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钟海之:幸福,不是问出来的
2012/10/6 14:56:48 | 浏览:1419 | 评论:0

  幸福不是两句话能说清的,媒体与其问大而虚的问题,为什么不多去关注每一项具体的民生是否得到改善了呢?

  你幸福吗?”“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你幸福吗?”“(我不姓福)……我姓曾。”这段有趣的对白不是明星说相声,而是在大陆央视最近搞的“幸福吗”调查中,打工者被问急了,打起了马虎眼。

  这么文不对题的俏皮回答,转瞬得到了广大网民支持,被誉为“神级回答”。随着该节目的持续进行,类似对白被纷纷挖掘出来,其中郑州一位大学生接受采访时说,这十年“最坏的事是我跟你说话的时候,队被人插了。”让记者当场十分尴尬,网民观之十分膜拜。

  一个看似简单而复杂的问题,一堆民众信口说出的答案,却能引发社会如此共鸣,这说明,整个社会在这些答案上找到了宣泄某一种情绪的出口。

  对于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沙漠中迷失的旅客,给他一点水他就很幸福;困于矿井下的矿工,看到一点亮光就很幸福;三岁的孩子,能有布娃娃也很幸福。幸福既离不开物质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定义五花八门,但在日常生活中,它却有着最基本的含义,或者说是有关幸福概念的最大公约数。

  英国20世纪哲学家、文学家罗素认为,幸福社会有三重要素,包括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教育和科学技术,个人素质和人格。他还说:“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使你对所感兴趣的人和物做出的反应尽量倾向于友善,而不是敌视。”中国总理温家宝对网民这样阐释“幸福”: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近年来,幸福成为政府的施政导向,翻看各地“十二五”规划,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相比30多年前,今天的中国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距离“舒心、安心、放心、信心”,距离仍然不小,教育、医疗、社保、房价、食安、收入、腐败、环保……这些问题,绕都绕不过去。

  关注民众的幸福感,无疑是长足的进步,但幸福不是两句话能说清的。其实,媒体与其这样问大而虚的问题,为什么不多去关注每一项具体的民生是否得到改善了呢?与结果相比,进程更有价值。


你幸福吗?我头痛(付尹)

  央视记者走基层,国庆期间忙着问:“您幸福吗?”,上回冒出个“我姓曾”,昨天又得“神回复”。在郑州一火车票代售处,18岁大学生被问:您最想要什么?“女朋友”;那么,您遇到最坏的事呢?“在跟你说话的时候,队被人插了”……还有一位捡瓶子老人因为耳朵不好,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您收了多少瓶子了?73岁了;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块一个月;您觉得您幸福吗?我耳朵不好。(10月5日《武汉晚报》)

  央视记者采访你幸福吗,得到的却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新闻事实本身似乎有嘲笑被采访者无知之意。其实,从采访方式和采访的问题来看,笔者倒觉得是央视记者的笨拙和水平低劣。换成是我,回答这个话题,也不会回答说:我幸福。因为这个命题太抽象太宽泛,幸福所指的范围、内容、层面各有不同,猛一问,还真难回答央视记者需要什么样的幸福回应。这个问题采访谁,谁都会头痛。

  何况,要回答幸福不幸福的问题,说真话,还很难能听到“我幸福”的答案。回答“我姓曾”的是位打工者,先解释“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其实就有一肚子辛酸的言外之意。不愿吐露心声,再追问,碍于面子,就只好顾左右而言它了。为了生存四处奔波,他能说他幸福吗?问及收废品的老人,只能说找错了对象,73岁的高龄,吃着低保,还要靠捡瓶子为生,他能说他生活得幸福吗?

  人人都有心中的苦,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幸福不幸福,各有各的标准。如果这个问题要问亿万富翁、千万、百万富翁,他会觉得手中的这些资本还远远不够;如果这个问题要问包养二奶的官员或有钱人,他还会觉得应该还有三奶、四奶都对;如果这个问题要问刚刚获得中国好声音的获奖者,他或她会觉得这个舞台只是起步,离终极目标差得还远;如果这个问题要问刚刚失业又得另择业的人,得到的答案恐怕是另一回事了……

  采访这个问题,得分时间、分地点、分场合、分对象、分具体情况。如果你采访的是刚刚搬进新房的受灾群众,他会告诉你,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让他住进了新居,他幸福;如果你采访的是一名道德模范,他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肯定,获得了殊荣,他为自己的德行而自豪,他幸福;如果你采访的是在新建起的生态公园漫步的市民,鸟语花香之中,市民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感到满意,他会说他幸福;如果你采访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一定会说幸福……

  可见,对于被采访者关于幸福的回答不必苛求,更不能嘲笑与挖苦。如果要问打工者务农和打工的收入对比,说不定在对比后,打工者就会找到幸福的感觉。如果问收废品的老人有低保和无低保的感觉,说不定他也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他们的答非所问,说的是真话,还顾及社会影响,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纯朴与善良

  让人反思的是,央视记者独头独脑寻找幸福回答的采访方式,又以新闻的形式广为传播,其答案就给社会一个错觉,被采访者无知笨拙。采访的主题、创意是好的,无非是想证明国泰民安的现实,但采访的方式方法却有违常识,其结果,反衬出央视这位记者的业务水平不怎么样,自己给自己创作了一个笑话。

