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舌尖上的腐败:聚焦大陆“公务餐”- 层层禁令为何管不住公务员的一张嘴?
作者:杜榕 | 2012/10/23 10:45:49 | 浏览:1359 | 评论:0

舌尖上的腐败:聚焦大陆“公务餐”- 层层禁令为何管不住公务员的一张嘴?

  前段时间,浙江温州市发布的《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务接待管理的通知》以及《落实公务接待“三严四禁”规定实施细则》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被网友称作“史上最细公务接待标准”,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标准是否有意义。“公务餐”到底该怎么吃?留给人们的思考仍然沉重…… 

  1.谁能找准“舌尖上的腐败”?

  “现在谁也不缺一顿饭,新规定对于大部分公务员而言是‘解放’,有些活动再也不需要参加了。”温州市纪委出台这份《落实公务接待“三严四禁”规定实施细则》(下称“细则”)以来,一位在温州市瓯海区工作的公务员对此评价颇高。因为有“同城单位不得互相宴请”、“陪餐人数不得超过被接待方”这样的“硬”规定,他在一个月里就“少了三四次应酬”。

  在细则中,类似的硬杠杠还有不少,例如“工作餐每人不超60元”、“公务接待要逐月公示报告”、“同城单位不得互相宴请”、“参翅鲍名酒不得上桌”……为什么一个地级市的公务接待细则要规定得如此具体?

  一位长期从事接待工作的基层干部说:“在地方上,超规格、高规格接待要习以为常,中午接待时饮酒要习以为常,来一两个客人陪吃一桌人同样要习以为常……”长期以来,公务接待饱受诟病,问题之一,就是在标准、细则上模糊不清,有太多可“自由把握”的空间。

  为了尽量明确公务接待中的“灰色地带”,各地不乏探索和尝试。例如北京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下发过关于接待标准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副部级(含副部级)以上干部每人每天伙食费标准最高不超过80元;局级以下(含局级)干部每人每天伙食标准最高不超过60元;如确需宴请的,每人每餐不得高于一天的接待标准,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中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上洋酒、鲍鱼、燕窝、鱼翅及茅台、五粮液等各种国产白酒……”2005年,湖北武汉市对全市各级机关公布公务接待“六条禁令”,其中包括“在市内从事公务活动,原则上不得安排和接受招待用餐;在本市范围内,禁止上下级之间,部门、单位之间借各种名义用公款相互吃请;禁止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培训学习期间,不得用公款互相吃请”等;而陕西商南县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则明确规定“工作餐标准:省军级领导每人每天120元;市级领导每人每天标准为100元,县处级领导每人每天标准80元”。

  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各地推出接待规定的核心意思无非就是两条:厉行务实节俭,严禁铺张浪费。只不过各地都在寻找更有效、更符合实际的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的标准。而温州推出的实施细则,无疑是在某些方面找准了“舌尖上的腐败”——接待人数、接待经费、接待菜品、接待范围、披露监督、查处方式等巨细靡遗。正因如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评价说:“温州新规划定了接待范围和标准,为治理奢华接待提供了一些借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层层“禁令”能否管住一张嘴?

  当公众还在热议温州细则之际,7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

  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条例》对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预算管理及问责等作出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简化礼仪、务实节俭的原则管理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将公务接待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对违反规定的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十分巧合,温州的公务接待新规成了对《条例》一次恰逢其时的“诠释”,尤其是在管住“嘴”上给出了一个范本。

  竹立家认为,《条例》表明了中央对治理奢华接待的决心。不过,如果仔细追溯相关的政策法规,便会发现类似的条例过去并非没有。

  198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简化各级领导干部外出活动接待工作的若干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外出活动,不得安排住接待外宾、侨胞的豪华宾馆,禁止举行迎送宴会,进餐时不要备酒。就餐人员要按标准交伙食费,服务人员的工作餐和误餐费也要严格按规定办。会议室、会客室和卧室,一律不备香烟、水果或其他食品。”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食宿不准超过当地接待标准的通知》明确提出,“用餐由各地接待部门按当地接待标准安排,确因工作需要陪餐的,要严格控制人数,减少次数。用餐和陪餐要坚决杜绝浪费,不准上名贵菜肴,更不准上当地不出产的名贵菜肴和酒水。”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的通知》中也规定,“接待对象需要安排用餐的,接待单位应当按照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伙食标准安排,不得超标准安排用餐,提倡自助餐,一般不安排宴请。接待对象应当在本级财政部门规定的伙食补助费定额内交纳伙食费,回本单位凭据报销。”

