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近34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万人,增长了19.32%;然而,每年回国的留学人数也增加了5.13万人,增长了38.08%。
据中新网报道,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近34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万人,增长了19.32%;然而,每年回国的留学人数也增加了5.13万人,增长了38.08%;出国的人增加,每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结构转型,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创业的机遇。面对大量的人才需求,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引才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如今,回国已经成为海外人才规划事业时难以绕过的选项。但于此同时,子女教育的苦恼、环境适应的困惑也同样困扰着回国的海归。应该坚守国外的安稳生活还是回国寻找并适应新的生活模式或许成为每一个准海归不得不面对的抉择。
中国政策吸引 海外人才“回流”渐成趋势
为了吸引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回游”,从2008年起,中国实施了“千人计划”项目(“Thousand Talents”program)。中国政府为这些人才提供了总金额达100万元人民币的岗位、研究资金和安家津贴,这对吸引顶级的中国学者、科学家“回家”极具诱惑力。
之后的三年间,这项计划已经吸引了超过2100多位专家,远远超越其最初的目标。随后针对吸引40岁以下、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外博士的后续方案——即“1000青年人才计划”也在2010年底推出,这让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学者、科学家等,有了更充分的“回游”理由。“走出去,游回来”,成为这些接受了海外教育的人才的重要选择。与之相适应,中国各省也出台了相应规划,以吸引本省籍的高级人才“回归”。
该计划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称,据估计,1978年改革开放后有100万的中国人出国深造,但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选择回国。随着人才“回流”计划的深入,近几年学成人士的回归率已经上升。官方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有186200名在外国接受教育的学生选择返回中国,相较于2010年上升了38%,这一数字更比五年前翻了两番。
中新网援引本报(《侨报》)此前的报道称,对华人来说,在事业发展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透明的天花板”,使得很多人的发展停滞在一定的水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很多海外华人发现中国有很多机遇,激发了新的事业心,希望能够有新的机会大展身手。大部分成功创业的海归,都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尤其以从事互联 网、IT和通信行业为最,其次是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
《国际先驱论坛报》有文章认为,随着中国人才政策的日渐开放,目前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逆向人才流失”,即中国高级人才回国,而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顶尖人才也开始流向中国。很显然,这一趋势还会加快。
国内发展机会多 海外移民后悔出国欲当海归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外派人员或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每年近9%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这些“海归”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地创造条件,吸引这些接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优秀人员。
一对中山大学毕业的夫妻,在移民加拿大四年后,他们毅然回国。目前,妻子在某银行任部门主管,丈夫在广州做生意。他说:“加拿大始终让人觉得‘有天花板’,做不了高层!”
中大多伦多校友会负责人说:以前每年新加入当地校友会的起码有几十人,这几年,一年最多十几个。“没有那么多人热衷移民了,不少移民反过来当了海归”。
对不少华人移民后悔出国的情况,《世界周刊》也给予报道。报道称,改革开放后,华人移民美国人数曾一浪高过一浪,当时被认为是“人往高处走”。但过去十来年,许多华人回头一看,发现有的人回国后发展比自己好过多倍。强烈的失落感,使一些人心理不 平衡,甚至需看心理医师。
广州市民黄先生有许多“美国亲戚”。他说,几位表弟、表妹幼年随家人出国,让他羡慕多年。如今他在广州买房又买车,反倒让美国的表弟羡慕不已。这几天,表弟正在广州“考察”,准备回国发展。
“不只是房子、车子问题,”留学日本后回到广州开生物科技公司的张先生表示,说来说去,还是国内机会多。随着金融危机在海外波及面越来越大、国内化危为机实际效果越来越好,国内机会将越来越多。发展中的中国充满魅力。
海归易遇“逆文化冲击” 回国适应成考验
曾在日本、丹麦、新加坡等多国工作过的杨冬,今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回国的念头在他心里变得是越来越强烈,累计下来在国外已经七年,也是不如而立之年在认真的考虑要不要回去,他觉得在国外生活相对而言压力没有那么大,生活质量也还比较高,收入也还比较满意,只是国外相对于国内来说,对于他现在这个年龄和这个工作平台来说,国内的机会显然是要多一些。还有就是说家人的问题,国外始终离自己的亲人比较远,他说,这一代都是开始独生子女了,不在家人身边的话,家人的情况也比较担心,基本上回不回去是他们这一类人很大的选择。
然而,杨冬迟迟没有回国。杨冬说,他担心的不是钱的问题:“目前回国考虑到的第一个就是说国内这个生活质量能不能保证,因为国内现在房价很高,尤其在我出国这几年涨的很厉害,另外交通方面也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是说担心就在国外这种环境熟悉的这个时间的长短,所以主要考虑还是一个环境适应的问题。”
这一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由于受国外环境的影响,海归往往形成了与国内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思维方式,与国内社会脱节,部分海归回国后会突然产生一种文化的陌生感,无法快速融入现有的生活圈,对他们来说,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处理人际关系成了一种考验。
关于这种“逆向文化冲击”形成的原因,北京哈佛校友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总结了四点:第一是海归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原有社会角色的丧失;其次是归国后时过境迁、亲友谢世等因素造成心境黯然,同时,原有的人际关系网发生了较大变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少困难;第三,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在异文化中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和本土的传统观念相抵触;最后则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海归回国看重事业发展 子女教育最关注
对于海归来说,回国后令他们担忧的不仅仅是事业,还有子女的成长。如何更好地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也称为海归回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根据2011年3月由复旦大学侨联、杨浦区侨办、上海欧美同学会共同完成的《在沪“海归”青少年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目前海归最为困惑的项目依次为:子女教育(29%)、事业发展(27%)、住房(13%)、收入报酬(11%)、照顾老人(10%)。在这项调研中,过半受访海归子女表示不适应国内的教育,他们的父母也因此在去留之间艰难徘徊。
欧美同学会自2011年7月起进行“留学人员子女教育”调研,以了解海归子女的教育状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调研联系人之一夏丹说:“解决海归子女在国内的户口、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对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回国意义匪浅。”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1.8%的中国“海归”称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他们回归的最重要原因。印度留学人员持同样看法的比例要低三成。另外,超过八成的中国留学人员都认为,回国后有更好的专业、职业、创业发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场。这一比例也远远高于印度留学人员。
这显示了中国留学人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中国海归觉得在祖国的生活水平会优于或等于他们在国外的情况。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争夺人才,中国目前急缺各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过去中国一直扮演“人才输出国”的角色,即使现在也未完全改观,中国在推出各种计划吸引人才的同时,提升软环境和配套扶持措施也是提升人才吸引力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