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中生…神秘消失「常春藤」
2012年秋季開學,美國一所「常春藤」大學大二中國留學生神秘地消失了。
這位來自中國西北的留學生,因為接近滿分的SAT成績、「漂亮得近乎完美」的履歷被這所大學錄取,他成為家鄉的明星,受到當地報紙熱烈追捧。
然而,在他入學之後,卻呈現出與漂亮的履歷截然相反的表現:一半以上學科成績不及格,其中包括作為基礎課的數學--而他的履歷上寫著,他曾是國家級數學競賽冠軍的獲得者。學校隨即對他展開了調查。在國家級數學競賽的網站中,找不到他的名字。學校專程派人前往他所在的高中、當地教育局了解情況,但得到的回應均是「不提供成績」、「不予置評」。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只好打開檔案,對他進行了重新面試。
最終,這位留學生被「勸退」回中國。
瘋漲的分數 考生鋌而走險
中國留學生因造假被退學的情況每年都在發生,就在不久前,美國西海岸一所名校一年內「勸退」了7名中國留學生,其中一半「涉嫌申請材料造假」。
然而,在嚴格保護個人隱私的美國,以及大學「紀律委員會」對於學生處分執行「保密原則」,這些「問題學生」不會在公眾面前現形,他們總是悄悄消失。
「被退學」的故事成為一股湧動的暗流。
中國地區申請者本來就數量巨大,但近年誠信問題顯得更加雪上加霜。如今,美國各大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手中都握著一本「招辦內參」,全稱是《理解來自中國的留學申請--為美國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服務的內部參考》,由美國聯邦註冊的非營利機構「教育與申請透明組織」對內發布。「招辦內參」中詳述了可能發生的「一攬子」造假問題。
成績,作為一項考核學生的客觀指標已經接近失效。
數據顯示,中國申請者平均參加SAT各科考試總計6.3次。為了擠進美國名校門檻,許多考生選擇重複考試「刷分」,這直接拉高了美國高校在中國錄取學生的平均分。近年進入美國部分頂尖大學最終面試的中國學生,平均SAT成績甚至突破了2300分(滿分2400分)。
中國考生的分數遠遠高於美國考生的平均分。這相當於一個美國人到中國參加高考,考到了清華和北大的分數線。激烈競爭之下,一些考生開始在申請材料上鋌而走險。
「升旗手」當榮譽 考倒面試官
「沒有一個環節不能偽造,我們每個人都聽過用虛假申請材料進入美國名校的成功故事。」一位中國申請者坦承。
湯玫捷是哈佛大學中國地區的校友面試官,她2009年從哈佛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每年回中國招收學生。哈佛的面試官們需要從7、80名進入面試環節的申請者中篩選出7、8名錄取學生。早年的面試是一對一,近年來,由於對申請者真實水平越來越謹慎的態度,變成了二對一。
「招生辦的官員們一般都是手拿著甜甜圈,喝著咖啡看這些面試報告的,考分只是枯燥的數字,他們更看重學術以外的能力,哪怕是可愛的缺點。」湯玫捷說。
但在湯玫捷和她的同事們的面試經歷中,她們總會收到各種乏善可陳的課外經歷--「模擬聯合國」已經過時了,考生們的履歷上已經是「模擬政協」、「模擬人大」,「但當你讓他們講講這些經歷時,他們眼裡沒有一點光。」
為了迎合美國高校面試官們的喜好,一些考生開始在課外活動、個人榮譽上「做手腳」。
一所美國高校的中國面試官曾面試了一位深圳女孩,這個女孩告訴面試官,她在汶川地震期間曾親自去地震災區做志願者,幫助當地受災群眾做了很多事情,還被主流媒體報導過。
「一個學生怎麼可能在學業期間到地震災區做這麼多事情?」面試官覺得有些奇怪,但女孩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履歷都如此讓人信服。
面試結束,面試官讓女孩將主流媒體的報導統統發給他,作為面試報告之用。最後這些報導姍姍來遲,其中不少新聞照片裡都出現了這個女孩。「那天也很閒」,面試官在百度圖片輸入了「汶川地震」,翻到第60多頁時,連續找到三張新聞照片與女孩給的新聞照片背景一模一樣,但裡面的「主角」卻被「調包」了。
美國發布的「招辦內參」中,對於中國名目繁多的個人榮譽、獎項做了名詞解釋,它們成為中國留學生履歷作假的「高危名詞」,讓美國人難辨真偽,比如,「三好學生」、「班長」,最新出現的名詞還有「升旗手」。
「升旗手負責升降國旗或者校旗,這個職位常常由具備優秀學術能力和課外活動表現的學生擔任,它是一個小小的榮譽。」」招辦內參」中寫道。美國人非常不理解:升旗手也能成為一種榮譽?
魚龍混雜的留學中介機構是造假隊伍中的中堅力量。一些中介提供代寫或修改申請文書、誇大、捏造受獎情況、個人陳述等全方位的服務,服務費往往極為昂貴。一家留學仲介機構的「美國本科申請全程指導協議」中,將美國高校按排名標價,代理申請服務費從4萬元到7萬元不等,申請人一旦被錄取獲得獎學金,該機構還參與獎學金抽成。申請人第一年的全部獎學金的15%都將作為「獎學金服務費」收入仲介囊中。
美高校共享認證系統 讓真金發光
幾乎每一家留學仲介、代考機構的網站上,都能列出他們引以為傲的「成功」案例,並承諾,造假是「非常安全」的。
沒有確切的數字說明「造假」成功率多高,但美國發布的「招辦內參」中承認,即使嚴陣以待,申請造假識破的難度依然很高,「一般情況下,涉及造假的材料之間能做到互相呼應和關聯,並且學生在面試中引用這些捏造、被過分修飾和誇大的材料,使得造假成為一個難以發現漏洞的、系列的、整體的行為,而部分大學沒有辦法做到逐一核查材料的真實性」。
個人「造假」現形後的代價表面看上去並不算高,但卻對中國申請者的整體聲譽帶來了打擊,危害著每一個中國申請者進入美國大學的機會。
政治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逐底競爭」,形容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為尋找最高回報率,競爭參與者以犧牲道德、觸犯法則的代價,換取更大利益。中國學生和仲介機構,都處在這樣一場逐底競爭中。
一片負面聲音之下,一些中國申請者在行動。去年,北京一群高中生自主成立了一支留學申請DIY小組,他們在網上發布了一封拒絕中介、拒絕造假的「留學公開信」,還製作了視頻,告訴招生官們,他們多麼痛恨作假,認為這毀壞了中國學生的信譽。
然而,面對繁多的草根「倡議」和「保證」,美國大學承認,去逐一相信這樣的個案讓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沒有相應的正規核查流程,個人承諾顯得蒼白無力。
「教育與申請透明組織」等教育機構已協同美國一批知名學府,啟動「VeriApp申請認證系統」,在美國高校中試運行一年。認證系統將美國高校與中國高中進行數據對接,將中國申請者的信譽紀錄在所有高校間共享。
除了提供學生誠信證明和學生信用檔案查詢外,報告也包含了針對中國國情和申請者所在地區教育資源背景的介紹。所有的嘗試和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讓真正的金子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