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美国家卫生院发现未找到病因难治愈的“似艾滋病“ 疑只感染亚裔黄种人
2012/8/23 8:01:45 | 浏览:1850 | 评论:0

 未找到病因难治愈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症状类似艾滋病,但并非HIV病毒引起的新种疾病。该疾病或与基因或是环境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它不会传染。

    美国一名越南裔妇女2009年因为高烧不退求医,出现骨头感染与其它奇怪症状,医生始终找不到原因,后来转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的附属医院。

    美国国家卫生院追踪这种怪病已经很多年,研究显示,它与艾滋一样,是一种后天免疫缺乏的病症,病患的免疫系统会被破坏,丧失对疾病的抵抗力。不过,艾滋病是透过病毒传播,这种新发现的疾病则不是病毒引起,也不会传染,它的病源还不清楚。

    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院的布朗博士与多国专家合作,研究了两百多个病例,发现患者体内产生一种会阻绝干扰素的自体抗体,干扰素具有清除身体感染的作用,身体缺少它就失去了对许多疾病的抵抗力。

    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论文指出,这种疾病在2004年首次被发现,接下来的半年内,研究的案例数就激增到一百例。主持这项研究的布朗博士说,感染人数一定远高于这个数,很多病例被误诊为肺结核。

    研究发现,这种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没有发现家族关联,所以应该也不是单一基因引起,由于还找不到病因,目前也没有标准的治疗方式。

疑只感染亚裔黄种人 

 新型怪病, 未感染艾滋却有艾滋病症, “类艾滋”病专攻亚裔黄种人, 台湾已发现50多例,50多岁的人容易患上此病。

一种名为“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的疾病正在侵袭着人类。“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疾病发病时几乎和艾滋病人症状相同。目前,被发现的200多名“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疾病患者多来自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疾病似乎专门感染亚裔黄种人。

“类艾滋病”说法不准确 与遗传无关不会传染

    打破砂锅

    艾滋病带给人类的恐慌尚未消退,一种和艾滋病极为相似的神秘疾病又悄悄袭来,它被称作“类艾滋病”。据称该病为全球新出现的一种“怪病”,专门攻击黄种人,染病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样免疫力低下。那么——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了“类艾滋病”侵袭亚洲人的消息,据称,患了“类艾滋病”的人免疫系统会失灵,这几乎和艾滋病的症状一样。与起源于非洲的艾滋病不同,“类艾滋病”专门以亚洲人作为攻击对象,目前发现的患者多来自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患者会出现“免疫力暴冲”

    8月下旬,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发一份研究报告,题为“泰国和台湾成人始发的免疫缺陷症”。该研究由美国、泰国和我国台湾的医学研究人员合作,于泰国、台湾两地的4家医学中心共收集了203个在成年期间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这些病例且感染了结核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一种,有的还发生了顽固的霉菌感染等,怎么治也治不好。

    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科学家莎拉·布朗表示,一般免疫疾病患者是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攻击身体各部分,但此病症患者出现“免疫力暴冲”现象,会产生特别的抗体,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研究发现,此病症大部分患者生成了称为“自身抗体”的一类物质,阻断了“伽马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清除感染的讯号通道。

    参与研究的台湾成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谢奇璋称,该病为“成人始发的免疫缺乏症”,罹患该病症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样常因感染就医。目前所发现的该病患者都是亚裔黄种人,发病年龄约50岁,与遗传无关,不会传染。但当感染上述几种细菌时,病情远比一般人严重。

    “类艾滋病”说法不准确

    “类艾滋病”到底是不是艾滋病?与2009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阴性艾滋病”是不是一种病?面对公众这样的疑惑,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称,“类艾滋病”的说法并不准确。

    “成人当中发现严重的免疫缺陷,临床症状和艾滋病感染者晚期的临床症状很相似,类似艾滋病,但是查不到艾滋病毒。”吴尊友解释说,尽管造成这样的免疫缺陷的原因还不清楚,我国目前也没有病例报道,但已引起高度关注。

    同时,吴尊友也强调说,“类艾滋病”又被称作“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这种病并非艾滋病,同时也不同于我国2009年开始出现的“阴性艾滋病”,因此“恐艾”人群不必过于担忧和恐慌。

