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黄序:生命科学家的“梦”幻世界
来源:侨报 | 作者:张泽 | 2012/12/23 16:05:27 | 浏览:1556 | 评论:0

  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生命科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创立了蛋白和抗体试剂制作﹑基因研究的生物技术公司,再加上马萨诸塞州公共卫生署的顾问头衔,这些底气十足的背景资料,足以让任何一个企图在生命科学圈内有所建树的雇主激动不已;按照一般人的常识,耀眼的理科光环背后应该是文学素养的相对缺失,很难与文学创作发生交集,不过正是这个“至今没离开生物圈”的人,用过硬的生物医学理论知识,在六年“来来回回,系扣解扣的纠结之中”,写出了《沉默基因》这样一部硬科幻小说,并且在字里行间被发现了“丹布朗的痕迹”。

  在一座位于北京南郊的生物科技园,黄序接受了侨报记者的专访。基因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身为生命科学家的黄序对于这本书,对于自己在美国的经历绝对有话可说。

《沉默基因》:“50%真实素材”的硬科幻小说

  《沉默基因》故事开始于“写梦计划”,通过梦境录像机,成功提取出人类的梦境并转化为影像。但随着实验的进行,实验者夏江发现从自己大脑中提取出的梦中记忆并不属于自己;在梦境的指引下,主人公终于发现这一切竟源自一段沉默基因,涉及一个跨越百年、覆盖人类的惊天计划……除了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悬念之外,专业扎实的生物医学知识也是作品的亮点,黄序把自己的专业经历与作品融合在一起,并最终呈现出来。黄序认为,有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前提的科幻小说才是最为纯粹的。

  “科幻应该要有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想象也需要符合自然规律,而非天马星空。我之前不知道硬科幻和软科幻的定义,当我了解了之后,我认为只有硬科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软科幻则可以归类到玄幻,魔幻小说。”

  在《沉默基因》之前,黄序写过四部科幻类作品,以他现在的视角来看,前几部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想象的成分居多,毕竟在短短的大学四年时间中,是无法积累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去完成一部硬科幻小说的长篇写作。直到后来到美国求学,接触到了高层面的知识,体验了更为先进的生物医学理论,在创业之后对于政府的政策也有了深入地了解,在这样融会贯通的条件下,才让黄序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动笔。

  当然,硬科幻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小说特点鲜明,真实感十足,但是对于没有过相关经验的读者可能会造成障碍,如何更好地呈现作品也是黄序在美国的收获之一:“把这些专业词语文学化平民化,美国人很讲究presentation skill,就是用平实的语言把自己专业的东西展示出来。因为即使是一个系的研究人员,专业的不同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要想办法,让听众或读者跟得上自己的思路。”

  科幻小说需要现实的基础,这是黄序对科幻小说的基础看法。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到机器猫中的梦幻王国,再到曾经热映的《盗梦空间》,对于“梦”这个现实而神秘的东西,人类对于梦境的探究和猜想始终没有停止过,黄序通过“梦境记录仪”引出了一个由“梦”组成的现实世界,一段有关基因的故事……

  如果说“梦境记录仪”为《沉默基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黄序曾经的医学研究经历,则为这部小说提供了“50%的真实素材”。

  黄序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期间,并不是做梦境研究,而是更为现实的癌症研究。在研究一款抗癌新药时,黄序所在的研究团队遇到了一处瓶颈,有关新药的研究也就因此停滞了下来,于是团队的所有成员开始四处求援,集思广益以便早日攻克这项技术上的难关。

  这时,黄序的同事接到了一个神秘人的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后缀显示这个人来自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神秘人在信中声称可以提供有效帮助。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哥大专家”的实力——知识结构清晰,专业素质极高。

  在他的帮助下,团队真的绕过了这个瓶颈。直到后来却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按照“哥大专家”的建议,开发出的新药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但是同时会从另一个隐蔽的通道激活另一种蛋白,而这种蛋白对于正常细胞有极大地杀伤作用,这种“新药”已经不能算是新药,而是致命的毒药。