严肃场合下的幸福意淫(冯相军)

  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很多时候没有确切的标准,宛若小品中说到的,厕所只有一个茅坑,你蹲着,那你就比我幸福,但我们却不能由此得出有茅坑可蹲便是幸福的结论。最近“你幸福吗”这句话在央视上很火,记者采访乐此不疲,新闻报道连篇累牍,好像有意在特别时期营造一种普天之下皆是安居乐业的民生盛景,尽管大多数人面对记者的镜头如其所愿地呈现出幸福的表情,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识得时务,违心地去迎合别人的需要。面对“你幸福吗”的提问,先是农民工“我姓曾”的答非所问,后又是大学生“队被人插了”的环顾左右而言他,最后更出现拾荒老人“我耳朵不好”的牛头不对马嘴,让严肃的媒体采访更像是一出滑稽剧。
  
  走在路上,冷不丁地冒出来几个人,肩上驾着标识有“CCTV”的摄像机,手里把持着标识有“CCTV”的话筒,语气相当中性地问自己是不是幸福,感觉确是有些受宠若惊。一个国家级媒体,突然将镜头指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像邻家老太一样关心起自己的幸福感受,难免会让自己在如此高度抽象和不着边际的问题上发生思维短路,顺着记者设计好的问题路径,在幸福和不幸福之间不加思考和判断地作出肯定性的回答。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感受,但在“你幸福吗”的问式之前,大多数人却又倾向于幸福的表白,这种提问或多或少有点大人提问幼儿的技术,问他“饿不饿”,他就回答“饿”,问他妈妈“好不好”,他就回答“好”,定不会出现另样的答案。但假使换一种方式,问幼儿“饱不饱”,他又定会回答“饱”,问他妈妈“坏不坏”,他便又回答“坏”。
  
  “幸福的家庭大多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央视记者的提问,有效地避开了个人生活感受中不幸的那一面,让受访者带着这个深邃的哲学问题在电光火石之间产生与幸福有关的各种联想,以及以幸福感受的无形标签快速检索历经过的各个生活细节。不在乎天长之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可以让人忽略恋爱失败的痛苦而只记得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自己无端挨了领导的辱骂,事后却又可以对下属转移愤怒,可以让人忘却曾经的尊严受挫而找到精神胜利的平衡;要是自己还算得上幸运,能够在生病的时候得了医保的实惠,在升职的时候得了领导的提携,以及在法律之外还有社会资源可以运筹以至于能违背公平的社会法得到本不该得到的东西,则更会让人生出幸福的感受来。有时候幸福就是如此,完全是一种比较的结果,比如城里人有公交车可坐,而农村人没有,便觉得幸福;反过来,比如城里人坐公交都那么拥挤,而政府官员一个人坐拥几十万的公务车,便立马又觉得自己可怜起来。
  
  但凡在央视镜头上表白“我很幸福”的受访对象,除非思想超脱超然物外,我总觉得那只是缺乏相对比较和综合考量的笼统印象,并无多少实质的意义。
  
  我尚不清楚这种有违常规方式的央视新闻究竟要论证怎样的社会真实,以及传递怎样的价值观念,面对与一贯风格迥然不同的记者调查的轮番播出,我谨猜测或是在用心良苦地暗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都很幸福,并以那些和自己一样生活的普通百姓的声情并茂地的表演作为确切的论据。我们没有见到关于对天灾人祸重大事故的亲历者及其家属的采访,没有见到对因上访被羁押在黑监狱或被劳教的不稳定分子的采访,没有见到对拥堵在高速公路上龟速行驶或者华山之巅无法下山的游客的采访,没有见到对还要自备桌椅上学的孩子的采访,更没有见到对因交不起医疗费而等待死亡的患者的采访。当然,或许是有的,但挡不住技术性地将不符合其价值观的采访片段割舍不用,并且这种做法几乎也被公众习以为常了。而这或正是人们普遍反感央视镜头下采访对象煞有介事地演绎自己幸福的另一重要原因。
  
  央视报道出来的关于这一问题的诡异的回答,或在证明调查不是事先的安排,而是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客观性,但央视借用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依然不能消解这一深刻命题的虚伪与空洞。农民工“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采访我”的言语间透露着怎样的角色失望?73岁拾荒老人吃低保念政府的好,但73岁还要靠拾荒养老,且日后持证上岗的新要求可能要为其斩断生路,又能让老人作何感想?让人民幸福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政府的恩赐,即便百姓生活真是幸福,亦毋须对此感恩戴德。央视大阵容报道采访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其说是一种舆论引导,不如说是一种政绩粉饰。
  
  一个社会,没有公平的规则支撑,没有正义的价值遵守,所谓的幸福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飘渺幻觉。空中楼阁盛不下世俗幸福。倘若上学还需要托关系,治病还需要举债,买房还限于奢望,食品还是有毒有害,行在路上可能遭遇特权车,房子可能被强拆,幼女可能被嫖宿,办正当事务还需要请客送礼乃至行贿,维权还需要下跪,甚至冒着可能被关进黑监狱或劳教的风险,妄谈幸福,哪怕是在严肃的场合,都将沦为市井小民满足精神愉悦的意淫而已。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4]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1]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7]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2]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7]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4]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7]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