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出售:惠普逃出死亡螺旋的唯一出路?
刘燚
惠普收购Autonomy可以算是经典荒诞剧。
以110亿美元收购“大数据”公司Autonomy一年之后,惠普称Autonomy在被收购前存在会计造假,并导致88亿美元的资产减记。
罗生门里程序正义下的蛋
惠普认为,自己是被坑爹的,指责Autonomy 存在“严重的会计错误、披露不透明、夸大陈述”;而Autonomy创始人兼CEO麦克林奇则坚决否认并购当时存在财务隐瞒,而认为是惠普搞砸了整个团队,管理层离职殆尽,所以导致市场价值下降;而惠普前任CEO、被广受诟病的李艾科声称一切不知情,应该去问负责此次收购审计的德勤公司;德勤公司呢?表示一切都是按照法律规定做的审计,符合程序正义;现任CEO惠特曼则更加无关,因为当时,她还不是惠普的CEO……
拥有无数律师、双方都有强大审计团队、拿着高薪的CEO和CFO们的监督下、一切都符合“程序正义”……最终却是一团糟,所有各方都会说别人在撒谎,唯一无需撒谎的是,Autonomy原有的团队在加入惠普之后,已经离职殆尽,这块曾经看起来很美的资产,价值折损大半。
实际上,在收购Autonomy之前,惠普曾咨询了15家不同的金融、法律和会计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对此提出警告,那到底是咨询公司的问题?惠普的问题?还是Autonomy的问题?这是一个罗生门——IT行业、特别是软件和互联网行业的估值本来就没有标准。
这种混乱的直接结果就是,惠普出现了多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亏损:2012财年全年净营收为1204亿美元,同比下滑5%。净亏损127亿美元,而2011财年净利润71亿美元。
127亿美元亏损的背后是超过170亿美金的各种资产减记,不全是主营利润下降,问题是营收、主营毛利率、现金流这些指标也无一不下降。所以,惠普在还拥有110亿现金、年主营利润超过50亿美金的情况下,市值只剩下230亿美元,市场对其不看好至何种程度!
在看似严谨、甚至繁琐的流程中,在所有人都拿了钱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了一个糟糕的结果——而这,发生在曾经的IT翘楚、前年还是全球营收第一的IT企业身上,被收购方也是英国金融时报指数公司,每年被审计……在看似一切都是透明的世界里,陷入了罗生门;在看似严谨的程序里,“正义”成为了幌子。
惠普如何逃出“死亡螺旋”?
对于惠普这样的行业大鳄来说,“这一点损失”本身并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它所处的行业正在面临趋势性转折,而这个事件背后站着的是它完全没准备好的团队。
一方面,真正毁灭性的是惠普所处的多个子行业正在发生极大的趋势性转折,而惠普并没有准备好进化。第一,在惠普多年来一直纠结卖还是不卖的PC领域,出现了大幅的销售下降,利润率更是惨不忍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将无情地掠夺PC市场份额,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惠普能够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取得突破;第二,在惠普最引以为傲的打印机领域,其市场地位虽然稳固,但是毛利率一直在“稳步走低”,整体出货量也会随着市场需求的萎缩而缩小;第三,在曾经格外重视的“服务领域”,收购EDS造成的巨大包袱,始终没有让惠普缓过来,不断的资产减记,已经让这块业务所剩价值无几,大而不强;第四,在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等领域,其实,惠普还是强大的主要的玩家之一,但是,由于公司整体不够聚焦,所以这些相对优势和较高毛利的部分,还有待强化……按照惠普的年报,取得较快增长的只有基数较小的“软件”业务,其中还包括收购Autonomy产生的价值。
所以,对于惠普来说,1200亿美金的盘子里,有五大主要业务和软件、金融这两个“新业务”,但是,五大业务无一不在红海市场当中,且PC、打印机市场都面临着产业拐点,趋于萎缩。对这种市场,即便是其他公司,也鲜有解决办法;最好的不过是像IBM PC那样早早卖掉,而最差的则像柯达,转身极慢,最终被市场无情吞噬。
