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高校三年级研究生陈丽表示,她对未来最大期待,就是就业环境能变得更好。“我不喜欢当公务员,可几乎所有同学都挤破头往公务员队伍里钻。父母亲友也劝我说,别的工作都不保险,只有公务员才是真正的好工作。我真希望在未来十年,不同职业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灰色收入、特殊福利和特权上的不同。”
制图:杨大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过去的十年,是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的十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近,未来十年正摆在中国面前。公众看好未来十年中国的发展吗?未来十年中,公众期待哪些领域的问题得到改善?
上周,一项以“你看好未来十年中国的发展吗”为题,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405名网友,实施的在线即时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有52.6%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未来十年的生活有信心。
受访者中,90后占17.7%,80后占47.9%,70后占24.4%。民企员工占32.6%,国企员工占15.0%,事业单位员工占11.8%,学生占9.0%,农民工占4.2%,国家公职人员占3.7%。29.3%的人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20.7%的人在3001元到5000元,18.0%的人在5001元到10000元,6.0%的人在10001元以上。
未来十年公众最期待得到改善的三大领域:医疗、教育和食品安全
谈到未来十年的生活,上海市民李女士坦言,她心里一直有一块大石头,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李女士的儿子正在上小学。她对目前学校教育的状况非常不满,强烈期待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能真正从“嘴上”落到“脚下”。
“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性太强了,就算答案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只要考试能得高分就行。另外,教育有些过于‘超前’,幼儿园的孩子学小学的内容,小学的孩子学初中的内容,再加上整天进行‘题海战术’,孩子未来只会思想僵化,毫无生气和创造力。”李女士说。
“对于退休后的生活,我也没有安全感。”李女士今年刚满35岁,却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担心起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退休?退休后的社会保障怎么样?会不会生个大病就几乎花光所有积蓄?”她告诉记者,这一系列充满变数的问题正是她焦虑的根本原因。
在身边人看来,武汉市某国企员工付先生有着一份收入体面、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应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问题。可是付先生告诉记者,他也非常焦虑未来的养老问题。“现在的养老保险政策的确不错,单位也一直给我们交着养老保险,可现在养老金的运转情况不是很透明,我真地很担心自己到时候能否领到足额的养老金。”
北京市某高校三年级研究生陈丽表示,她对未来最大期待,就是就业环境能变得更好。她说,消除就业歧视虽然已宣传多年,但女大学生特别是女研究生,仍遭受着很严重的就业歧视。求职时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找到工作了,女生才有一两个找到工作。这种现象在许多大学都非常普遍。
“我不喜欢当公务员,可几乎所有同学都挤破头往公务员队伍里钻。父母亲友也劝我说,别的工作都不保险,只有公务员才是真正的好工作。我真希望在未来十年,不同职业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灰色收入、特殊福利和特权上的不同。” 陈丽说。
未来十年中,公众最期待哪些领域的问题能得到显著改善?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医疗”(68.8%),其次是“教育”(62.8%),第三是“食品安全”(60.3%),第四是“收入分配”(56.7%),第五是“住房”(53.5%)。其他领域依次是:“反腐败”(53.4%)、“养老”(52.1%)、“社会保障”(50.4%)、“环境保护”(46.3%)、“就业”(43.5%)等。
众多改革中,收入分配改革最受公众期待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次调查显示,在公众眼中,最有可能阻碍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问题依次有:“贫富分化严重”(75.4%)、“权力不受制约”(59.4%)、“利益集团坐大”(52.8%)、“生态环境恶化”(52.6%)、“弱势群体利益受侵害”(50.3%)、“经济发展减速”(31.3%)、“国际环境紧张”(28.2%)、“人口红利消失”(27.0%)等。
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关键词,公众对于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调查中,7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待未来十年能有新一轮的改革,其中38.0%的人表示“非常期待”。
“我最期待调整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改革。”家住陕西西安的张女士说,要是在前几年,她和丈夫的收入还不算低,可几年下来,工资的涨幅非常有限,已很难承受高物价下的家庭日常开销。再加上越来越昂贵的子女教育费用,他们现在几乎没有多余的钱可用于储蓄,更不用说除了日常生活和教育之外的消费了。
武汉的付先生说他最关注“三公消费”与政府预算方面的改革。他说,“三公”改革这几年有了一些推进,但还远远不够。想要解决好“三公”问题,必须从监督、约束政府预算方面入手,改革现有的政府预算体制,让更多的第三方,比如老百姓、学者、社会监督人士等,参与到政府预算的讨论与制订过程中。
未来十年,公众最期待推动哪些改革?调查显示,“收入分配改革”(66.6%)排在首位,其次是“反腐机制改革”(57.8%),排在第三的是“经济体制改革”(53.5%)。其他依次是:“行政管理机制改革”(47.9%)、“政治体制改革”(44.6%)、“司法体制改革”(40.9%)、“公共财政改革”(40.6%)、“农村改革”(39.7%)等。
大陆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已酝酿8年却仍未出台,人民网5日撰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专家给出改革设计方案》,至此从10月23日起,接连发出的十篇《聚焦收入分配改革系列报道》,人民网围绕收入分配改革出现的问题、本质、解决办法等作出深入的探讨。今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第四季度制定。
一、谈收入差距
目前,中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地域差距近3倍。
行业间收入差距超8倍
今年5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其中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56元,而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私营企业收入远低于非私营企业。其中,非私营单位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最高,达9万元以上,最低的农、林、牧、渔业每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两者相差4倍多。私营单位中,其中非私营单位金融业的平均工资与私营单位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相比,两者差距超8倍。
机关单位养老金高企业2-3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中国社科智讯专家郑秉文指出,收入差距尖锐的是养老金。就目前全国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约为企业退休职工的2—3倍。包括国有大型企业,养老金也是比较低的。据悉,2007年底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1380元,而机关干部养老金平均则在4000元以上。前者约是后者的1/3。另有数字统计,2008年陕西省企业人均养老金为1000多元,事业单位养老金为1900多元,公务员养老金为2000多元。事业单位是企业的0.8倍,公务员是企业的1.1倍。
