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豪澤非盈利組織中心與艾許民主自治與創新中心,本周在甘迺迪學院舉辦「在中國組織活動:從中國共產黨、非政府組織到未來展望」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都指出,培育出年輕具領導力的下一代社會領袖,對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座談會由艾許中心主任賽奇(Anthony Saich)主持,兩位主談人分別是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及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講師甘茨(Marshall Ganz),他們都認為,新科技與經濟結構的改變,將極大地影響中國社會。
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左起)、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講師甘茨,及艾許中心主任賽奇,參加哈佛甘迺迪學院座談會。(劉奇峰/攝影)
裴宜理首先引用毛澤東與李立三等人1920年代在江西安源煤礦組織群眾運動的例子,說明結合傳統文化和創新手法,在組織社會活動中的重要性。
裴宜理說,留俄的李立三以教員的身分去安源,但他卻能利用中國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傳統,在一些節慶的場合,成功地將馬克思列寧的思想灌輸給文化水平較低的工人。
甘茨則指出領導能力在組織社會活動中的重要性。從1960年代民權運動以來組織活動的經驗顯示,要達成社會改變,一味的向政府抗爭與要求所獲得的功效有限,反倒是向下接觸民眾、動員社群所產生的力量更大。
甘茨分享了他去年12月在北京大學,與北大學生及64名中國非政府組織(NGO)領導人交流的經驗。他說,在短短的幾天中,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組織活動當中的策略、願景及故事,讓他覺得未來中國的社會運動大有可為。
甘茨和賽奇都指出,網路的普及開闢了「水平的公共空間」,有助於凝聚共同的身分,並創造出共同利益。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上產生了新群體。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培育能在未來的公民社會中領導民眾的年輕領袖,得愈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