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國研究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著作《鄧小平時代》中文版今日出版。書中特闢一章描寫1989年的「六四」事件,書中一方面提到鄧小平拍板鎮壓,另一方面也指出學生不夠成熟,「一盤散沙」,有評論認為這是該書「敗筆」,但傅高義否認自己「立場太軟」,書中的判斷是基於對事件的全面描述。
《鄧小平時代》繁體版封面。(網路圖片)
學生空提口號 缺乏戰略
傅高義昨日在中大作講座,被人問及其在書中對六四事件的立場是否「太軟」。他回應稱,對書中立場的公平性有信心,書中提供的是全面、完整的細節。「毫無疑問,這件事是鄧拍板的」。傅高義指出,鄧小平當年已經85歲,有人認為是時任總理的李鵬等人向他提供了誇大、有偏見的細節,但據他所知並非如此,李鵬確實詳細匯報了當時的情形。他說,現時向他反饋「立場太軟」的主要是新聞界人士,他能理解當年在場記者傾向於覺得鄧是個「可怕的人」,「但我認為他們太快下判斷了。」
傅高義隨後接受訪問說,「六四」學生運動是不成熟的民主運動,雖然提出的口號是民主的口號,但很多情況不了解,「我認為像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國民黨的學生運動,那是成熟的學生運動。」傅高義指出,學生太想改革,總是登台演講說政府「該做什麼」,缺乏真正的戰略規畫,而政治改革不是能強求的。
記錄歷史 否認立場軟弱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教授張鳴前日發表對該書的評論,認為其對「六四」論述是「敗筆」,「雖然他(傅高義)比較客觀地陳述了鄧小平在六四前後的作為,點明了他對六四鎮壓的責任,但卻對此沒有過多的譴責,反面強調了鄧的所謂不得已。」
傅高義回應稱,他並沒有說鄧小平是不得已,他能說的是歷史不認為自己「立場太軟」。他解釋,很多中國學者都和張鳴看法一樣,希望鄧能在政治體制改革上更進一步,他在書中附上一個「假如」章節,蒐集各方不同意見,反思能否避免悲劇,「但是歷史沒有『假如』,我不能說他(鄧小平)當時換了另一個做法就會怎樣。」
傅高義透露,有內地出版社曾與他商討在內地出版此書,內容已交付審核,他知道應該會有刪節。
傅高義說,鄧小平如果在世,會覺得反腐敗力度不夠,他能理解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令人更大膽放手「敢做」,對一些「小貪」能夠容忍,而現在已經十分嚴重。但他認為當今中國最嚴重的問題在於經濟從高速增長放緩,會令民眾失去現有的樂觀,對地方官員更加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