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美經貿息息相關,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及人心趨向,都是美國學者關心議題。南加大14日公布的研究發現,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成長率前所未見,但中國低收入家庭比起20年前卻普遍較不快樂。常往返美中兩岸生意人說,中國貧富不均日趨嚴重,政府若不對症下藥改善,遲早會出大問題。
南加大教授伊林斯特14日公布研究報告,發現隨著大陸的經濟成長愈來愈快,卻未反映在人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上。(圖片由南加大提供)
這項研究由南加大經濟學家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主導,他過去也曾針對東歐等國家人民做過類似研究,並為「幸福經濟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南加大公關吳蘇珊說,該理論就是「國家愈富強,人民應愈快樂。」
研究發現,1990年中國經濟開始轉型時,中國人不管年齡、教育背景、收入及宗教的不同,絕大多數人對生活很滿意,當時68%有錢人及65%窮人對生活滿意度都很高。但過去20年,窮人對生活滿意度急遽下降,反映對就業前景及社會安全網的解散感到不安的人有增加趨勢。
2010年只有43%窮人表示對生活滿意,比例下降23%。相對地,對生活滿意的有錢人增加3%,達71%。
「許多人相信,經濟成長愈快,人們就愈快樂,中國大陸是測試這項看法的最好國家。」伊斯特林指出進行研究的理由。但研究發現沒有證據顯示,儘管中國的個人消費量(per capita consumption)快速增加,中國人對生活滿意度也整體隨著增加。
事實上,中國窮人對生活滿意度下降,也出現在中歐及東歐等轉型國家。後者會出現這個現象,與失業率嚴重及社會安全制度瓦解等有關。
伊斯特林說,大家會好奇,為什麼經濟成長快速,卻未改進人民的生活滿意度。認為該項研究提供中國政策制訂者重要參考,即對教育程度較低及低收入家庭,生活滿意不只是物質,還要兼顧工作及收入的保障,負擔得起的醫療保健費用,以及提供孩童及老人所需,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對生活滿意度的看法。
該項研究共同作者尚有Robson Morgan、Malgorzata Switek及王費(Fei Wang,音譯)。
百人會成員胡澤群說,對這項研究不清楚,但有錢與快樂確實不是等號。由他擔任共同主席的百人會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人普遍將擁有快樂的家庭視為生活目標,大陸人則將有錢視為生活目標。但大陸因為城鄉不同也有差別,如城市人或許因為較富裕,普遍認為快樂的家庭是生活目標,觀點與美國人近似。
而在一項政府是否在正確的軌道上的提問,74%大陸人認為「是」,卻只有不到40%的美國人認為「是」。不過有極高比例的大陸人關心貧富不均以及官員貪污腐化的問題。
往返美中兩岸的陳姓商人說,中國大陸經濟已從社會主義逐漸走上資本主義,但配套的法規並不完備,以致一些資源都被有權勢者掠奪,形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兩極化。不像美國雖然也是資本主義,但政府規定不論是貸款、購屋、租屋等,都不得歧視弱勢群體,以致中產階級仍占大多數,對穩定社會有幫助。
他並舉西南財經大學最新研究說,中國大陸前10%富有家庭的收入占社會收入75%,顯示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他在大陸曾遇過打扮時髦來自內陸的女性主動向他搭訕,要求被他包養,讓他感覺到當地人價值觀嚴重扭曲,笑貧不笑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