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何以会“被哄下台”?
在各行各业都日趋商业化的今天,怎样为真正的艺术而保留一片纯净的沃土,使它滋养出纯粹的艺术瑰宝,更是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问题。
于丹亵渎了昆曲? 近日,“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行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下台。工作人员证实,当于丹表示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时,有观众喊:“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请下去”。 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一台精彩绝伦的昆曲国粹,一支国宝级艺术家的表演队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昆曲迷专程而来。演出结束后,长时间的鼓掌和欢呼表达出观众对老一辈昆曲艺人的尊重与喜爱。而在返场的呼声中,身穿黑丝短裙、脚踏恨天高的于丹却被主持人不合时宜地邀上舞台分享观赏心得,激起了现场戏迷和北大学生的不满。
张继青、汪世瑜、侯少奎等十位国宝级昆曲大师云集,主办方却请来一位“文化超女”于丹点评,观众的不满之情可以理解。有观众称:“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即便在她赖以成名的国学中,也有人评论称“于丹讲国学,犹如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大师”。讲昆曲,就更不适宜了。
平心而论,无论于丹等百家讲坛学者学术水平是否真的那么高,但他们为文化产品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而且一批文化学者能够成为明星,这本身就是件好事。但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必须把握好尺度,过度的包装与炒作,不仅会亵渎高雅的艺术,也会伤害学者自己的形象。
于丹的身上笼罩着五彩斑斓的光环,但正如孔雀的羽毛,若不能好好保护,恐怕终会有脱落掉光的一天。
另一方面,作为观众,大喊“请下去”的不礼貌行为,也缺少了一份对发言人最基本的尊重。在笔者看来,如果不能苟同发言人的观点,大可一走了之表示不屑,而没有必要用起哄的方式哄人下台。如此一来,不仅有失名校“兼容并包”的光荣传统,也给这场本可以享受美好艺术的夜晚留下了些许遗憾。
面对这场昆曲国粹,观众、主办方和于丹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尊重艺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这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应当有的修养,也是这场事件留给所有人的一个提醒。
在各行各业都日趋商业化的今天,怎样为真正的艺术而保留一片纯净的沃土,使它滋养出纯粹的艺术瑰宝,更是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问题。
于丹被哄是种清醒剂?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
赞成
名人崇拜早该被炮轰
看完这则新闻,我认为,于丹北大谈昆曲遭炮轰,活该!北大学生做得对。
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北大学生的高呼,其实,针对的不是于丹,而是主办方的名人崇拜热,是对当前名人崇拜热风潮的强力反击,很好!
当然,作为于丹本人,面对这样的邀请,也应该坚决拒绝,而不应该自讨没趣。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学者,更应该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发言权,在其他领域最好不要发言,实在不应该如同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那样,在什么领域也能广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员,什么地方也可显摆一番,那实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丢了专家的脸。
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或许一些人会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我不这么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
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殷建光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于丹是我较为喜欢的文化名人,但对于其被观众呛声尴尬下台的遭遇,我觉得并不冤枉,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
昆曲演出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也许于丹会觉得委屈,我也就仅仅说了句“代表全体观众”,这只不过是说顺了嘴罢了,台下观众何至于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这样的随意代表大家形成了惯例,也才惯坏了我们一些名人明星,岂不知过去大家不予计较不做反应但绝不是不加反感啊!
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周稀银
反对
被哄的是思想自由
尽管于丹的发言有悖于某些人的心理底线,但也要学会尊重别人。你可以不同意于丹的观点,但请尊重他人的发言权。表面上看,被哄的人是于丹,实际上哄走的不是于丹而是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粗暴地哄一个人,让北大校训为此蒙羞,并非仅仅北大之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学精神的迷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沦丧。重新塑造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兴盛的根本之路。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症结在于大学缺失了思想自由。
话又说回来,于丹的观点即便让你听起来不舒服,你大可一走了之,没必要哄人下台吧?须知,中国自古是一个宽和谦卑的民族,不论是儒家的“大德敦化”的“和”,还是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忘”,抑或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后”,均成就了中华文明虚怀若谷的胸襟。北大学子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下,更不消多说。
这些年来,一股“于丹热”,其中有褒有贬,是什么使得于丹变得这么红火呢?其实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尽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以“于丹热”为代表的古典热潮,对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功不可没的。可见,对他人的独立思想没必要动辄上纲上线,哄人下台更是肤浅之举。
人天生一副大脑,大脑的天性就是思想,于丹概不例外。最近这几年,陈寅恪先生主张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而这种追捧,恰恰证明我们缺失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中国高等学府的表现最能证明这一点。
一言概之,可以看不起于丹,但请尊重思想自由。这是因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不懂尊重别人权利的人,根本配不上谈论素质,更遑论学术思想。相信每一个北大人都知道怎么写“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但真正读懂又能立身躬行的究竟有多少呢?
