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将见证中共的权力交接,而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八大的人事和诸项新政举措都引起世界关注,国际媒体派出有史以来最大的记者阵容重点报道。据官方统计,至今有超过1700名境外记者前来采访,比十七大时增了近五成。
在国际媒体高度关注十八大的同时,中国媒体也高度关注国际媒体如何报道十八大。连日来,大陆媒体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报道,中国记者追访外国同行更成为十八大报道现场一个个有趣的小镜头。
从官媒网站发表的的文章可以看出,中国记者热衷于从外国同行的口中,探知他们对中国的积极评价,例如中国的开放程度如何超出他们的想象、中国的高速发展如何令他们惊叹等。《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采访了路透社记者萨金,他表示在十八大新闻中心的体验让他感觉到很贴心,官方组织外国记者到周边城市的工业园区采访,开放程度超出他的想象。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塔奥伽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感慨中国这十多年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还有香港中通社记者贾思玉对新华网表示, “没有想过会在这里被采访”,感觉境外媒体很受重视。
不过,不是每个外国同行都愿意成为“新闻人物”。例如国际在线记者王菊芳发现,不少外媒记者都婉拒受访。在一篇采访侧记中,她提到自己在一个主题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的集体采访上遇到一名美国《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她好奇这名记者为何会对纯理论性的话题感兴趣,但当她向这名记者提出做个简单采访,甚至是仅仅要求拍张照片,对方却坚决拒绝,理由是“我的老板没有授权我接受采访”。
但不想成为官方宣传材料,或许才是许多境外记者不愿受访的真正原因。当《洛杉矶时报》记者茱丽(Julie Makinen)发现自己参观河北李少春大剧院、穿上京剧戏服的画面登上中国各大媒体时,她撰文澄清道,自己是被强行拉上舞台,套上京剧戏服给中国记者拍照的。在《洛杉矶时报》网站的博客上,她以讥讽批判的笔调讲述当时的遭遇:
“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国际广播电台的中国同行们追着外国记者采访,我很快发现,我们成了他们新闻报道的主角。外国记者躲啊躲,但就是甩不开。”“当央视的话筒伸到我面前时,我故意搔头抓腮,口齿不清,试图躲开镜头,就差没抠鼻屎了,为的就是让这个镜头没法用。”“然后又一波记者袭来。问我十八大我最关注哪些问题,这次我没客气:‘西藏、腐败、薄熙来的落马、温家宝家族的财富。’中国记者皱起了眉头。”
茱丽说的这些关注和情况,自然没出现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人民网的报道是:“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Julie和中央电视台记者还穿上戏服,登上戏台参加互动节目,体验了一把登台唱戏的感觉。”而《光明日报》的报道:“她(茱丽)穿上戏服,尝试着跟主持人学习京剧表演。尽管她很专注认真,却始终不得要领,引得在场的记者和市民笑声一片。茱丽很羡慕霸州市民能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个市活跃着200多个文艺社团组织,从“农民文艺大汇”到假日文化工程,“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戏”……”
有派驻过大陆工作的同事曾向笔者反映,在中国不时遇到中国同行要求采访,对在中国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或时政问题发表看法,有时甚至只是私底下交流。然而,他的看法却被断章取义或曲解,见报的只是正面的部分,原本有褒有贬的中肯评价见报时只剩下经中国同行整体包装的吹捧基调。
中国记者采访外国同行,撰写外国同行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文章,相信也不过是执行上级指示。而如果受访的境外记者对中国确实给予高评价,如实报道也不为过。只是看着一篇又一篇中国媒体发表的有关外媒高度关注十八大、高度评价中国成就的报道,难免要让人纳闷,明明可以靠自己的实力得到别人尊敬和赞赏,为何还要靠这样的报道来肯定和证明自己?中国媒体热切追访外媒同行的现象背后,或许更值得中国媒体自我深思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