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陈方:互联网时代 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陈方:互联网时代 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2016/5/26 21:05:10 | 浏览:2142 | 评论:0

陈方:互联网时代 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裹挟在信息洪流中,看似享受着信息的便捷,实则被信息欺骗。

  近段时间,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反转新闻,“上海女逃离江西”最终证实子虚乌有,“女子救人被咬”最终成了骗捐,“右肾丢失”实际是肾萎缩……真相似乎永远都在路上,围观的网民似乎在坐情绪“过山车”,尽管信息铺天盖地,“事实”却永远难揭面纱。

  每一出新闻反转剧坐实之后,围观者都难掩自己的复杂情绪,裹挟在信息洪流中,看似享受着信息的便捷,实则被信息欺骗。洪流过后,不免告诫自己要理性冷静。可是,下一次类似的信息洪流来袭时,依旧难以改变自己轻信的习惯。新闻一再反转,信息发布者固然有问题,信息接受者自身的素养也有待提升。今年年初,《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对网络信息批判性理解的能力偏低,影响了中国网民的整体网络媒介素养,网民整体媒介素养处于中等水平。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我国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美国媒介素养先驱学者蕾妮·霍布斯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了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网民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独立的批判能力,而缺乏批判能力的网民,如果受到误导势必产生对事实的错误认知。

  基于对过往的事实观察,媒介素养不足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也就是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已经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那么看到“日本京都袛园中国老人碰瓷”的新闻时,他们会不假思索炮轰“碰瓷”老人。至于信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客观地说,新闻反转是网络舆论场中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体现。信息不对称,非围观网民之责,但是,为避免新闻反转之伤,围观者必须要提高自己对信息的研判能力。事实和真相,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所以,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某些时候和信息的有效性并不成正比。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所以,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台湾学者潘光哲:为什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改造国民性? 2025-09-15 [196]
AI教父万万没想到,前女友用ChatGPT跟他闹分手 2025-09-15 [187]
男生给导师申请3块科研经费,被学校退回,导师:写个三块钱,这弄个鬼的... 2025-09-15 [225]
富过17代,这个中国名门望族把子孙全送哈佛 2025-09-15 [342]
薛澜:AI治理并非创新对立面或附属议题,需要回归到全球合作轨道 2025-09-11 [272]
《时代》周刊发布AI影响力100人名单,4位中国入选者有哪些共同的管理逻辑? 2025-09-11 [627]
刘元春:“十五五”锚定三大主线,治理体系改革是内部结构转型的破局核心 2025-09-02 [2572]
黄奇帆的最新报告 2025-08-20 [1677]
当年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状况怎样? 2025-08-21 [1151]
哥大教授:美国的大学不扩招 2025-08-21 [95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