黄春景
多元表达比对错更重要
这一事件需要厘清的是:一是几个高呼的学生未必代表北大,人为将“于丹”和“北大”形成对垒显得以偏概全;二是即便有学生“轰”于丹,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仍然值得尊重,尽管我们不赞同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北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喝止,并施以劈头盖脸的批判,与他们对于丹所施加的行为毫无二致。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包容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并允许各种认知的冲突与碰撞,是比探究对错更加重要的事情。本来,文化无所谓高低对错,贵在“兼容并包”。将北大学生对于丹的驱逐上纲上线为道德和涵养的高度,不仅有失公允,也透着一股娱乐气息。如果说于丹在台上侃侃而谈是一种预设的、常态的文化剧情,那台下叫倒好的声音却像极了一声恰到好处的锣鼓点,尽管不太和谐,但剧情却因此飙分不少。
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缠于北大学生“轰于”的对错,正如我们无法界定于丹的心灵鸡汤是否给这个社会带来了真正的慰藉。核心的价值在于,我们是否允许多元化的表达,是否允许表达过程中出现的激烈冲突的存在,是否对这种冲突秉持正确的认识态度。
基于这种文化理性,应该倡导并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多元价值并存互容,理性批判不失气度。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只有兼容并蓄,方能生机勃发;只有理性批判,方能纠谬回偏;只有良性碰撞,方能激发灵感。几个青年学生的激情表达,与其视作缺乏涵养,倒不如将这种情怀当做文化前进的动力。
宽容于丹,宽容北大学生,宽容他们之间的“故事”,才是文化发展应该秉持的态度,也是社会能够给予文化的最好环境。
张瑞东
三言两语
●演讲是公共或政治人物时常正面民众的主要方式。他们是被砸臭鸡蛋还是西红柿,或者是被掌声与鲜花包围,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这既无关私德,也无关素养。举例而言,那些在讲台下起哄的北大学生,真面对于丹的时候,果真会如此虚浮轻狂?弄懂这个道理,自然不会进行简单的道德谴责。
——邓海建
●于丹被学生(不全是)起哄,最后只能尴尬下台,给一个美好艺术享受的夜晚带来了遗憾,不但是对于丹教授的不尊,更是对那些昆曲大师的不尊,背后折射了一些大学生和社会观众对艺术的肤浅认识和不宽容,提高艺术修养,不但是能够会欣赏像昆曲这样的国宝艺术遗产,更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艺术包容。
——赵小婷
●从来没喜欢过于丹,觉得她特装。
——黄毛毛
●这事实上在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会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
——刘化喜
●于丹被“呛”,或许也是一剂清醒剂,让其知道自己并非真的是“万人迷”,也不是永远的“万人迷”,更不是谁都欢迎的“大人物”。当然对于那些盲目追捧名人的“主办方”也是一个警告,请名人也有风险,需谨慎。
——王军荣
●听众对于丹发出唏嘘,抑或对于丹鼓掌欢迎,本质并无不同,都是听众表达对演讲者的态度,只不过唏嘘声不太礼貌罢了。尊重归尊重,如果听众实在不愿听这些无趣甚至令人反感的演讲者发言,那么放下这些礼貌有何不可呢?
——余燕明
●于丹被轰的深层次原因是不是得归咎于长期以“学术超女”的形象示人却淡化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气息而引发了大家的不满?
——温国鹏
●一个于丹被轰下台去,才有更多的公民个人走上台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当然是好事。
——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