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统计局网站。
中国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4%,非食品价格上涨1.4%。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如果将CPI与PMI结合起来看,目前可能并不是理想状态。他同时指出,下半年经济复苏面临困难的症结是:决策部门与学术界呼吁稳增长、转结构,但是企业原地不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食品价格上涨3.4%,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2.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1-8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9%。
赵锡军认为,将CPI与PMI结合起来看,目前并非理想状态。“无论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还是汇丰公布的PMI都是往下走的。这说明在企业的微观层面,经济是在收缩的。”
在谈到下半年经济走势的问题时,他表示,基本认同下半年经济复苏面临困难的说法。他指出,经济复苏不是规模速度的问题,而是应该更多地追求竞争力和质量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真正去做事的人,站在原地不动,他等着政府的政策。这是一个问题。”赵锡军说,“决策部门以及学术界都在呼吁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也提出要放松政策等,现在政府也在做。但是这一块在做的时候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短期内见不到很大的效果,而企业愿意接手短平快的项目,所以现在他不愿意去做。这是目前的症结所在。”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探源:出口竞争力下降
当前中国经济下滑的幅度在过去30年中实属罕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经济放缓呢?有一些因素已广为人知,讨论也比较充分。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因素包括人口红利的减少,近年来制度改革的停滞不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的中国出口困难等等。但是在政策的讨论中相较少地被提及,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在下降。
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标准是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中国在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从“入世”以来逐步提升,到2010年,美国从境外进口的商品里除了石油,高达22.75%的部分是中国制造,而这个比例在2001年只有9.74%。然而,出口的上升趋势在2011年出现了见顶回落的迹象。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出现下降。从2004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27%的高速下降到了2012年上半年的9.2%,而同期美国进口增速仅仅从8%下降到了6%。
多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带来房地产泡沫、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货币升值最终使得竞争力出现下降。在竞争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必然下降,这是2012年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
中国制造正在丧失竞争力
|
|
No.01
新兴经济体从中国虎口夺食
携劳动力价格等竞争优势,一些东南亚国家这几年没少从中国手里“撬”订单。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向东南亚转移,也渐成风气。一个例子足以证明——大家不妨留意一下经常穿的耐克和阿迪达斯,“Made In China”是不是正变得越来越少?
No.02
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改写格局
金融危机后,美国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以及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恰逢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美两国难免在一些产业上构成某些“交集”,构成直接竞争。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回巢和资本回流趋势明显。“中国制造”会不会因后程乏力而重新被“美国制造”赶超呢?
No.03
中国制造遭遇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挑战
除了欧美经济疲软造成需求不足之外,中国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贸易环境。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与我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各国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数量增加。竞争力是外贸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局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努力抢占制造业高地,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等领域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不断增加。 |
中国内地竞争力排名下滑到29位
|
|
中国内地全球竞争力排名7年来首降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44个经济体作出年度排名。在过去两年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强劲的竞争力增长势头趋于放缓。在经济减速过程中,以往高增长时被掩盖的诸多弊病开始逐渐显露。面对此种挑战,改革谋变成为这些国家唯一的选择。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竞争力的下滑,更多受到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等分项排名下降影响。
中国经济背部受伤:外需依赖模式行至拐点
当前外需对于经济的负拉动,不仅仅是因为欧美国家对于中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吸纳的暂时性疲弱,更本质的原因则是维系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成本“三低”局面已经结束,即原有的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和低环境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消退。伴随居民对于货币实际购买力的诉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保护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过去人为压低资金成本的环境已经很难维持。
