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聖地牙哥的知名華裔政治學家、前底特律大學政治系主任戴鴻超,在認真研讀大量歷史文獻、深入分析當代中國發展進程的基礎上,對先後統治中國近半世紀的兩位政壇巨人——蔣介石與毛澤東作出了完整而儘量客觀的評價。戴鴻超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寫成近3萬字的文稿,題為「試論蔣介石、毛澤東功過」。該文在台灣「傳記文學」發表後,迅速引起各方的重視。
戴鴻超教授「評蔣論毛」的研究成果引起廣泛關注。這是他在聖地牙哥「品書會」發言的鏡頭。(記者李大明/攝影)
1950年代從台灣來美深造的戴鴻超,在這篇長文中首先指出,蔣毛兩人長期統治中國,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中僅有的現象」。他們各有領導特點與領導風格,也各有驚人的成就與敗績,生前互為死敵,死後卻「可被視為同志」,因為兩人都為中國後來的崛起作出了奠基的貢獻。
戴鴻超認為蔣介石作為領袖的特點是:堅持立場,必要時妥協,常表現出「自信的緘默」。在西安事變、抗日戰爭、金門砲戰等歷史關頭,蔣的這些特點顯露無遺。而毛澤東的特點,則是善於通盤考慮、深具靈活性與說服力。毛在國共內戰中果斷放棄延安,1957年「反右」時先發動知識界向黨提意見,繼而嚴厲處置批評者,晚年更俐落巧妙改善對美關係,促成中蘇美戰略三角的世界格局,就是這種靈活性的表現。
至於蔣毛兩人的領導風格,戴鴻超指出,具有宗教情懷的蔣常常將政治道德化。蔣要求國人以儒家思想為行為準則,尤其強調忠誠、信義與正義,他同時也用相同的信條規範自己。在已經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中,隨處可見他的反思與自省。但他掌權以後,也有違背自己信條的行為,如與上海青洪幫勾結、姑息親屬與高官的腐敗罪行。更糟的是,他的下屬對他的道德勸誡置若罔聞,迫使他不得不常常直接插手基層、越級指揮。
戴鴻超表示,很難以最恰當詞匯概括毛澤東的領導風格,只能姑且解讀為「隨意化」。毛白天睡覺,深夜工作,在臥榻上主持政治局高層會議,在游泳池與赫魯雪夫辯論。早年在革命根據地還從土匪的伎倆中獲取游擊戰的靈感,而不執行共產國際制訂的路線。他不惜整肅同志,不為瑣事纏身,在與內外對手的較量中幾乎從未輸過,堪稱為「東方不敗」。
至於對蔣毛兩人的綜合評價,戴鴻超首先指出,世人對他們毀譽交加,看法極不相同。客觀地看,蔣的成就包括:41歲就登上國民政府主席的寶座,建功立業之快速,堪與漢代霍去病、唐代李世民媲美;此外還有北伐成功、堅持抗戰到底,使中國有機會與美英蘇等列強平起平坐。蔣在南京時期(1928-1937)與退守台灣之後的經濟成就,更不容忽視。
至於蔣的失敗,當然首推1949年丟失大陸。這當中折射出蔣政權外交失利、派系分裂、組織混亂、財經崩潰、個人傲慢作風、宣傳低效、官員腐敗等等。但戴鴻超認為蔣丟失大陸最主要原因是軍事失敗。
毛澤東的成功,在戴鴻超看來,首先是創造「權力個人化」的奇蹟,讓億萬民眾對他狂熱崇拜。同時,毛發展自己的思想體系,其影響甚至超出中國,遍及第三世界。毛的思想「從文學到哲學、從科學到經濟、從軍事到藝術」,涵蓋所有公共課程的領域,使之成為人民的偉大導師。這也是蔣遜於毛的一個重要方面。
戴鴻超總結毛澤東執政以來的失敗包括:捲入朝鮮戰爭導致慘重損失、未能以炮擊金門阻止台灣與美國結盟、發動「大躍進」造成更大災難(死亡3000萬人),最後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空前的浩劫。據此,戴鴻超認為「蔣使人民受害的規模和程度,遠遠未及毛摧殘中國人民那樣巨大和深重」。
然而縱觀歷史,戴鴻超發現,蔣毛兩人都曾致力於將中國重新變成統一的國家,都為後人留下了龐大的國家武力,足以防止及抵禦外國入侵,都曾努力創造一個地域遼闊的市場,都以各自的方式培養中國人民的自信心。所以,中國有強盛的今天,蔣與毛確實做了鋪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