  ……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各级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禁令多达上百项。但“禁嘴”的效果显然并不明显,以至于在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从设立反浪费立法等角度遏制公款吃喝,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修改刑法设立“挥霍浪费罪”。

  为何从中央到地方这么多“禁令”管不住一张嘴?

  “一个党委政府在公务活动过程中的确有一个‘消费’问题,关键是这个‘消费’要合理。我们为什么几百个文件管不住吃喝,原因还是在于很多地方的细则规定操作性比较差。”竹立家说,“公务活动如果对相关消费品主要从预算的合理化和细化上加以约束,这种办法恐怕更为合理。”

  3.约束+公开=“公务餐”好口碑?

  从7月19日开始,中央各部门陆续向社会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支出。仅仅一天时间,就有92个中央部门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了本部门的“三公”账本,公务接待费用也毫无意外地出现在每个账本中。

  一方面是层层禁令的约束,另一方面是面向大众的公开,“吃”的问题能否解决?实际上,无论约束还是公开,在当前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温州市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主任汪慧平参与了温州公务接待新标准的制定,对于此次外界的高度关注她感觉有点“意外”。她向媒体解释说,这些规定的关键词首先是“市域范围”,接待市外单位或上级机关,并不在本次规定之内。

  其实大部分制定了公务接待标准的市、县,都仅仅把标准的执行范围圈定在“市域”、“县域”以内。市、县内的“公务餐”和接待市、县外单位或上级机关的宴请各占多少比例?接待市、县外单位或上级机关是怎样的标准?为什么不能统一或细化标准?类似这样的疑问依然让人困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指出:“公务接待中往往有很多非接待的因素。部门掌握着很多资源和权力,出差时接待得好与不好,往往关系到地方的利益,如果接待规格低,地方可能失去相应的资源,或可能影响到相关的考核评价。正因为这些原因,有些地方才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接待好‘上面来的人’。”

  “党政公务接待应制定全国统一的接待标准。同时,应该将各级单位的公务接待标准与其实际公务接待消费账单向公众实时公布,公众可以随时查询并举报。”其实早有专家开出这样的“药方”。但如果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以及诸多“实际因素”,在“吃”这件事情上统一“分数线”恐怕并非易事。

  而公务接待经费公开方面,各地各单位也是“蹒跚起步”,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2012年中央各部委的“三公”公开工作比上一年来得痛快很多,但某单位日均30万的公务接待费用,也让不少人疑惑。

  “目前公布的‘三公’经费还是到类和款,而没有到项和目,我们要让公众了解到三公消费的情况是否合理,必须细化到项和目。”竹立家说,“另外,各部委和国务院还缺少一个回应性的平台,缺少一个‘三公’经费的细则说明。”

  那么,公务餐中,干部的“口”到底怎样管才可行?

  “硬约束不一定是严禁吃这吃那,最根本的是预算硬约束,所有的政府运行费用都要纳入预算。”竹立家说,“下一步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细化力度,如果细化不到位,再透明、再公开,也还是一笔糊涂账;二是预算申报部门要对相关的事项进行说明;三是建立一个对舆论和社会公众进行及时回应的平台;四是进行问责,对一些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要给予严惩。”

 各地应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 动态监控公务支出(李丽辉)

舌尖上的腐败:聚焦大陆“公务餐”- 层层禁令为何管不住公务员的一张嘴?

