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为此大拆大建,“重地上轻地下”。位于地表上的“面子工程”日新月异,而埋在地下的“里子工程”往往被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忽视甚至“遗忘”。
路面成河、井盖冲翻、汽车变船、地铁封闭、航班取消……21日,一场暴雨令东方大都市的北京变成“泽国”,陷入一片混乱。令人痛惜的是,暴雨致37人丧生,其中25人溺亡。
暴雨中的北京市相关机构不可谓不尽力,比如北京市气象局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北京市排水、交通、电力等部门联动,对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实现视频监控,建立了“一桥一预案”的专项保障方案。但这一切,都在37条生命面前变得苍白。
尽管来自官方的信息称,这次大雨是61年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但不少网民还是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竟在一场大雨面前显得如此狼狈?此次强暴雨距离上次仅仅有一年零一个月之隔,北京为何屡屡被大雨浇个透心凉?
如今,去北京“看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正如媒体评论称,在强降雨造成多人死亡的现实语境中,诸多调侃也许不够严肃,但其折射的心态颇堪玩味,这是对城市“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不安与不满,亦是对城市建设内在缺陷与管理机构应对乏力的焦急与焦虑。
近年来,每到汛期暴雨突袭时,在中国,无论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仿佛一下子都变成著名水城威尼斯。城市许多地段积水成河,交通瘫痪,市民工作、生活受极大影响,甚至危害生命。
城市内涝确有客观原因,如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大城市更容易、更频繁地成为暴雨汇集的中心。但逢雨必涝,暴露出中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严重滞后,也暴露出城市“面子工程”与“里子工程”的巨大反差。
当前,中国正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为此大拆大建,“重地上轻地下”。位于地表上的“面子工程”日新月异,而埋在地下的“里子工程”往往被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忽视甚至“遗忘”。网民关于“中国城市,上半身基本上很靓,下半身基本上很烂”正是对此嘲讽的灰色幽默。
有评论一针见血:当前中国的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
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些看不见的下水道,最能反映城市管理者的执政责任和施政艺术。
在法国巴黎,密如蛛网的下水道总长近2400公里,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雄伟的工程令人惊叹。日本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堪称世界第一,水道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如今,“与世界接轨”已成为中国各级官员们的口头禅,中国与世界之间,不能再“隔着一条下水道”。
注意到,近几天,中国的电视媒体正在广泛报道在被困时如何逃生。但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官方应如何让民众引起对灾难的极端的重视,如何避灾。
21日正值周末,暴雨来临之前,尽管北京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但并未阻止市民出行,街上仍有非常多的汽车与行人;一名司机在车内溺亡,让人惋惜的同时,也让人不解。毕竟这不是汽车掉进河里,而是在公路上。既然前方水深,为什么还要向前开?留下人们太多的疑问。
暴雨已经过去,但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却不能就此搁置忘却。相反,中国应逐一检视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应对未来或将发生的灾难,减少灾难造成的可能损失。如此,方对得起这场史上最大降雨的考验,对得起因灾难而离去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