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来自中国、非研究生课程的留学生群体中,可细分为三大类,包括初中三年级毕业后来新加坡读中学的青少年,以及在就读高中二年级时或考完高考进入大学一年级后来读大学的年轻人。后两者从一开始就被称为SM2和SM3,SM指的就是高中(Senior Middle School)。久而久之,那些初三毕业后来新的学生也被冠名为SM1。
SM1来新时年龄最小
周贾斯丁(27岁,跨国公司区域经理)在15岁时通过SM1招生考试,离开中国无锡排名第一的私立重点学校大桥实验中学,到本地插班进入一所名校就读中三。他目前已是永久居民,还取了洋名,习惯别人叫他贾斯丁。
贾斯丁说:“当时参加SM1为的是出国看世界。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学长都走这条路,30%到40%最后都到欧美大学念书。”
在新加坡的首两年,贾斯丁和一同前来的50多名SM1中国学生相处愉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因为年龄、文化及学习程度方面与本地学生有差距,他当时无法结交到关系较好的本地学生。
他说:“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突然插班,一些本地学生可能感到学习上有竞争压力。而我们则面对降级,年龄比其他同学大至少一岁的压力。
“这里的英文程度高,但数理化程度却比中国的低,我们即使不习惯,想回国也会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就产生无法回头只有力争上游的想法。”
不过,他表示这种隔阂在SM1学生进入初级学院后渐渐消失,上大学后更是微不足道。
SM1更早更快融入本地
贾斯丁认为,SM1与其他两类中国学生的确有分别。他说:“SM1的学生来的时候年龄最小,奖学金计划训练我们,让我们更早独立和成熟,事业上也能取得较好的成就。”
然而SM2和SM3学生在中国的日子较久,对那里更了解,对中国事务的掌握比SM1毕业生更占优势。
贾斯丁说:“我对SM2学生的既定印象是,他们之间有两极化现象,一部分特别努力,也比较注重实用,有些成为新加坡公民的速度比SM1毕业生还快;另一类SM2则不太努力。这样的分化是在SM1毕业生中少见的。”
针对SM3学生的既定印象,他说:“他们大部分关注学业,其他方面的生活就比较单一。”
来自南京大学的SM3学生毛亦喃(21岁,国大统计系)身边没什么SM1朋友。她对SM1学生的看法是:“他们的英语能力好,已融入本地文化。我也觉得他们都很厉害很活跃,有什么事可请他们帮忙。还是年龄较小的留学生的可塑性高。”
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周锐(27岁,国大博士生)大学毕业赴美国北卡大学留学,随后来新加坡攻读博士,不是SM1、SM2或SM3。
他笑说:“三类中国学生融入本地的程度不同,想法也不同,就好像是人类起源的演化,每个层面的变化都很大。”
中国奖学金得主的称号也演变出另一类对中国学生的冠名。为区分参加中国高考后直接来本地上大学的自费学生,他们非正式的名称是SM2.5。
SM1与其他中国学生较少往来
在新加坡生活12年,贾斯丁已经建立了本地朋友圈子,包括来自中学的SM1,以及国家初级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学,还有工作后的同事和朋友,因此,他没参加本地中国学生会的活动。
“我不清楚这些活动,我想那是为刚来新加坡,身边没朋友的学生所组织的。我所认识的SM1朋友中也没人参加中国学生会,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觉得没必要。如果真参加,那也是有目的性地去社交。”
不过,贾斯丁与SM2或SM3中国学生还有交情。他说:“我无锡的老同学后来通过SM2计划来新加坡上大学。通过她我认识了SM2和SM3学生,我现在的同事中也有一些SM2毕业生。后来才知道自己参加的奖学金计划被他们称为SM1。”
中国学联会副主席蒋玮钦(25岁)说:“SM1学生确实较少与SM2与SM3学生交流,他们是不同中学直接招生的,分布较散,不像SM2和SM3是一大批地过来,较难联系到他们。