另一方面,则根源自惠普内部管理层、以及整个组织的老化。老化不是病,但是更难治愈,由于惠普的体量过大,各大业务区隔很大、内在的复杂度极高,从全球来说都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CEO来掌管。当人们抱怨前CEO李艾科、前前CEO马克赫德、前前前CEO菲奥莉娜的时候,其实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这不仅是CEO的问题,因为全球也许就找不到更好的,包括现在的惠特曼未必就更好。因为,它大而难以管。
那么,惠普的未来不在于是否转型,因为一直学习IBM的转型而从未成功;也不在于更换CEO,你无法判断哪个人可以胜任;剩下的路只有做减法:保留更加高毛利的业务,不要对抗PC等绝对会下降的业务,趋势难以战胜;像卖掉安捷伦一样卖掉EDS服务业务,或者卖掉打印机业务、或者……总之,要更加聚焦在高毛利的业务上,同时,降低企业管理的复杂度。
大未必就好,特别是这种大基于物理变化的堆叠,而不是能产生化学变化的整体的时候,要大胆舍弃,也不排除被分拆的业务会比留在整体更好——比如曾经分割出去的安捷伦,目前市值、盈利能力都非常健康。
惠普购Autonomy看走眼:会计失当两大破绽
毕老林
11月22日,周四。企业界近日发生了一件大事,足让所有商业机构的管理层和投资者引以为戒。话说,惠普(Hewlett-Packard, HP)在刚发表的季度业绩中出现69亿美元巨亏,主要是集团为去年8月以111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作出大幅减值,加上惠普本业千疮百 孔,整体拨备高达88亿美元有以致之。
惠普解释,Autonomy交易涉及严重会计失当,为收购进行尽职审查的核数师并未察觉漏洞。声明发表后,惠普本已疲弱的股价实时泻逾一成。
惠普有自身的专业财务团队,更在交易前外聘“四大”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为Autonomy账目进行D.D。(尽职审查),却仍然无法阻止“悲剧”发生。
澳洲对冲基金Bronte Capital创办人汉普顿(John Hempton),数周前便在纽约一个业界会议中就Autonomy账目提出强烈质疑。惠普迟至本周始为交易作出巨额减值。
应收账惹质疑
去年才上任的惠普行政总裁惠特曼(Meg Whitman,eBay前掌舵人),一再声称惠普之所以落实交易,完全基于核数师德勤在Autonomy账目上签字。言下之意,责在德勤。问题是,何以汉普顿能一眼看出问题,惠普的财务团队和核数师却那么轻易走漏眼?
先来看看汉普顿有何发现。最简单而又最“刺眼”的,是Autonomy 2010年综合损益账(惠普去年8月收购该公司前最后一份全年账目)中销售与应收账两个环节。2010年,Autonomy营业额8.7亿美元,应收账(receivables)3.3亿美元,而递延营业额(deferred revenue)则为1.77亿美元,仅略高于应收账一半。
这有何问题?第一,售卖有形(tangible)商品的企业,应收账若高于正常水平,已很易引起市场疑窦,何况无形无状无色无臭,且即装即用马 上付款的软件?Autonomy在损益账中列出的2010年应收账总额为3.3亿美元,按全年营业额8.7亿美元计,月均营业额7250万美元。那等于 说,公司2010年应收账款相当于4.5个月的营业额(3.3 亿/ 7250万= 4.55)。一家软件公司被客户拖款的金额高达四个半月销售额,可能性只有两个:①这家公司挂羊头卖狗肉,核心业务根本不是软件;②账目中出现的销售压根 儿不存在。
Autonomy从事的乃数据分析业务,属极高智能技术。若其挂羊头卖狗肉而惠普懵然不知买而后快,HP管理层理应集体辞职,因为这已超出会计 审核范畴,反映的是买方连收购什么也搞不懂。若非业务性质混淆不清,上述第二个可能性,即Autonomy销售子虚乌有便呼之欲出。
递延营业额破绽
另一个的疑点是,软件公司一般都向客户提供长时间的售后服务,意味与此相关而未能实时入账的收益十分可观,跟软件商普遍少之又少的应收账相比,随时是后者的十倍八倍。然而,Autonomy的递延营业额却只及应收账一半,令人更百思不得其解。
汉普顿提出的疑点,稍为细心留意Autonomy账目者都不会轻易走眼,偏偏豪掷百余亿美元将之收归旗下的HP,却“大细龙门”(内部财务专家、外聘核数师)皆给射穿,管理层如何向股东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