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5月3日刊登文章称, 在美国,有时候谈起中国,很难区分人们争论背后的情绪是恐惧还是憎恨。或许这两者纠结在一起,像莎士比亚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所说,“我们憎恨之时,常即我们恐惧之时”。
在主导全球超过一个世纪之后,美国及其民众对中国的崛起有些不能安然处之,也是人之常情。毕竟那些数字就摆在那。中国庞大的人口及经济实力,使之成为50年来美国霸业理所当然的头号挑战者。
美国对中国的依赖进一步扩散这种恐惧。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十年超越美国。中国又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最重要的是,中国是美联储之外的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
对中国恶语相向,更像是美国在经济上对中国日益增加的自卑感和依赖感的反映,以及对中国不愿采用西方理念来管理国家和经济的不满。中国坚持自己的道路——集中精力在国内事务,对西方要求保持免疫力,坚持共产主义。
不少人拿当下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对日本的不信任相提并论。对日本的不信任部分出于种族主义,这也适用于中国。但不信任也源于对经济实力威胁到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那种恐惧。这对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很多人力专家看到美国就业岗位减少,就归罪于中国及其廉价劳动力。美国眼看着所有产业全都转移到中国。让中国看起来更具威胁的是,不像日本,中国对加入西方俱乐部了无兴趣。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总会通过树立远大目标来疏导他们的恐惧和憎恨。他们通过打败对手,或者至少保持平起平坐,来拯救自己的经济,帮助民众摆脱不幸的命运。美国和多数西方国家发觉目前它们正处于这个位置。中国或许会成为正在苏醒的巨人,威胁毁掉眼前的世界,或许至少充当西方在应对问题时的同盟者。
选择恐惧和憎恨,对美国来说或许是广为接受的短期政治策略,但它不能满足美国的长远需求,并将陷美国人于消沉之中。战胜恐惧、力避憎恨,将带领美国及其领导人迈向经济强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