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即信徒所说的佛诞日。在这一天,让我们谈谈信仰吧。信仰是什么?有人说是宗教,佛教或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人说是人,孔子或关公或毛泽东;有人说是思想,人生观或价值观或世界观。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即信徒所说的佛诞日。在这一天,让我们谈谈信仰吧。
信仰到底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信是相信,而仰是崇敬,你确信它值得推崇。它又是什么?大多数人说是宗教,佛教或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也有人说是神,太上老君或土地神或财神;有人说是人,孔子或关公或毛泽东;有人说是思想,人生观或价值观或世界观。
中国人不缺乏信仰,甚至有点信仰泛滥。除上述信仰外,还有人说自己信仰科学、信仰金钱、信仰权力。但信仰应是看不见的确信,是主观世界里的思想激荡。那些看得见的钱权,已经验证的科学,叫做事实不叫信仰。说信仰这些的人其实是"信仰缺失"。
尽管理性主义的知识分子仍坚持,科学是一种信仰,宗教是一种迷信。陈独秀就曾提出,"以科学代宗教"。当代学者秋风说,因为对宗教的偏见,知识分子乐意传播宗教丑闻,甚至不惜添油加醋,将其放大。比如,此前"假和尚与女子开房"事件之所以被热炒,除却公众的审丑嗜好和媒体的哗众取宠,少不了掌握着公共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调戏。
不管知识分子多反感宗教,宗教仍合理存在。在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导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不少中国老百姓愿与宗教为伴,甚至养成了见庙就拜的习惯。当你告诉他们"中国人信仰缺失"时,他们会告诉你,瞧,寺庙的香烧得多旺,教堂里的祈祷声多响,连清真寺外的鞋都因做礼拜的人太多而快堆不下。
但真正信仰宗教的人,恐怕所占人数不多。中国人的"信仰",其实更多是一种利益交换的民间信仰。相信神灵能为自己创造利益--相信门神可以帮自己看家,相信财神让自己发财,相信月老会给自己带来好姻缘,相信送子观音会让自己生儿子,相信魁星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相信妈祖会保佑自己出海顺利等等,衣食住行皆有相应的神或鬼照料,并配套相应的香火供养。
供奉神灵的人一定是信徒吗?未必,鲁迅先生说:"中国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推崇信仰和推翻信仰的角逐。主要是取决于某种信仰传达的教义与统治者的意志是否相契合,如果意见相悖,便会发生大规模的如秦时"梵书坑儒"的悲剧;如果达成共识,则又出现"独尊儒术"的繁荣。其他诸如灭佛等限制宗教信仰的运动自是同上。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信仰亦然。孔子作为文化人的信仰被推倒在地,红卫兵轮番洗劫了全国各大寺庙,毛泽东成为全新的信仰。
反思从文革结束开始,至今没有停止。毛泽东走下神坛,而信仰陷入混乱,被打破的"个人崇拜"使我们对信仰也产生了抵触。只是近年来社会屡遭食品安全等诚信危机,而我们无能为力之时,才想起了信仰似乎可以拯救信用问题--信仰之于个人的意义是,在我迷茫的时候成为我的精神支柱;信仰之于社会的意义是,在无旁人监督的时候,我能进行自我约束,人人自律而社会自律。
孔子被重新扶起,寺庙亦涅磐重生,但遗憾的是中国人的信仰仍和过去一样摇摆。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既不坚信,所有做了亏心事的人自是认为能通过捐钱、捐物、烧高香等方法消灾减难,改变厄运。
中国人真正的信仰危机,不在于"信仰缺失",而在于,经常改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