重估亚洲竞争力:低成本优势式微
亚洲经济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经济体融合速度大大加快。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广阔的增长潜力、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区域内日渐频繁的多边经贸活动,推动亚洲经济体快速增长。然而,在发达经济体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亚洲经济体也再度面临艰难抉择。外需疲弱,出口锐减,本币大幅升值,种种不利因素决定了亚洲继续走过度依赖外贸部门的老路已不现实。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原材料和用工成本增加、订单减少等因素,正在成为制约亚洲企业发展的最重要障碍。 |
图析:中国商品市场占有率下降
|
|
出口的上升趋势在2011年见顶回落。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出现下降。这一趋势在2012年上半年依然持续(见图2)。按商品分,出现份额下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纺织品、服装鞋帽以及家具、玩具。电子产品份额在进一步增加,但是其水平不足以抵消其他商品份额的下降。出口市场份额的下降使得中国出口增速近年来下了一个大台阶,从2004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27%的高速下降到了2012年上半年的9.2%,而同期美国进口增速仅仅从8%下降到了6%。 |
中国经济侧影:龙头企业亦在过冬
中集去麦伯良式改革 危机之后斗周期
企业现状: 7月中旬,中集集团披露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可能将徘徊在7.019亿元至12.6343亿元之间,比去年同期下降55%—75%。过去两年,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中集集团从重创中渐渐复苏,实现V型反转,并在2011年达到营收350.7亿的历史高点。现在却突然一个“猛子”又扎了下去。如果经济持续恶化,对中集的影响首当其冲。 高管心声: “最近有一些老领导问我,还好过吗?我说还行,主要大家都不好。”麦伯良用夹杂着广东肇庆口音的普通话慢条斯理地说,他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总裁。[详细]“我感觉全世界这种低增长不是短期的,至少是中期的,是不是长期现在看不准。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情况下,应该会对所有产业造成影响,我们的集装箱制造业也跑不掉。”中集集团副总裁刘学斌说。[详细] |
|
产业环境趋冷 三一站在通往1000亿门槛上
企业现状: 曾经炙手可热的工程机械行业如今正置身凛冽的寒冬中。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销售收入下降近20%,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几乎所有品类都呈现负增长。无论是“大规模裁员30%”,还是“激进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诸多传言再次将这家备受争议的行业巨头三一重工推向风口浪尖。 高管心声: “踢足球你会不会?也许你会,但去参加欧锦赛试试看,人家一脚首先把你踢出去,对吧?你不能说‘会’,而是看你会到什么程度。”在唐修国看来,“中速时代”则将重点转向管理与能力的提升。[详细]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嘲笑动辄拿欧债危机来跟中国经济挂钩的看法:“欧洲出问题,那我们也要谨慎一点”,甚至开了个夸张的玩笑:“欧洲沉到海里面去也跟我们没关系啊!” 。[详细] |
|
尚德危急:行走在破产的边缘
企业现状: 继美国“双反”初裁后,作为中国光伏最大出口市场,欧盟反倾销调查再次引发国内光伏行业巨震。业内人士认为,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达204亿美元,约占总出口量74%,对大部分企业而言,欧洲市场意味着超过50%的份额,一旦大门关闭,无疑会给目前内外交困的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过去,尚德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并无明显高于同行的技术专利,如今危机来袭,尚德依然要靠地方政府出手相救。 高管心声: 施正荣说:“中国的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本土光伏发电应用市场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市场容量非常小,前年之前,中国98%,去年开始90%的光伏电池组件产品都出口到欧美等国。可以说,中国光伏产业从起步就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对国外市场高度依赖,因此,国际市场的波动对我国光伏产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目前光伏产业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暂时性的产能过剩,我国光伏产业的过度投资,造成了目前光伏产能两倍于市场需求,而产能过剩的结果是恶性竞争、恐慌式的降价和抛售。”[详细] |
|
钢铁行业仍处严冬 沙钢设计5-10再造历程
企业现状: 虽是盛夏,钢铁行业却仍在冬天。早在2010年,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已预料到此次寒冬,并将对策写入沙钢五年发展规划,而彼时,与大多数基础工业一样,钢铁也正在分享4万亿投资的红利。如今行业业绩变脸——负利润已持续达半年之久,2012年7月初,中钢协披露今年前5个月大中型钢企利润同比减少了56.9%,利润降幅继续呈扩大走势。在传出武钢养猪消息的时候,1公斤螺纹钢的价格只有1公斤猪肉的1/5。 高管心声: “不要傻乎乎地指望着经济短期复苏。”沈文荣提示,他深知自己口音浓重,不断反问“听懂我的意思了吗?”“我做了30年厂长到现在,感觉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可谓前所未有。现在的困难何时有希望结束,我还找不到根据。过去钢铁行业也有低谷,但大概能知道一个月以后,三个月以后,甚至半年以后肯定会好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的困难都没有超过半年,2008年金融危机也就是四五个月,可如今从去年8、9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了,今年8月份会变好吗?不可能!9月份能变好吗?不可能!年底能变好吗?不可能!”。[详细] |
多指标释积极信号 中国经济“筑底”态势渐显(周锐)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8月份中国经济核心数据。虽然重回“2时代”的CPI涨幅和跌破9%的工业增速,让市场担心中国经济未来会遭遇“物价上涨”和“增速下行”的夹攻,但各项指标的环比向好以及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速由降转升的态势,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全面“筑底”的过程之中。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企业去库存接近尾声,中国经济有望在三季度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新的中高速增长的“下台阶”趋势不受短期宏观政策的左右,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关键在于推动改革,促进结构转型。