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 资料来源:财政部网站 制图:张芳曼

  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确保2012年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所属各级基层预算单位。与现金支付相比,公务卡结算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能否有效封杀公务支出的漏洞?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覆盖面扩大,减少现金交易漏洞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目前,绝大多数中央部门及所属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绝大多数地方的省本级预算单位,部分市县级预算单位都实施了公务卡改革。到2011年底,公务卡发卡数量达750多万张。

  根据通知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加快将公务卡制度覆盖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地方财政部门在进一步扩大省、市两级改革覆盖面的同时,要加快将公务卡制度覆盖到县乡,确保2012年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所属各级基层预算单位。

  “这意味着,随着改革的全面实施和加快推进,公务卡将逐步取代公务消费中现金支付方式,成为政府公务支出的基本结算手段。”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这将进一步增强公务支出的透明度,有利于减少现金交易的漏洞和由此滋生的腐败行为。

  强制性推行,防公务卡变休眠卡

  发卡规模虽然上去了,但公务卡使用范围偏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有卡不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一些市县的基层部门,公务消费中用公务卡结算的比率相当低。有的地方几年来公务卡发了近千张,但实际使用的只有几十张,九成以上的公务卡成了“休眠卡”。

  “在改革初期,有关制度规定只要求中央预算单位在购买机票和在定点饭店住宿时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其他公务支出既可使用公务卡,也可使用现金。”这位负责人解释说,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刷卡消费还不是那么普遍,不具备一下子全面推开的条件。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除中西部偏远地区及县以下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具备了使用公务卡结算的条件。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将作为一种制度,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地方省、市两级财政部门要在今年年底前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将预算单位差旅费、招待费等纳入强制结算目录范围。有条件的县级财政部门,也要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

  白景明认为,公务卡之所以成了“休眠卡”,一方面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办卡、刷卡环节不够方便,但更重要的是推广力度不够,预算单位使用公务卡的主观意愿不强。现在全面推行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将公务卡的使用变为“规定动作”,对于解决“有卡不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堵“报销腐败”,动态监控公务支出

  “预算单位如果在公务活动中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就会规避财政监管,很容易滋生腐败。”白景明说。

  比如,过去单位的工作人员出差公干,一般是先向单位预借现金,然后再凭发票报销差旅费,出差花费多少发票是唯一的凭据。这样一来,现金支付和报销环节就会出现漏洞:明明买的是六折机票,却让机票代售点打出一张全额机票拿来报销;明明住宿费只花了300元,却在街头买了张600元住宿费的假发票来报销。通过种种“移花接木”的发票报销,几百上千元的公款一下子就进了自己的腰包。

  类似的“报销式腐败”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一些单位甚至会通过凑票、多开虚开发票报销,来套取现金私分公款和设立“小金库”。2011年,审计署在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发现有82个所属单位套取和私存私放资金4.14亿元。其中,使用虚假发票仍然是相关单位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的重要方式。

  “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光有发票还不能报销,公务卡支付的项目、金额必须要与发票内容对得上,并且符合规定才能报销。而且,经办人从支付到报销手里根本不过现金,想要通过虚假报账搞‘猫儿腻’、捞好处就不那么容易了。”白景明指出,这有助于有关部门对每一笔公务支出实施动态监控,对违规支付进行快速核查处理,从而让一些潜在的腐败触角缩回去。

  白景明特别强调,公务卡对预防腐败并不是万能的,它的最大优势是大幅减少现金使用,从而堵住由现金支付流通中的漏洞。对于公务支付中的其他一些违规行为,比如一些单位和个人不到定点饭店住宿办会,接受下级部门的超标准接待等问题,就需要有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查处。此外,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在确定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及公务车辆定点加油、维修供应商时,也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审查企业的财务管理,防止公务卡出现类似银行卡套现的违规行为,确保每一笔公务支出用得合理、花到实处。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2024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超过这个年龄,就可被叫老年人了 2024-02-04 [107]
450万考公人数捅破天,他们中间出不了马斯克,也不会有包青天 2024-03-20 [123]
320张老照片:看中国女性百年变化史 2024-03-09 [365]
全国师范类大学排名 2024-01-06 [1254]
新旧对比 || 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意见稿与正式稿修改对比表 2023-12-07 [1113]
畸形的一代变老了: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蹦跶了 2023-11-27 [1069]
张生:不能把大学教室变成老师的审讯室 2023-11-27 [842]
北京:启动大尺度对外开放 完善落地实施条件是当务之急! 2023-11-27 [820]
中国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 2023-11-07 [606]
告别知网垄断,中科院联建、可检索1.7亿篇科技文献的公益平台上线! 2023-11-06 [55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