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导之四:资源出口上卡日本最有效。稀土出口的例子证明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中,资源制裁的有效性已经大打折扣。今年8月22日,中国商务部宣布2012年稀土出口额度比前一年增加2.7%,据报道是为了减轻日欧美在世贸组织对中国起诉的压力。到2009年为止,中国每年出口稀土5万吨,2010年减少到了3万吨。当时,日本经济界惊恐万分,但是很快日本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进口源,一方面开始开发不用使用稀土等技术,结果造成世界对稀土需求减少,2011年中国出口量仅为出口配额的60%。短短两年时间里,日本的稀土进口国家从原来的90%依靠中国,发展到哈萨克斯坦、越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经济产业省已开始在马来西亚调查稀土);2012年,估计在日本进口的稀土来源中,中国降到50%以下。
误导之五:民族主义可以推动全民抵制日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件产品完全在某一个国家制造完成越来越少。鼓吹抵制日货,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日货?一架日本相机,镜头在日本生产,外壳在菲律宾制造,背带产自越南,最后组装在中国,那么算不算是日货呢?同时,随着中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的中产阶级当然会选择质量好的产品,知识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增强,加上网络的发达也让人们更加理性。在8月微博上进行的民意调查问及是否应当抵制日货,一半以上的人回答反对。在9月出现的各种国际行为,更加会让那些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们深层思考什么是爱国,如何才能遏制没有节制的民族主义(unrestrained nationalism),因而用民族主义维系不买运动的吸引力的持久性很值得怀疑。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互联网上显示反日游行照片中,很多人都带着日产相机。与此同时,日本的官员和经济界人士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很多同中国官员有效的个人和政治关系,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利益集团,特别是在地方城市,民族主义能不能打破这些既得利益,尚在未定之数。
中日岛争无疑会影响双方的经济关系,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各重要的因素,将会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减速。日元升值、中国劳动力成本高等经济因素,中日贸易今年以来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正好印证这一点。日本外务省原国际情报局长孙崎享于7月11日《朝日新闻》上提出搁置争议对日本有利,等到将来中国经济对日本的影响足够大了以后,日本人就会理解了。经济制裁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政治选项已经出现,但就对日外交来说,可能现在还没有到能够起作用的时候。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需要冷静和谨慎。与此同时,如何在理论上完善对于经济制裁的合理性、必要性的建设,也是对中国外交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