二、谈分配制度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图缩小收入差距,但社会上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并未因此减弱。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问题,首先得找到“病因”。
收入分配不合理
苏海南认为,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不合理是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宏观分配政策不健全、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工资分配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要素分配等制度不健全、收入分配基础工作薄弱以及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蔡昉认为,经济社会体制的弊端还强化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有些还成为收入分配不公的直接源头。
苏海南还指出,中国劳动力结构明显不合理,呈金字塔形,劳动力总量中低端劳动力数量过多,比重过大,对收入分配形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形成很大的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会对促进缩小高中低端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形成阻碍。
如何形成“橄榄形”社会
“橄榄形”社会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都很少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的社会,相对于“金字塔形”社会而言,“橄榄形”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安全。
苏海南认为“扩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首先应促使相当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进入中等收入人群;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白领和技术工人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人员来源;此外,还要建立更广泛的社保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等。
“在二次分配过程中,财政收入增长的部分要用于社保领域,完善社保体系,同时合理调整个税起征手段,真正实现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的目的,从而实现通过‘限高’来‘扩中’的目的。” 苏海南说。
三、谈改革阻力
近几年来,学界和其他社会各界包括广大老百姓阐述了各种观点,但许多问题并未形成共识。
出发点不一致
学界部分人士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分析、论证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对策,其他人主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两方面得出的结论往往差别很大。前者强调市场机制作用,反对或不赞成政府插手;后者认为市场机制失灵,重视政府调控作用。
部分人认为中国分配问题主要是财富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特别是其中的薪酬分配问题并不突出;而大多数人则认为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都有问题,且收入分配尤其是其中的薪酬分配与广大劳动者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老百姓非常关注,因此不能忽视。
利益导致意见分歧
某些既得利益群体对涉及自身利益调整持反对态度,或各种利益群体因为在现行利益格局中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某些利益关系的判断及调整措施形成对立的认识。
比如不承认有垄断行业,又如认为收入分配有差距很正常且现行差距不大,还应继续拉大差距等。
专家给出解决办法
8年来,各界对于收入分配改革的猜想从未间断,不同的人对改革有着不同的期盼,专家普遍认为,应该“提低、扩中、控高”。
改革方案“四步走”
首先,要对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和政策加以系统梳理,从中选择一些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改革措施,并尽快出台。
其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政策制定要与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再次,出台收入分配政策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问题要具有高度相容性。最后,针对“收入差距过大”与“收入分配不公”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最为迫切的是解决当前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我们急需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收入、寻租收入和垄断性收入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
分配应更注重公平
苏海南认为, “十二五”时期,应在初次分配领域制定并实施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从多个层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则认为,必须建立最低和最高工资制度。任玉岭还指出,中国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的国家财政,其使用重点需逐步移到社会保障上。如果社会保障不能有突破性的增长,财政收入这个蛋糕做得再大,仍然会因为蛋糕的切法有问题,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以2008年为例,中国社保总投入仅占财政的7.5%,远低于德国的55.5%,加拿大的45.6%,美国的30.2%。由此可见,中国财政对社保的投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声音: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
历时8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究竟有多难?又难在哪里?
首先就难在,这是一场诉求有余而动力不足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是涉及既得利益者最切身的利益,阻力之大自不必多言。取消公务员的隐性福利和权力寻租,调低垄断行业的超额工资和灰色收入,无异于与虎谋皮。
其次还难在,这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改革。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在收入分配领域之外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顶层设计显然比单刀突进要艰难得多。
再次还难在,这是一场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很难在同时使所有阶层收益增加,利益的博弈有时体现出零和的特征,比如工人多得就意味着企业少得,这也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直面的难题: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你得我失的利益博弈,为改革之船掀起了左右互搏的巨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难度,但是不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有危险。因此,面对这些世所罕见的阻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抱着“再深的水也要趟”的勇气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