  当黄序的同事试图与他再次联系时,这个“哥大专家”却消失了,当联系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官方的回答是:“这个电子邮箱的域名确实属于我们的一个教授,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而且这个教授已经去世了。”

  后来警察的介入也没有找到这个神秘的“哥大专家”,他是何人,有何目的至今悬而未决……

  丰富的生物理论知识,再加上那段颇为神秘的经历,构建了《沉默基因》的最初框架。

六年写作:“沉默”中的纠结

  梦境记录仪之所以能成为黄序的灵感,源于他喜欢与生活接近的东西,在书中对于梦境中黑屋子的描写正是来自于作者的亲身体验。“我就梦到过好多次身处在一间黑屋子里,我觉得自己很渺小,感觉到恐惧,于是就被惊醒了。于是我就会尝试着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一下。”或许经历过“黑屋子”的人不多,但是心理学上“即视现象”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第一次来到某个地方,突然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下面会发生什么都会有所预料。黄序把这些现象展示出来,就是希望勾起读者们的回忆,引起共鸣。

  当然,灵感仅仅是小说的第一步,完整的结构和素材才是小说得以进行的根本,即使有足够神秘的亲身经历提供了一半的素材,还有另一半需要黄序去完善。而黄序写小说的方法也足够独特,即使贵为作者,他也没有在一开始就为小说想好最后的结局,采用的是“一边写一边看故事会怎样发展”,这种创作方式可以写出精彩的结局,但是也很容易陷入僵局。

  在写到八九章的时候,黄序进入了创作的瓶颈,不知道该如何解开自己系上的扣子,连续几个月的时间都原地踏步动弹不得。陷入僵局的时候,灵感的出现就在一瞬间。在一场波士顿红袜队棒球比赛的间歇,黄序和朋友在赛场周围闲逛,他看见了一个街头艺人,这个黑人以锅为鼓,敲出动听的旋律,就是在这旋律的“指引”下,黄序想到了“解扣”的方式,为了新的“解扣”方式,他甚至删掉了本来已经完成的两章。

  就是这样来来回回,在系扣和解扣之间纠结,并且作为一个另有事业的非专业作家,花费很长时间也就不足为奇的了,黄序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每天写作的就时间不多,而且科幻悬疑作者得系扣子,必须系得漂亮,但是到了后面也得能解开,可是有些就解不开。这样作品就进行不下去,三五个月一个字都写不了都很正常。直到想到了解扣方式,或者找到更好的扣子,当然,更好的扣子也可能会解不开……”

  外部获取灵感的通道有时会被阻塞,而黄序鲜明的理科思维也会影响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不过并非积极影响。理科的思维非常严谨,讲究逻辑,对什么事情都要探究来龙去脉,“比如说一个人摘下听筒,然后做了什么。我一定要写上,他会把把听筒挂回去。我知道在描写的时候不用这么严谨,但是常常控制不了自己。”

  也许这也是一部小说花费六年的原因。

制药与科幻:事业为爱好提供灵感

  在中国,并没有太多专业知识丰富人来写硬科幻,所以常常是跟随着都是国外的题材亦步亦趋,无非是三种形式:时空传送,星球帝国以及近几年兴起的病毒蔓延。

  “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很强,可以把别人做过的东西做的更好,中国人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所以也应该开拓新领域,如何开拓,如何跳出固有的思维体系,就必须有新颖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尝试对中国科幻的一种开拓。”中国国内的科幻小说,为了稳妥,喜欢虚化事件的背景和时间,黄序却大胆地敢了挑战历史上的大人物,这可以说是恶搞,其实更是一种反思。

