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近日刊登一篇撤稿声明,宣告“最古老猎豹可能来自中国”这一说法不再成立。最古老猎豹不来自中国,不过宣告了古生物学的事实,但其背后隐蔽的信息却耐人寻味。
发出撤稿声明的是上海科技馆研究人员黄骥,撤回的论文名为《一种上新世晚期的猎豹,并论猎豹的系统演化》,该文最早出现在2008年12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站上,2009年1月13日刊载在纸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黄骥是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丹麦奥尔堡动物眼首席动物学家梅•克里斯琴森。
论文发而又撤,就学者本人的学术品质而言,包含着二元性:一是发文之前的学术浮躁,二是撤稿后的学术反思,但这二者之间,也蕴含着许多公众评判空间。
由于牵涉到中国作者黄骥,且论文所属的化石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美国《国家地理》专门采访了中国专家邓涛。邓不仅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还是临夏盆地古脊椎动物研究知名专家。更关键的是,黄在论文中也引用了邓的观点。邓涛一看就知化石是拼凑的,他虽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但由于刊发期临近,杂志不可能撤稿了。
就这样,一篇由假化石作为申论基础的论文在学术界传播开来。如果说论文刊发后,黄骥接纳邓涛的批评而撤稿,还属亡羊补牢。讽刺的是,黄邓还较上了劲,在《科学》杂志上打起“文字”擂台。黄强调他在化石的X光中将化石和石膏修复部分进行了区隔说明,因此其研究没有问题。事实胜于雄辩,黄在论文发表3年后再撤稿,给学界的印象不再是可原谅的学术疏忽而有学术造假嫌疑。如邓涛所言,黄氏论文中的中国猎豹化石,就像鉴宝节目中的赝品,专家一眼即可看出是拼凑的。
即使黄骥撤下论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远播全球学界。更讽刺的是,这篇以假化石立论的论文把外国知名专家标为第一作者,凸显中国学术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