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的意思是:学有所成的人士会被官方“招贤纳士”授予“官衔”,享受比较丰厚的福利待遇。如今高等学府中的教授和校长已经是身居“官位”了,然而,“闹官”风波迭起,缘起“资源独揽”,分配不公;或“官衙思维”,扭曲学术等等,孰是孰非,有待评断。不妨借鉴先辈韩愈仕途亲历,也许有所启示,根据历史记载,可分三个阶段:
一、韩愈求官为了什么?
788年唐贞元“科举取士”年间,韩愈十九岁,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告落选,继而参加吏选、上书宰相或登门求官,均遭“闭门羹”。贞元十二年(797年)韩愈二十九岁,经朝臣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从政期间,主张“文以载道”,意思是:写文章要讲道理。韩愈凭借掌控的资源,创导维护儒家权威的文化运动;继而号召“尊王攘夷”,上书《论佛骨表》,呼吁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始料不及,韩愈的“上书”恰如“火中取栗”,触犯了皇权,险遭极刑,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求官”十年,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此辛苦,究竟图个啥?
二、韩愈丢官做了什么?
鉴于宦海凶险,韩愈侄孙韩湘子劝韩愈弃官从道,恰恰相反,韩愈劝韩湘子弃道从学。韩愈坚持“文以载道”初衷不变,无视“丢官”,仍然求官。
唐朝元和十五年(820年)至长庆三年(823年),韩愈曾历任袁州刺史,主张“禁隶”,历史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韩愈实施“禁隶”,受益者达七百余人,当地人建了昌黎书院,表示纪念;长庆二年(822年),韩愈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战而屈人之兵,平息镇州之乱,官升吏部侍郎,拓展了“文以载道”的实践空间。
三、韩愈当官得到什么?
韩愈从十九岁开始求官,五十七岁去世,短短三十多年的仕途生涯给他带来什么?
韩愈从政期间,主张“文以载道”,推崇“秦汉散文”;排斥“六朝骈文”;提倡“古文革新”,其仕途生涯中的成就,堪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评述韩愈:“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翰林风月”指李白的诗句;“吏部文章”指韩愈的文章,欧阳修倍加赞赏,自怜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企盼后来者居上;韩愈创作《师说》,逾越千年,仍被世人所传颂,并被选编为现代中学语文教材;韩愈“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的治学理念,为现代“应试教学”转型“素质教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韩愈仕途启示什么?
韩愈“学而优则仕”的核心价值是“敬业奉献”。虽经“科举取士”享有封地、实物或钱币等俸禄,但在“利益趋向”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情结与客观纠结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凸显韩愈仕途亲历,“重才轻财,印证;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韩愈仕途生涯的精神支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凭借自身的“勤”与“苦”,致力“文以载道”的实践;协调“资源差异”与“资源共享”的矛盾,给后世指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证中国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自力更生,衣食无忧;外国人也常挂在嘴边:条条道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借鉴韩愈仕途的“核心价值”与“精神支柱”的启示,值得当代为人师者从三个层面审视反思:
面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借鉴“韩愈求官”的亲历,“慎独”反思:自己是“急功求利”赶浪潮,还是“淡定名利”务正业?
面对“资源大国”转型为“资源强国”的号召,借鉴“韩愈丢官”的警示,“慎独”反思:自己是“固步自封”吃老本,还是“务实求进”图创新?
面对世界“中文热”方兴未艾,借鉴“韩愈当官”的成就,“慎独”反思:自己是“文过饰非”耗资源,还是“雪中送炭”助升温?此其时也,崇尚韩愈“学而优则仕”的范例,让为人师者携手追寻往日“师者”的荣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