。这些写实性的社会标签,以代际传承的固化方式说明着阶层流动停滞。
是什么造成了阶层固化?单就针对北大学生来源的研究而言,在于不均等的教育。当下中国,从作为教育起点的幼儿园开始,优秀的教育资源始终为精英子弟敞开大门,高昂的学费、赞助费、择校费等等却将平民子弟拒之门外,欠缺公平的教育环境一以贯之,寒门何能出贵子?就中国整体而言,在于改革随之而来的问题。中国现代化的改革路径,使得经济步入市场化,但行政权力这个上层建筑的改革却未能同步匹配,从而存在权力进行市场寻租的漏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屡禁不绝,最终形成了代际传承、趋向阶层世袭的利益机制。
阶层固化带来的是社会不稳定性的增加。被视为糟粕的中国数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如今被历史学家们大为肯定的是,它保证了社会底层的向上流动,其中缘由在于这一问题的现实指向:从经济方面来看,社会阶层的流动,农民新生代大规模从农村移民到城市,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底层的向上流动,使得社会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当改革渐进,阶层出现固化,使得底层失望、抱怨,“仇官”、“仇富”等反社会情绪聚集,使得社会对立情绪加重,导致社会的潜在不稳定性大为增加。中共执政讲求的“稳”就面临严重考验。
怎样才能解决阶层固化的问题?解决问题并非要放弃改革,而是要推进深化改革。就教育公平而言,具体对策可以是,政府践行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从户籍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入手,配置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让优秀的教师资源能流向劣势落后地区,让寒门子弟能享受精英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对于每个人的机会公平。这些已在今年中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难点在于落实。
教育是促使社会流动的关键渠道。建构公平的教育体系,能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重视当前存在的阶层固化迹象,落实推进已部署的改革战略,是为执政者达至长治久安施政目标的路径。
人们都熟悉“美国梦”,这是一种不凭借出身,只靠自己奋斗而达成目标的梦想。中国发展到今天,“中国梦”在中国、在世界上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但若要让“中国梦”大行于天下,就必须打破阶层固化,否则,只是少数人、个别阶层的梦,就不是真正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