    据了解,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阴性艾滋病(恐艾症)是患者自称的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患者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无免疫功能受损情况,部分人有肠鸣、打嗝、关节响、睡足觉了但却觉得没精神等症状。

    而“类艾滋病”的患者会出现类似艾滋病的免疫力极度低下症状,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受损情况,既有临床表现也有实验室特征,如皮肤明显感染、卧床不起等,但并未感染艾滋病病毒。且不像艾滋病一样通过病毒传播。

    吴尊友透露,“类艾滋病”病人有典型的由于免疫功能损伤出现机会性感染的症状,到医院里就诊查不出原因。从实验室的检测、临床的检查,以及流行病调查来看,目前和“类艾滋病”不是一回事,它在临床上也没有由于免疫缺陷造成机会性感染的特征,究竟这里会不会混杂着“类艾滋病”病毒,从现在观察的情况来看,可能性比较小。

    “艾滋病是对社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至今不可治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指出,对研究人员发现的“怪病”以“类艾滋病”相称谓进行宣传,易使人误认为该病是传染病,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且,在目前尚缺乏广泛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即将该病以“亚洲新型病症”冠名,或作出“专门攻击黄种人”的结论,都显得操之过急。称该病“侵袭亚洲”,更会使人误认为有重大疫情来袭,易引发社会恐慌。

    曾光认为,免疫力低下类疾病早有发生,并非在艾滋病发现之后才有。多年来,一直有免疫力低下患者因不同症状大量就诊。他们中有先天的免疫缺陷疾病,更多的是因各种原因后天获得的,例如癌症和放化疗后产生的各种病症,还有精神因素所致的一些疾病,例如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疲劳综合征等。只不过,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更新。

    我国将加大特殊抗体检测

    根据谢奇璋的介绍,“类似艾滋病”的患者,目前主要出现在东南亚一带,而且病例都发生在亚裔黄种人身上。现在医界还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法。

    我国与东南亚近在咫尺,且媒体报道“类艾滋病”专门感染亚裔黄种人,那么,我国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病例呢?对此,吴尊友称,除了已经报告病例的泰国和台湾外,中国大陆是否也有类似现象尚不清楚,但因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人员流动性强,因此并不排除也存在有这样的病例,可能相关病例“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而已”。

    “为了及早发现我国境内的‘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吴尊友称,研究人员已发现,与艾滋病感染者体内的逆转录酶活跃性较高一样,“类艾滋病”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体内的伽马干扰素抗体的含量较高,是其他病毒体不具备的特征,因此将“按图索骥”,一旦医疗机构发现有免疫功能损伤的患者,却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话,将考虑用此技术来进行检测,确诊或排除“类艾滋病”感染。

    “现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报道这样的病例,但也不能排除没有。”吴尊友坦言,从目前媒体和医学界的描述来看,“类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传染性、病因不明的免疫功能损害症状。为了及早发现我国境内的“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

    最后,吴尊友表示,对新型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艾滋病1981年出现的时候也不明病因,但观察到一些迹象,某些特征的人容易感染,如同性恋、吸毒者、使用血液制品的血液病人。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就怀疑可能是通过血液和性途径进行传播的,直到1984年才确定它的传染性。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近30年来,这5个癌症增长最明显!抓住癌症早期的5个信号 2024-11-06 [288]
新证据:长期喝酒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尤其是年轻人,不要不听劝! 2024-11-06 [263]
大选之际,华人女子非法入境美国被查出超高致死率传染病,民主党又添一债! 2024-11-04 [318]
严欢/石正丽团队首次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 2024-11-03 [349]
肥胖促癌的原因找到了!《科学》子刊:这种“酸”让肿瘤长得更快 2024-10-31 [425]
促氧化剂抗癌实锤了!科学家首次发现,维生素K3以独特的方式杀死癌细胞丨科学大发现 2024-10-31 [426]
哈佛博士生疯狂实验:一个月狂吃720个鸡蛋身体会怎样?结果大意外… 2024-10-31 [463]
几点睡觉算是熬夜?13万人研究提醒: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很多人搞错了 2024-10-31 [451]
免疫系统中的microRNA调控:历史与展望 2024-10-31 [262]
科学家借人类干细胞助猴子重见光明 2024-10-27 [54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