  “我的本质工作是做药,去治愈疾病,这是我的事业,一辈子的事业。 写东西则是我的业余爱好,既然读者喜欢我的作品,那么我也有责任提供好的东西。虽然做药和写书都可以让我获得成就感和认可感。书也是人类精神的良药,但是我觉得能够做出一个好药的话,这种感觉会更为更强烈,毕竟研发一种药投入上亿美元,花10到15年的时间,酝酿的时间越长,成就感就会越强烈。“目前我的事业为爱好提供了很多灵感,我很喜欢这种状态。 ”

  最后,让黄序如何用几句话把自己的新作推荐给读者,黄序轻轻地嘀咕;“这个我可实在说不出来。”可在思考片刻后,他抬起头,自信地说:“你们会喜欢的,去看吧。”


·链接·

学业与家庭:美式生命科学家的中国文学基因

  黄序在1999年8月来到了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开始了生命科学博士的学习研究生涯。四年半后,准备回国的黄序发现社会对博士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大学和药厂都希望博士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有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于是黄序就进入了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直到后来创立生物技术公司,到担任马萨诸塞州的公共卫生顾问,黄序的职业生涯与哈佛大学始终紧密相连。

  这座百年历史的名校,留给了黄序两个印象:首先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就是“宽松的管理方式”。“治学严谨”无需多言,“宽松”并非是放羊式的随心所欲,而是对形式和教条的漠视,给予学生发挥最大才能的充分空间,“老板(导师)给你课题经费和三年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就要自己想办法去申请经费。如果申请不到,就得走人。”在学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生只有最大能程度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适应并且最终生存。

  哈佛的管理方式让黄序非常适应,因为他自己并非是个“典型意义上的博士”,习惯晚睡晚起的他看似自由散漫,经常在上午十点才出现在实验室。不过黄序并非心里没谱,他迟到但是不会早退,反而会顺时延长研究时间到很晚,因为足够的时间是研究成果的必要保证。即使经常性的缺席早上九点的成果汇报会议,黄序的导师也并不介意。“老板不在乎,因为他知道我一定会找机会向他汇报的,否则我就呆不下去了。”

  作为哈佛的一份子,在学术方面总会有机会接触到高端的人才,有了充分的理论保证;在研究的仪器上,学校也始终提供更为前沿的工具,这就是实践的条件,在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地方,再加上学校一直着力培养的“主动性”,受益匪浅是很自然的事情。

  现在,黄序回忆起哈佛大学的时光还是会不住地感叹:“很有压力,很怀念。”

  对于美国这段难忘的经历,黄序认为很有分享的价值。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哈佛大学是个高端而神秘的地方,同时外界对医院医学界也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黄序凭借着在海外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经验,为读者们展示一下海外医学界的历史,描述一下现在,甚至预测一下未来。“我认为这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黄序表示。

  黄序在生命科学领域展示出来的天赋和成就,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遗传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过黄序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我的父亲是儿童文学作家,作为创业者曾经白手起家做了《中国校园文学》杂志,这本杂志现在还在。”

  在“生命科学”尚未与黄序发生关系,家庭已经开始为他提供文学的启蒙教育了。黄序的父亲会帮他修改作文,鼓励他阅读莎士比亚,曹禺,老舍等名家的戏剧集,经常领着黄序到街上观察路人,培养他的观察能力。总之,就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引导黄序。

  在选择大学志愿的时候,家里就出现了小小的分歧,文学家的父亲当然希望儿子从文,而母亲则倾向于让儿子学理,黄序本人则更倾向于母亲,不过当时自己也并没有特别的兴趣,所以最终在父母的“包办下”,黄序报考了生物学,似乎与父亲在专业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虽然无缘中文系,但是黄序与文学的关系并未终结,在大四的时候,父亲所在杂志的科幻小说连载板块有一位作家爽约了,于是父亲让黄序临时替补顶缺,这次实验——文学遗传内因和生物学外因的第一次结合,结果颇为成功。《智星》在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年轻的读者群中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也正是在这个契机之下,黄序开始了科幻小说的写作。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1]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8]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2]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7]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4]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7]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