“中国学生会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刚来新加坡的中国学生适应新生活,SM1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没那么大。”
不过,在新加坡生活了五年的易康(20岁,国大会计系)却很乐意参加中国学生会活动,与SM2和SM3学生互动。在广东中山初三毕业后,易康通过SM1计划到莱佛士书院就读直通车课程。他虽然在言语举止上十分本土化,但却想通过中国学生会认识更多人。
他说:“学生会有许多具体、有意义的活动,给他人带来快乐。”
SM2和SM3的相似与不同
在三类奖学金计划中,SM2和SM3的相似程度最高,因为两者都是来本地读大学的奖学金得主。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依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分别,主要与参加中国高考有关。
来自河北的SM2学生赵媛媛(21岁,南洋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说:“刚来新加坡时,我们之间的差异特别明显。可能是SM3在中国参加过竞争激烈的高考,我觉得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业上,眼神特空洞。”
一起受访的SM3学生、来自山西的武煜人(24岁,南大电脑工程系)听后大笑,说:“SM2和SM3的文化是不同,SM2是比较活跃和开放,也乐于接触本地人。SM3可能比较专心学习和研究,但这样的情况因人而异。”
身为SM3的蒋玮钦解释说,那是因为中国高二生升上高三后的心态变化极大。
他说:“高二生比较轻松,生活多样化。高二毕业后留学的SM2学生延续这样的心态。一升上高三要准备高考,压力很大,因此SM3学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烙印更深。”
武煜人也提出另个原因:“SM2在本地大学的培训课有20个月,而我们的培训课约7个月,密度更紧,管理更严,对我们参加课余活动有局限。”
由于SM2和SM3培训课程是分别管理,即使同住一个宿舍彼此交流也不大。等到他们正式进入大学后,距离才会拉近。
赵媛媛说:“我在大一时会在学年成绩优异榜上区分SM2和SM3,到了大二时就不管了。”武煜人则说:“现在我们之间的关系较好,习惯了一个社交圈子,也就不分你我了。”
中国学生之间的互动
周贾斯丁认为,这些学生之间没必要特意区分,毕竟许多SM1毕业生最终也和SM2或SM3的毕业生“通婚”。
目前在国大修读机械工程的SM2学生王宇哲(21岁)说,中国学生之间刚认识时,会询问对方来新加坡的年数,从中了解他们是什么背景的学生,“但大家还是自家人,熟络后就不会区分了。”
赵媛媛则说:“SM1、SM2或SM3不过是一种标签,不是为了区分我们,而是帮助我们互相了解,找出共同点。这和我们刚认识时,询问对方是哪里来的、什么学校来的是一样道理。”
不过,中国学联会副主席蒋玮钦也说:“学生的交流通常出现在同期奖学金得主之间,如果是自费过来的中国学生,只身一人,他们联系学生会的意愿可能特别强。”
中国学联会每年也会举办多种不同类型活动,拓展层面较广的互动和联系,如春节晚会、体育节及联谊活动等,也不限中国学生参加,同样邀请本地学生,并参与本地社团的活动。而今年举办的一系列体育节活动,就选在民众俱乐部举行,让中国学生接触本地基层组织。
蒋玮钦说:“学联会宗旨是帮助中国新学生适应新环境,但现在也要扩大胸怀,增强与本地人及新移民的交流。我们现在更常与宗乡总会、中华总商会、通商中国合作,也参加本地的公益活动。”
SM1、SM2和SM3计划的不同
除了心理、思维和行为上的不同,SM1、SM2和SM3奖学金得主的实质待遇也不一样。
据了解,SM1学生从初院(高中)毕业后如果想留在新加坡升大学,可申请政府的学费津贴,毕业后为新加坡公司工作三年。
SM1学生在申请本地大学时更自由,可按照A水准会考成绩来选择专业。SM2及SM3学生则须申请工程、科学、电脑有关的大学课程,毕业后须为新加坡服务六年。
随着本地从中学直通高中的直通车课程普及,SM1学生可能不必参加O水准会考便能进入初院,只参加A水准会考。SM2学生不在中国参加高考,也无需参加A水准会考,只需在进入大学前进行较长的培训。
至于生活费方面,据了解,SM1学生前两年的生活费是每年2200元,后两年初院的生活费是每年2400元。SM2和SM3学生的生活费则为每年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