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柯林頓的演講撰稿人、知名華裔作家、前台灣行政院長劉兆玄之侄劉柏川(Eric Liu),5日應加州人文協會邀請,在洛杉磯市Peterson汽車博物館,發表主題為「公民的內涵」演講。劉柏川主張,應通過「學校公民教育、重新倡導經典閱讀、灌輸美國價值觀和傳統理想」,推動一場「美國化美國人」(Americanize Americans)的運動,增強國民對於「公民權應當是付出努力後爭取來」(earn the citizenship)的。
劉柏川主張推動一場「美國化美國人」運動。(駱舒嫻/攝影)
劉柏川指出,「美國化美國人」包含理想(creed)、性格(character)、文化(culture)三大範疇的教育。劉柏川說,重拾「獨立宣言」、「蓋斯堡演講」等經典,重新認識國家的定義和承繼先人理想,是公民自我認知的前提,「一代又一代人都在努力縮小理想和現實的鴻溝,雖然努力一次又一次失敗,但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應該問是否距離理想又近了」。而建立「集體的(collective)、合作的(cooperative)群體性格」,增強公立學校對學生的公民教育,而不是讓極端個人主義大行其道,是公民意識到自己作為國家一分子、建立起龐大凝聚力的關鍵。在社會文化層面上,改變由流行文化壓倒各種文化聲音的局面,讓各族裔移民帶來的文化在美國社會中存在、磨合、重整,形成屬於美國的獨特文化。
劉柏川認為,應當以「你做了什麼貢獻來掙得公民權」作為是否賦予一個人美國公民身分的衡量標準,無論本土出生的人還是新移民,都要「通過從事志工活動、服務社區,證明自己為這個國家作了貢獻,公民權是你贏得的」,並且獲得公民身分「一次定終身,也需要定期換發,把宣誓再重新念一遍,把國歌重新唱一遍,把你的承諾重新溫習一遍」。
父母都是台灣第一代移民的劉柏川,1968年生於紐約州Poughkeepsie,畢業於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曾出任柯林頓演講撰稿人,並著有「偶然生為亞裔人」等書,講述第二代移民在美國主流社會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