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目导读
- 创新发展的天津吸引着世界目光,天津从达沃斯走向世界。金秋九月,天津举办多项国际性大型会议活动。
- 中心商务区是天津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之一,是滨海新区发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区,是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和未来城市形象标志区。
-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发布。
-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发布。
- 天津侨务访问团出访北欧侨界社团。
- 粒细胞抗癌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
- 美国陶氏化学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
一、天津经济
近几年,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有机统一。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走向世界的天津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造业趋向高端化,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创新发展的天津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多个世界性大型会议在这金秋季节集聚天津,感受天津的发展变化,描绘发展蓝图。9月以来,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第二届中国•天津国际友城圆桌会议、中国国际石化大会暨中国国际化工展览会、新津经贸理事会及第九届全国大运会、第三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2012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会议在津先后举办。
(一)天津从达沃斯走向世界
9月12日,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梅江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本届论坛较前五届人数更多、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全球成长型公司的CEO和董事级别高管、论坛基金会员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各国政要、首席经济师和企业战略专家、全球青年领袖等齐聚天津,共同探讨未来经济发展之路。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塑造未来经济”,将着重探讨在经济危机已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商业环境的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跨国公司在促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是在亚洲举行的最高端全球经济会议,年会为社会和商界新一代领袖提供了一个参与政策讨论以及与世界顶级企业高管交流的平台。
这是一次世界各国政界商界精英云集的盛会。多名外国首脑、33名副部级以上外国政要出席了夏季达沃斯。中外嘉宾纷纷赞赏这是一次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性盛会。丹麦首相托宁-施密特说:“达沃斯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天津”,拉脱维亚总理东布罗夫斯基斯说:“天津是一座活力之城”,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天津是真正的新伪军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说:“调结构让天津逆势而上”。
在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闭幕式上,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说:“天津作为夏季达沃斯论坛承办城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在与新领军领袖们的密切接触中,学习先进理念,分享成功经验,同时也将这座城市的古老与年轻、开放与包容展现在世界面前。”
(二)创新天津吸引世界目光
9月18日至21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3届院士大会在天津市成功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院士、科学家、科技界人士被天津这座创新型城市深深吸引,表示将进一步关注天津,不断加强与天津的交流与合作。在本届大会上,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多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以及科技部部长论坛、科学院院长论坛,让院士专家们共享“思想盛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界加强了解、取长补短提供了绝佳平台与良好契机。会议期间,由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6位顶级专家所作的“中国科技发展报告会”,集中展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以及科技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促使发展中国家重视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做出表率。
中科院副秘书长、本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谭铁牛表示,本次大会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第三次来到中国,是第一次在首都北京之外的城市举行,充分体现了天津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地位。本次大会生物学奖获得者印度科学家纳加拉贾说:“我觉得,天津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去年我来天津作过讲座,短短一年时间,天津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科技创新领域,天津的硬件设施、政策支持、人才培养都有很大优势,值得学习借鉴。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会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科学技术中心,对此,我充满期待。”
(三)努力建设天津生态宜居城市
9月21日,第三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在滨海新区开幕。论坛以“生态城市创造和谐未来”为永恒主题,以“生态城市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为年度主题,推广科学理念,交流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为展示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搭建了重要平台。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和企业代表1300多人参加开幕式。论坛期间,还将举行为期5天的博览会,设立“低碳生态示范市展示区”以及“低碳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展区”、“循环经济展区”、“绿色建筑与建材展区”三个企业展示区,来自世界各地的130多家企业参展。近年来,天津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整治、修复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之城。
二、滨海介绍
(一)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是滨海新区九个经济功能区之一,位于滨海新区的核心地带,横跨海河下游两岸,规划面积23.46平方公里,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区,是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和未来城市形象标志区。中心商务区将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务、高端商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并最终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和高品质的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区。
(二)中心商务区规划结构、布局
中心商务区主要包括响螺湾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解放路(天碱)商业区、大沽宜居生活区和蓝鲸岛五个板块。
响螺湾商务区为总部经济、商务中心。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建设外省市、央企驻滨海新区的办事机构、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承载区。
于家堡金融区为金融中心、创新基地。规划面积3.86平方公里,122个地块,建筑面积950万平方米,起步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35个地块,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于家堡金融区将建设成为具备现代化设施和国际化服务功能,国际一流、全国领先、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金融改革和创新基地。
解放路(天碱)商业区为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规划面积3.44平方公里,布局大型商业设施、酒店及部分高档公寓写字楼,功能定位为打造滨海新区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
大沽宜居生活区为历史旅游、宜居新区。规划面积11.68平方公里,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海河秀美的景观,建成宜居生态、现代化的居住区和旅游目的地。
蓝鲸岛为休闲娱乐、生态岛屿。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着力发展休闲、娱乐及文体产业,打造郁郁葱葱、环境优美的城市生态新空间。
三、政策解读
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现将发展改革委经贸司有关负责人对《实施意见》的解读摘编如下。
(一)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物流业的意义
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8.4万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2%。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物流领域的积极性对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民营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企业的主体和基础性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加快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对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682万个公路货运经营主体中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或个体业户,快递行业约95%以上为民营企业。
《实施意见》是专门针对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出台的政策措施,分别从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领域、管理体制、市场环境和支持做大做强入手,提出了13条政策措施,基本涵盖和回应了当前民营物流企业在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二)意见措施主要亮点
