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曾经被视为通往精英群体的独木桥,为进入象牙塔接受高等教育,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载。然而现在,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更轻松竞争更小的“洋”方式——出国留学。
高考曾被中国学生视为改变命运的“新时代科举”,不过近年随着中产阶层家庭经济条件愈加富足,越来越多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
数据显示,出国举试“洋高考”的学生连年增多,有的家长甚至让子女在中学、小学阶段就“外漂”留洋,催生“洋中考”、“洋小六会考”这些低龄留学潮。
中国恢复高考35周年,考生数量今年超过900万名,录取率也升至75%。即便如此,今年仍将有200多万名考生落榜,须自寻出路或复读一年,明年再卷土重来。
尽管最新调查发现,约七成90后打工者认为“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新一代中青年父母,仍坚信一纸大学文凭的重要性。
他们无法改变制度,又不忍见孩子承受闯关的煎熬痛苦,也不想背负陪“太子”、“格格”考试的精神包袱,就通过各种方式尽早把孩子送出国门。
过去四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长,去年更创下34万的历史新高。他们当中近一半人出国读大学,其余10多万学生中,有不少是在高中或高中以前就转轨海外,在海外完成基础教育,然后直接升上洋大学。
当然,中小留学生群体里,不乏成绩特别优异、提前参加海外名校的入学试、最终成功考上的尖子学生;但更大量的是成绩优良,甚至成绩不上不下的中等生,他们最终成功避开了竞争残酷的中国高考,在海外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出现种类繁多的留学服务
广州、浙江、四川到重庆,中国一线至三线城市近年来兴起的各类中外高中合办课程、民办实验学校和私人学习中心,就以种类繁多的“出洋”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已在重庆落户15年的华新国际学校,最早期曾为中国学生办“洋高考”,但过后发现到新加坡私立学校念书的大专与大学生无法很好地融入新加坡社会,之后转而针对中小学生教授一对一的英文、数学、历史等课程,帮助他们在三个月到10个月时间里,考取新加坡的政府中学和小学。
新加坡创办人陈培芝受访时指出,一些在当地教育体系中成绩平平的学生,在沉重的压力下,学习士气难免受到影响,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但在家长决定送他们出国后,他们在短时期突击学习,专攻英语,目标细化,进步反而明显。
陈培芝说,每年6月高考、中考季,前来咨询的父母特别多,但学校会对学生进行测试,才决定是否录取。该校每年只招收约10名学生,学生年龄介于8岁至15岁,其中有重庆当地学生,也有来自广东、浙江等外省的学子。
出洋留学的成本不低,该校小学和中学的费用各约为每个月2万元(人民币,下同)和2.5万元。
陈培芝说,父母觉得花6万元让一名小学生掌握英语和以英文授课的其他科目,不但负担得起,并且值得。
可是市面上的“洋考试”花样繁多,有教育界专家就向本报指出,一些父母不问海外学校资质,只想图个留洋的虚名,并达到个人资产海外转移的目的,没有考虑到孩子混出“海归”文凭后可能变成“海待”(找不到工作),这是不健康的社会现象。
不过,经历过高考失败的父母们则很无奈,他们相信,子女若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制度,家长能做的,就是以仅有的经济实力,为孩子铺一条路另寻发展。
浙江一名孙姓父亲告诉本报,儿子中学毕业模拟考全班排倒数几名,要求儿子考进地级市里的重点高中根本是奢望,更不必去想三年后的高考。因此,他过去一年来四处委托朋友寻找有海外合办高中课程的学校,“花几十万(人民币)学费也要把他送出国”。
另有一些家长,干脆下决心带着孩子移民。李英(39岁,家庭主妇)品尝过高考失足、无奈改读大专的苦涩,不想儿子也吃这种苦头,他们一家早已作好规划,正在申办加拿大移民手续。
作为双重保险,李英年薪超过百万的丈夫也为儿子在上海一家民办重点中学“赞助”了入学名额,确保在移民手续办理期间,儿子也能在上海接受较好的教育。
李英说:“孩子在加拿大读书没有在中国这么累,况且在外国镀金后,儿子再想回中国发展,洋文凭总要吃香一点。”
中国学生低龄留学盛行 美偏远地区高中借机敛财 (编译庞克)
在湖滨高中就读的中国交换生 图片来源:NPR
密歇根州圣克莱尔的湖滨高中(Lake Shore High School),是非常典型的美国高中。走在大厅,你会发现安静的孩子,运动员们和充满艺术气息的人群。但是,湖滨高中还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即来自中国的大量交换学生。今年有70多名中国学生在这里就读,而曾在湖滨高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总数已经达到1200人。
据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这些就读于湖滨高中的学生来自中国一家外语实验学校。随着留学在中国日益风靡,全美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经创下新纪录。绝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能支付全额学费,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竭尽全力吸引来自中国的学生,而且这种风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这对于美国的高中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尤其像远在密歇根东南部的湖滨高中。》》》中国学生成美校国际化敲门砖 警惕沦为创收工具
交换生项目流行 中美加大合作力度
北京这所学校与湖滨高中的关系还要追溯到2005年,彼时湖滨高中刚刚开始教授普通话。该学校的汉语教师对中国比较了解,所以制定了一个“学生交换”计划:湖滨高中的学生到中国访问两周,相应的,中国学生来美国体验两周。在实行几年“交换生”计划后,该校提议将学生交换的时间延长。中国学生家长多数是有经济实力的精英阶级,他们也乐于为延长的体验时间“买单”。
湖滨高中制定的标准是每个学生每年的花费约13000美元。这一数字包含8411美元的学费,与该州每位学生的花费相当,4000美元包括住房、校车接送、学校午餐、考察旅行及其他杂费。去年两所学校签订了一份长达21年的双方合作协议。
湖滨高中的校长鲍尔斯(Rich Bowers)说,他喜欢来自中国的学生。湖滨高中的美国学生很少有机会离开圣克莱尔地区,甚至连密歇根州另一边都没去过。“所以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难得的体验。”鲍尔斯道。
互换生项目的缔造人克里斯托弗•洛里亚(Christopher Loria)表示,中国学生交的学费足够支出他们的花费。“与中国进行的学生互换项目,我没有花州政府、联邦政府或者公共财政一分钱。”
两组学生 一种过渡
马库斯•巴奈特(Marcus Barnett)在滨湖高中学习了4年汉语,他表示,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到中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作为交换学生,巴奈特到过中国两次。现在有几个中国学生寄宿在他密歇根的家里,这样的经历,让这些独生子女感受到了兄弟姐妹间的温暖。
但巴奈特承认,刚刚开始时,大家对中国学生的到来很不适应。人们对这些随机、陌生的中国学生进入课堂感到很不习惯。巴奈特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中美学生的融合情况并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逐步融入班级,他们的功课很好。
但融入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在一堂解剖课上,教师在讲授“腹肌”(abdominal muscles),他用了一个词“腰部”(waist),但是中国学生误以为教师是讲“废物”(waste,音同waist),教师不得不解释为“腰带环绕的部位”。
工程学教师梅利莎•托达罗(Melissa Todaro)发现她的中国学生数学非常好。但是她说,他们在发表独立见解方面较差,所以她不得不花时间提高学生们的这些技能。这对渴望进入西方大学的中国学生帮助很大。
“如果能进入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就太完美了。”中国学生严红珊(Yan Hongshan)说,她梦想着能有一天从事热爱的动画事业。不过现在,她在专注地研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写得太好了,文中的想象超乎寻常,令人难忘。”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