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人才培养特区”诞生学术“牛班”
这里,走得出科学大师吗?
在上海交通大学,有两个今年毕业的本科“牛班”,他们创下的“战绩”让人津津乐道:斩获全球ACM(美国计算机协会)大赛“三冠一金”;90%以上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超过半数将走进世界顶尖名校……这就是被誉为“奇迹”的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首届毕业班。
2008年10月,由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和多名国际著名大学院士、教授直接领衔的“交大理科班”项目正式启动。2010年1月,“理科班”被扩大为致远学院,以此为依托的“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被正式纳入首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成为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特区”。
过去时
名师授课成“家常便饭”,学生拥有很高“学术幸福指数”
翻开致远学院的课程表,主讲教师一栏中众多名师赫然在列,既有普林斯顿、康奈尔、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也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等。
名师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科学兴趣。致远学院的公共学习区竖立着一整面墙大的玻璃白板,上面总是写满公式,记录着学生们的学术讨论。对于这里的学生,任课老师的共同印象是:提问热情超乎想象,问题颇有见地。这也改变了很多海外教师对大陆学生只会埋头苦读的印象。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中小班研讨课是致远学院最常见的上课形式。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也获得更大自由度。据介绍,学生们可以在一两年学习后再确定或改变主修方向。
在这里,学生们的“学术幸福指数”相当之高。仅2011年,致远学院就举办了90余次专业学术讲座、8个暑期班,邀请上百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交流。与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国际杰出学者近距离接触,让学生们与科学梦想离得更近。
现在时
斩获全球ACM大赛“三冠一金”,论文发表量令学界瞩目
开放、自由的治学环境,成为致远学院屡创佳绩的沃土。今年6月,在第三十六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由计算机科学班的胡张广达、刘彦、刘奇组成的上海交大代表队,在85个国家、2219所大学所选出的112支队伍中,获得全球第四、金牌。自计算机科学班成立以来,他们曾3次问鼎该项赛事全球总冠军。
不止如此,计算机科学班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已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5篇,其中第一作者111余篇,令学界瞩目。班内60%毕业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深造,40%毕业生留校继续深造。
在指导教师俞勇看来,他们的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科学家”,而不是“高级技工”。在计算机科学班,参加世界竞赛只是一种检验。平时从课程设置到培养模式,都不涉及竞赛内容,实施的递进式科研训练机制,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创新精神和创造性。
将来时
毕业生展现优秀科研潜质,未来或将出现国际学术大师
致远学院的谈安迪,大一时在课堂上听“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季向东讲授“暗物质”,立刻着了迷。于是,他申请加入暗物质探测团队。经过50多次方案设计和实验,谈安迪首次成功研制了低温高压引线。如今,他将跟随季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谈安迪的成功,并非个案。在今年数理科学方向毕业生中,许多人都已展现出优秀的科研潜质:12人获得在国内名牌大学直升博士生资格,15人将赴普林斯顿、麻省理工、耶鲁等海外顶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如此评价,致远学院无论在赛事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上,都创造了“世界奇迹”,堪称办学“吉尼斯”。而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邹益民教授则感慨,“他们是中国诺贝尔奖的希望!”
“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将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前5%学生的水准;绝大部分学生将选择继续深造,直至获得博士学位;有一部分学生在若干年后将成长为国际学术大师。”谈及对致远学院的期待,张杰如此解说。如今,前两个目标已成现实,第三个目标有待验证。不过,张杰充满信心,“未来,他们当中一定有人会成为科技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