一是为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提供必要的方向指引。《实施意见》明确了以第三方物流服务领域为核心的投资方向,对民间资本进入并承接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物流外包提出了要求,明确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和投资建设项目,注重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二是重点关注管理体制建设。围绕民间资本最为关心的资源整合利用、资质审批和注册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原有行业内、系统内的设施要向社会开放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整合利用。
三是明确提出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强调在税收、土地、融资、车辆便利通行等关系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民营物流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四是强调促进民营物流企业做强做大。提出了推动民营物流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支持开展国际合作,以及发挥行业协会支持作用等三项要求,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民营现代物流企业。
五是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力度增大。物流业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广,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协调难度大,政策落实需要依靠各部门协同一致、积极推进。
四、文件规章
日前,《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印发。现将部分内容摘编如下:
(一)主要结构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共分为八个方面二十一项,主要由充分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主要目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实施等内容组成。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设若干一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进入世界同类科研机构前列;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批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相互支撑和联动,提高整体效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四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分割,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五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六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完善保障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1、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研发活动;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合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落实和完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考核措施,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央企业围绕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规模,通过贷款贴息、研发资助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及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向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和服务标准。支持企业职工的技术创新活动。
2、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按照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要求,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稳定规模,提升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坚持社会公益服务的方向,探索管办分离,建立适应农业、卫生、气象、海洋、环保、水利、国土资源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特点的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要瞄准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参与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企业化转制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制定科研院所章程,完善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法人自主权,探索实行由主要利益相关方代表构成的理事会制度。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推进实施绩效工资。对科研机构实行周期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确定支持方向和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在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民办科研机构享受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专业优势,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高等学校对学科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大力推动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等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建立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教师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以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为重点,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
3、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机制。建立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等进行引导。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优化布局,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在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进一步凝炼重点,明确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机制,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针对行业和技术领域特点,整合资源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4、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业相关科技资源。面向产业需求,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方向,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业,鼓励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服务、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注重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促进公益性民生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支持政策,促进民生科技产业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建设网络化、广覆盖的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推进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健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保障机制,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
五、热点专题
(一)天津侨务访问团出访北欧侨界社团
8月下旬,天津侨办哈文龙主任带领天津侨务访问团出访瑞典、丹麦、捷克侨界社团,先后访问了瑞典华人总会、瑞典天津人联谊会、哥德堡华人商会、丹麦哥本哈根侨胞、捷克华商联合会。在访问中,哈文龙主任转达了任学锋副市长对旅欧天津乡亲和各位侨胞的问候,对海外侨界多年来关心支持天津发展表示感谢;了解了侨界社团和侨胞们的创业发展情况;介绍了天津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自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天津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位居前列,天津市出台了多项政策、先试先行,促进天津发展,并热情邀请华人社团组团访问天津,希望广大侨胞来津参观、访问,寻找商机,实现个人事业与天津发展的共赢。访问团关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介绍,引起参会侨胞的浓厚兴趣,高度评价了天津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绩,表示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多的侨胞到天津参观考察寻找商机,为天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出海外侨胞的贡献!
(二)美国陶氏化学项目落户开发区
9月10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美国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投资意向,将在南港工业区建设陶氏天津特殊化学品项目,研发生产高端化学产品。粒细胞抗癌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
(三)9月23日,200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名誉院长、亚太生命信号中心首席科学家利兰•哈里森•哈特韦尔一行专程来津,参加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与天津市盛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粒细胞抗癌项目合作协议仪式,该项目落户开发区。项目拟投资5亿元,目前已进入美国临床Π期,预计3至5年投入市场,年收益可达22亿元。
新区区位条件优越,辐射范围广阔,人才资源丰富,政策优势明显,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条件。特别是以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这一创新药物国际研发平台为依托,新区集聚了一大批医药企业、项目和研发中心,科技研发水平和转化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此次签约,不仅为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进一步壮大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