在9日发布的数据当中,CPI和PPI的“背道而驰”尤为引人关注。在经历了连续数月的携手下探后,中国CPI月度数据在8月份出现反弹,回升至2%,而PPI则再创新低。
这样的局面产生了一喜一忧的效果。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由蔬菜和鸡蛋价格推动的CPI反弹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未来两个月,CPI仍将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曹远征则指出,蔬菜涨价彰显了劳动成本的上升,这是中国经济进步的表现,“只有劳动力成本上升,居民才有能力消费,才有扩大内需的可能”。
连续下行的PPI则让许多经济学家感到担忧。“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三分之二,这是PPI下行的根本原因”,曹远征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工业,需求则由全世界提供,若世界经济继续低迷,这种状况还会持续。
上述判断可以在官方近期发布的诸多数据中得到验证。1-7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7%,降幅较上半年扩大0.5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6亿吨,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的倾向。
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8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较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少有的回落到9%以下的区间。
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对经济增速不必多度悲观。他指出,虽然8月份工业增速仅为8.9%,但好现象是轻重工业增速差缩小,这意味9月份工业变化方向是加速,工业筑底特征显现。
曹远征也认为,从理论上讲,企业的去库存已经到了尾声阶段,但他强调,去库存结束后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的扩大。未来如果工业投资乏力,房地产市场续调,官方应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托住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
事实上,官方用基础设施投资来稳增长的意图在8月份的经济数据中已有所显现。前8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4.9%,增速比前7月提高1.3个百分点;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0.2,转降为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比前7月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拉升。
刚刚过去的一周,内地股市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涨,其背后的推动力,正是发改委集中批复多个轨道交通项目所带给投资者的信心。
但范剑平提醒说,适当放松银根和启动基建投资项目虽有必要,但控制好度更为关键。他表示,在房地产投资出现转机的情况下,各方一定要沉住气,不能为追求立竿见影而重走老路,而应加快启动消费新引擎,让民众分享到稳增长的好处。
屈宏斌、樊纲反击中国经济崩溃论 调楼市需要房产税(何京玉)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在8日举行的2012汇丰北京财富论坛上,反击了近期一些国外媒体所谓中国经济可能崩溃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中国的宏观政策还有很大空间,地方债风险可控,经济下行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2%。这是PMI指数从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9个月新低。一些国外媒体据此抛出了中国经济可能崩溃的观点,BBC分析说,中国制造业陷入持续挣扎的原因是“国内需求显著下降,外部环境,即欧美经济形势毫无帮助,政府也没有充足有效的政策反应”。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反对这种悲观看法,他认为现在还不能判断经济马上会出现V字型反转,但中国政府的调控空间很大。
屈宏斌:既然看到了这种情况,既然我们意识到了未来可能会对就业带来一些影响,那我们就应该想如何去做点什么稳定这个就业,好在跟其他国家,跟欧洲比 ,跟美国比,甚至跟大多数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比,我们政策的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裕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则认为,内需、外需和投资这三驾马车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在短期发挥作用。
樊纲:将来从长远来讲我们要增加消费、增加收入,但是现在还没做到这一点,我们这么多储蓄已经放在这里了,你不投资,总需求不就太低了吗。我们必须得用这一块来弥补总需求的不足。
加大投资就可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压力,而市场非常担心中国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风险。屈宏斌认为风险还是可控的,因为经过调查我们掌握了平台贷的总量,也在地方债举债形式方面做了探索。
屈宏斌:好在我们去年花了大量的时间,三万多人终于摸清了这个底,后来我们发现有10万亿。另外这个平台贷现在大家都有共识,用地方平台然后去从银行借款,然后去搞基建搞投资,这个方式有问题,不好。我们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今年开始,地方城投债,通过债券市场去投资,广东省这个礼拜,第一次发行了自主债,7年的,5年的,地方政府债。
樊纲则指出,从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比是健康的,风险依旧可控。
樊纲:他们这次从资产角度算,把国有资产都加到一块,资产减去负债,国家净资产,现在70万亿,要想还这点债,是没有问题的。地方政府现在把地方国有资产卖掉,还这点债,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而另一个令市场担心的所谓炸弹,就是房地产调控,一些机构认为因为害怕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反弹,政府可能不会出台更多刺激经济的政策。对此屈宏斌认为调控已经取得成果,樊纲则认为下一步需要出台房产税这样的长效机制来巩固成果。
樊纲:当务之急是加紧推出经济手段的制度,建立起这个市场的内在稳定器,我们这个市场能够逐步稳定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泡沫破不破的问题,是泡沫该破的已经破了,调整已经调整到一定程度了,现在是怎么建立制度,使得今后防止出现泡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