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发布“中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监测”报告,该项目对浙江等六省区6482例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调查。报告显示1/3的初中生,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大学生和社会青年认可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约1/5的青少年认可“一夜情”。(9月28日《新闻晚报》)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将婚前性行为为喻为“偷吃禁果”,然而现在上海市计生所的调查报告却证明了另一个事实:半数以上的青年人已将“禁果”视为“开心果”了。而尤让人震惊的是,还有1/5的青少年认可了“一夜情”。认可“一夜情”更让人看到青少年性观念的开放,不但有“量变”而且有了“质变”。
论及青少年将“禁果”变成“开心果”,性教育缺失似乎已成了现成的原因。为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年龄、能力和环境相适应的性教育,确实必不可少。但倘若以为有了性教育,就能万事大吉,那就又是一厢情愿了。更不必说,一方面是性教育的缺乏,另一方面,却有另类“性教育”在“润物无声”。
今天许多地方,商肆之内,“性”成卖点;网络之间,犬马色声;兴趣被异化为“性趣”,“性福”即等于幸福;还有把性爱玩具、性爱秘戏之类摆出来,传授性技巧的“性文化展”,也打着“性教育”的旗号,跑到中学里以优惠票价去拉观众了。而性学专家则频频为“一夜情”鼓吹。声称“一夜情”真正实现了“我活,也让别人活”。把性放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去,顺其自然。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的是“性解放”的“言教”,目染的是犬马声色的“身教”,又会向何处潜移默化?
性的问题并不只是性,更涵盖了法律、伦理和道德等方面。青少年的“性开放”与其说孩子的的迷茫,不如说它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如今“性道德”生态的状况。当鲜廉寡耻不再引起大惊小怪而只剩下见怪不怪,从当初的“过街老鼠”而招摇过市甚至登堂入室,人们的道德观终于像了那只在温水中被慢慢煮熟的青蛙的时候,青少年把“禁果”当成“开心果”,恰也必然矣。虽然已有半数以上青少年不反对婚前性行为,1/5的青少年认可“一夜情”,但我们确实还应该庆幸:因为毕竟还有近半青少年反对婚前性行为,还有80%的青少年不认同“一夜情”。然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认可“一夜情”离性乱还有多远?而要是依然“不抵抗”,那么现在的庆幸还能庆幸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