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明州台灣線上圖書館邀請明大建築系教授陳惠民,在布魯克林中心(Brooklyn Center)圖書館介紹台灣古厝之美,精闢分析台灣原住民部落、古厝、花園各式建築,吸引約90位華洋朋友參加,與會者受益匪淺,對台灣豐富的歷史文化留下深刻印象。
網路用明大建築系教授陳惠民,介紹台灣古厝之美,精闢分析台灣原住民部落、古厝、花園各式建築。(陳曼玲/攝影)
陳惠民從西元前4000年台灣為南島語系源頭開始說起,逐一說明16到20世紀的歷史大紀事。
陳惠民比較18世紀初傳教士與日治時代所繪製的台灣地圖與現今差異。他用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在1871年拍攝的平埔族屋舍與西方人描繪熱蘭遮城(台南安平古堡)的畫作,領人進入古台灣的時光隧道。
陳惠民以許多珍貴舊照介紹台灣建築物的特點,其中霧社的原住民傳統屋,不單是部落,也是其他各族聚會的地方;蘭嶼村落為了防禦颱風與雨水,而蓋在地平面下,並有排水系統來收集雨水,另有安放蘭嶼美麗漁船的船屋。
台灣漢人的傳統民宅,均向水平延伸建築,與北京的縱深大宅有別。他以照片說明這類民宅:建於1770年的新竹林氏古厝、竹北六家林家古厝等;還有台灣經歷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日治時期受歐風影響所蓋的洋樓:建於1900年的台北撫台街洋樓、西螺老街等。
陳惠民以照片說明台灣傳統民宅使用的不同建材:有土埆、土牆、竹管、磚、石、木、竹。古厝常用的紅磚起源於荷蘭人從西班牙引入製作,與北京常見的黑磚不同。陳惠民說漢式花園藉由假山造水使人沉浸在自然之中,有別於西方的空間透視。
他以板橋林家花園為例說明:外牆與內景有半遮半掩的含蓄美;榕蔭大池旁看似立體的涼亭,實為應用西方透視法所建的平面幻覺趣味;「橫虹臥月」拱橋分隔上下不同的欣賞領域;雕刻後燒製的磚牆等。
另外他舉鹿港天后宮、龍山寺、三峽祖師廟為例,說明繁複的裝飾意義:有龍柱、樑柱、垂花、石像、屋頂、屋簷等。
陳惠民結論說,台灣建築風格分別受地理氣候、原住民、漢族文化與日歐文化的影響。其特色反應歷史多元性,自成一格的獨特工藝之美。
主持人溫蓉蓉表示這場演講讓她下次回台時會更懂得欣賞台灣古厝之美。陳惠民也回答觀眾問題,表示台灣政府可以多鼓勵學者多研究台灣建築,締造未來更多融合自己文化的建築美學。
此次活動由僑委會贊助,演講後大家與陳惠民餐敘享用台灣排骨飯、太陽餅。現場還有中文圖書借閱、紙建築模型製作、古厝照片展、台灣古建築模型參觀。
陳惠民教授目前在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建築空間的表現及理論課程,並擔任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與各大學合作文物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