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在他的获奖演说中,以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作为结尾,兹录于下:八个外出谋生的泥瓦匠,在一座破庙里躲避一场暴雨。外边天上雷声地上火球,该伴有龙的吱吱叫声。众人胆战心惊,面无人色。一人曰:“我们之中必有某人曾伤天害理,请自己走出庙吧,免得好人受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往外抛草帽吧,谁的草帽被刮走,就说明谁该出去接受惩罚。”于是众人就将草帽往外抛,七顶的草帽被刮回庙内,一顶的草帽被卷走。大家催他主动出去,那人却不愿意。于是,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正如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所言,莫言先生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而且他的想象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A股的存在当然也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尽管也许只是其中最渺小、最荒唐的部分,但它依然进入到这个寓言里。
毋庸置疑,A股就是那个被扔出庙门的“牺牲”。和它一起栖身于破庙中的至少还有:不动产、理财产品、债券、古玩、当代艺术品、邮票、钱币……。A股之所以首轮“选秀”即被选中,当然是因为它“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而且其带来的伤害最先最广爆发出来------高价圈钱、欺诈发行、内幕交易等等不一而足,尤其对草根散户的伤害最深刻最广,简直“罄竹难书”!而且它的“草帽”特别容易被吹跑------这个市场流动性太“好”,好到原始股东和高管如果不“跑”就对不住这一片良苦用心!看看现在的A股,完全丧失了融资功能,成了一具名副其实的“僵尸”。而普通投资者,则成了《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被扔进地狱的油锅里炸了个透!
但那座破庙“轰然坍塌”了吗?没有,至少暂时没有。不过,有不少的迹象表明,在破庙里栖身的家伙们有麻烦了。比如,理财产品出现违约,并把银行牵扯进去;债券虽没有出现事实上的违约,但那是由相关方面“兜底”才得以避免的------相关方面得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兜住今后所有的“底”呢?至于不动产,似乎真有“金刚不败之身”,成了“坚硬的泡沫”,但谁又能保证这一切不是建立在一层坚冰之上,只要照进些许阳光,看似牢固的基础便融化于无形呢?而那些小众资产比如现代艺术品、邮票以及钱币,其价格形成过程总是让我疑惑,让我担心其中的某些东西建立在流沙之上。
莫言先生的寓言没有说出那八个泥瓦匠的结局,而这正是这位“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的高明之处,也是这个寓言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方。我们不知道,那位被扔出去的“牺牲”是否被龙叼走,还是被火球炙烤;也不知道在破庙轰然坍塌后的废墟上,是否有幸存者残留。作为读者,我们尽可以保留这个故事的“余味”。但作为投资者,我们起码得弄明白,那座庙究竟破到了什么程度?或者,这座庙是否仅仅只是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所制造的幻觉?庙外面龙的叫声有多凶猛?或者,龙是不是真的存在?“牺牲”是不是真的会被龙吃掉……
中国股市:亚洲最“绿”的股市
11月27日,上证综指击穿2000点,收于1991.17点,轻松跌破中国股市一大重要心理关口2000点。无数被迅速致富的故事深深打动的中国股民再次被深深灼痛。最近7个月,沪深A股总市值累计蒸发4.3万亿元。若以股民总数5600万户估算,这意味着人均亏损已高达7.68万元,被称为“熊冠全球”。
据汤森路透12月3日数据,中国股市成为亚洲估值最低的股市,这一估值甚至低于斯里兰卡。数据显示,中国股市的市盈率(P/E)约为9,处于垫底状态。市盈率(P/E)即股票价格与该股上一年度每股税后利润之比,该指标为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一种动态指标。截至12月12日,上证指数今年跌幅达5.67%。中国股市成为亚太地区除斯里兰卡外唯一今年处于跌幅的股市。
2012年股民普遍损失惨重,其中92%的投资者出现亏损,超过35%的股民资金被腰斩。分析普遍认为,跌破2000点大关只是中国“股市悬崖”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于抗风险能力较低的老百姓来说,唯一能保全自己的措施只有一个:彻底远离股市。
股市本应该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之快,而股市却并未与经济的增长形成正比,反而一路下行,没有人能解释是什么原因。中国A股成为了亚洲最绿的股市,也成为了这个国家老百姓们看不懂的众多东西之一。
亚洲资产管理公司寻求国际化(康礼贤 Mark Konyn)
今年第四季度在亚洲召开了众多行业会议。今年的会议受到这一事实的推动:资产管理公司对亚洲地区的兴趣日益增强。该领域机构希望把触角伸进这个被视为快速增长的市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很多资产管理公司在本土市场的现状,本土市场上有限的增长机会正促使企业考虑在海外扩张。尽管每场会议都有着各自的焦点,但也出现了若干共同主题。现在的流动是双向的。欧洲和美国公司继续寻求进军亚洲市场,而现在一些亚洲公司也越来越希望实现业务国际化并向海外转移。
中国内地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公司抓住了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新规带来的机会。RQFII让中国内地企业的子公司得以利用境外对中国内地人民币证券的需求。
11月初媒体报道称,RQFII额度将在目前700亿元人民币 (合110亿
美元)的基础上增加2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建立这一机制旨在允许境外投资者把离岸人民币资金投资于中国内地资产。迄今为止,RQFII机制的参与者一直被限定在中国内地企业的子公司,在中国
基金管理行业面对国内投资者对股市兴趣寥寥的困境之际,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不断扩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贸易结算。而个人也在建立人民币头寸,以利用较高的存款利率,并作为对冲美元疲软的一种手段。由于人民币资产投资渠道匮乏,海外累积的人民币资金几乎肯定会有一部分被配置到这些RQFII产品中,尽管目前内地股市低迷——11月期间上海股市曾触及近4年低点,接近10年前首次触及的水平。同时,现有的投资中国内地、由内地管理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已经能够利用RQFII额度提供以港币交易的产品。这鼓励了来自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更多资金流,它们要么无法持有人民币计价资产,要么是不放心这么做。这也给在该地区提供ETF产品的知名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带来了切实的竞争。
然而,这些RQFII带来的资金流,将不足以在短期内支撑中国内地资产管理公司实施重大的国际扩张战略。要让这种战略能够实施,还需要国际投资者对投资中国有更广泛的认同。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在探索可能的战略结盟和合作机会,以利于在国际上销售产品,并显示它们在管理内地投资方面具有上佳的资格。这与过去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过去一直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寻求合作者,以求利用中国基金管理市场的机会。
日本基金管理公司的处境则不那么令人艳羡。与中国情况类似,日本基金公司也面临国内增长机会匮乏的问题。它们采取的海外扩张战略包括派遣团队到新加坡或香港驻扎。然而,不同于中国基金公司的是,日本基金公司国内业务面临的挑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并且根深蒂固。对机构客户收取的费用偏低,零售投资者兴趣不足,日本机构股权管理需求向指数型产品转移,这几点综合起来,导致日本基金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已没有多少机会可以采取积极管理策略。国际投资者对日本
股票的需求长期以来呈下滑趋势。
日本零售投资者继续偏重于分红型基金,8月份他们从国内股票型基金净撤出20亿美元资金。所谓的“双层”基金(double decker)仍然热销,尽管已不如鼎盛时期。这类基金把投资高息货币策略和杠杆及对冲策略结合起来,并定期发放高额红利。在投资者对此类基金产品的需求出现放缓的情况下,日本股票型基金不太可能恢复往昔盛况。已经有人开始猜测,日本大选后上台的新政府将推行弱势
日元政策,这将重新激起市场对“双层”基金的兴趣。
本文作者是香港国泰康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athay Conning Asset Management)行政总裁来源: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