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作者:一心 | 2022/6/12 16:15:09 | 浏览:838 | 评论:0

前段时间,学生党们的课本问题引起了吃瓜、不吃瓜群众的集体关注!往大了说,这是文明传承、国本所在;往小了说,事关每家每户的人类幼崽!

虽说有些人对生娃比较谨慎,可一旦生了就会情不自禁地给小“吞金兽”们最好的……人类幼崽唉!谁看了不说一声可爱!这是刻在文化DNA里的自觉……当然哭的时候除外……

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居印度却在 用 义无反顾地“生生生”,不断刷新人口记录。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印度人口已经超越我们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后来证明这不过是自媒体在扯,但按照这个速度和进度,超越应该就是不远的事了……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一、印度为啥会有14亿人?

二、为啥说人口大国不是想当就能 当 ?

三、人口背后藏着什么大国密码?

要是说印度其实很缺人,你信吗?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1

天选大国

人多是什么感受?小时候 考学 抢名额,长大应聘抢职位,买车要摇号,过年得抢票……可以说“没人比我们更懂什么是人多”。

不是说歪果仁青年不用竞争,而是说像我们这种程度的人多,放眼国际都少有。

不过,如果把这份“拥挤”再乘以3倍,估计你也受不了。

而这就是印度人民的 日常 。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来,上数据!2018年,全球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是60人,人口第一的我们是148人,而印度则 以 不及我们三分之一的国土,承载着和我们差不多的总人口,所以人口密度也直线飙升至455人。

一个字——挤!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2018年数据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胖子 不是一口就吃出来的。印度也不是第一天就有这么多人的,这是日积月累的长期成果。

经过工业文明洗礼的我们,对于“人多”的感受是复杂的。因为对于个体来说这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我们就会发现,在更遥远的农业文明时代,“人口”的重要程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放眼如今的“人口大国”,无一不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幸存者,在以百年、千年为周期的残酷淘汰中,炼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逻辑。

首先,一切的先决条件就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古人逐水草而居,比如我们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以河流为 发源地 。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所谓广土巨族,先有广土才能孕育巨族,而这广土指的就是耕地。讲白了有足够的耕地才能种出来足够养活人的粮食。

我们在印度农业那期就讲过,印度的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足足15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国土面积的一半,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这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藏。

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国家放 一起 比大小,耕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也只有印度、中国、俄罗斯、美国四家。

这四家家里都有地,但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

我国阶梯型地貌,山多地少,还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美国倒是平原多,但纬度和我们差不多,所以也是一年一熟为主;

俄罗斯更不用提,广阔的西伯利亚黑土因为常年上冻只适合种土豆,纵有苏穗宗妄图逆天改命种玉米,终究人不能胜天,只能努力努力白努力,还把自己努力退休了……

相比之下,印度不仅地多,还是热带季风气候,粮食可以一年三熟,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其次,就是长达千年的增殖周期

农耕时代的文明异常脆弱,遇到气候变化、外来入侵经常就一锅端了。

比如,埃及文明亡于波斯入侵,两河文明最终被阿拉伯文明取代。

印度的本土文明也因为雅利安人的入侵GGL了,但不同的是,它却以另外一种散装又动荡的方式,不断秽土重生,而这就必须“感谢”种姓制。

我们之前说过,印度历史上遭遇了十次大规模入侵,200多次小规模入侵。每次侵略者必经的山口,甚至被命名为“兴都库什山”,据说翻译过来就是“杀死印度人”。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而印度人民每次都无一例外地躺平,所以南亚地区就成了多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大杂烩,又因为种姓制度,大家彼此隔绝开来,各自在平行时空存活下来,最后成就了一个松散的拼合体。这个拼合体注定没有民族凝聚力,但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形成了 两 超多强在内的9大人口繁衍中心。

我们和印度是两个超级人口大国,其他则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埃及、伊朗、法国、希腊等。此后2000年一直到欧洲开启大航海,作为“两超”,我们和印度的人口一直占据全世界的40%-60%。

其中印度人口三次超越我们,又三次被我们反超。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的人口增长是按照历史周期律中的循环呈大波浪型跳跃式增长的,每逢乱世人口锐减,如战国、五胡十六国、元初,土地兼并等问题让老百姓揭竿而起,一边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边把皇帝拉下马。

随着盛世降临耕者有其田,人口又开始快速增长,直到清代中期突破4亿大关。

相比之下,印度人口则基本处于持续但更缓慢的增长中。为什么?因为印度人民面对入侵时次次躺平啊!人家信的是“王侯将相真有种乎”。

和我们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封建造反史相比,印度的躺平史缺少了天下太平激荡人心后的爆发力,不过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子子孙孙无穷尽”吧。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2

英国人的“助力”

从2900万到1.5亿,印度用了1800年,作为农业文明阶段的超级人口大国,这已经是全世界第二的高效率。

但和工业文明的增殖效应相比,这根本就是小儿科。而让印度人口,从农业式增长跨越到工业式增长的,就是英国人。

17世纪到访印度的欧洲旅行家们,曾在回忆录中写到,印度物产丰富令人惊叹,即便在最小的乡村中,米面、牛奶、牛油、水果、蔬菜都很丰富。比起蜗居三岛,日常吃土豆、黑面包,了不起吃个仰望星空的英伦绅士,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然后这一切都在英国殖民者来了之后被毁掉了。

18世纪,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征收土地税,但东印度公司本质是个公司,他不是基层管理组织,所以收税这个事儿就被层层分包,结果就是农民缴纳的税款相当于收成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二一度来自印度的土地税。重压之下,破产农民不得不出售土地,外国商业资本就开始兼并收购。

1770年孟加拉省(当时属于印度)1000万人饿死,人口锐减三分之一,19世纪上半期印度也曾发生7次饥荒,造成上百万人饿死。

然而在可见的统计中,印度从18世纪中期被殖民到1940s独立前,人口由不到2亿增加到了3.6亿。不降反增!是的,而这就不得不说——印度的工业化。

当然,我们绝对不认同什么“大炮一响,送来文明”的奇怪论调。

印度作为被殖民国家,人民遭遇的苦难是深重的,当时的英国统治者也并没有和印度平等互惠的主观愿望,作为殖民者,他们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我们也仅关注这段时间,印度生产关系的客观变化。

那就是印度被迫加入了全球工业生产链,茶叶、鸦片、棉花,尽管这些只是初级的原料生产加工,但在基建、银行、工厂建设的过程中,印度被播下了工业化的种子。一直到印度1947年建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大规模工业化。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当一个国家已经有了大基数的人口,再引进工业化大机器生产,那么创造的价值将呈现几何式增长。当社会财富空前增长,又会反过来刺激生育,带来人口增长。

这个规律放之四海皆准,比如美国二战后出现的婴儿潮;日本1970年代经济腾飞出现的婴儿潮。

跑题了……不是说印度吗?对!收!

额,你可能要说,博士你忽悠,再忽悠!你天天“黑”人家印度社会改革不彻底,工业化太初级,但印度的人口从独立建国的3.6亿增长到了14亿,增幅和我们基本一致,也没耽误增长啊!

确实,那是因为让印度增长的不仅有工业化,还有很多具有印度特色的原因:

首先是宗教,印度人民普遍信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等等,据说神就有三亿三千三百万个。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其中超过80%的人信奉印度教,而最出名的一个派别叫做性力派,信奉湿婆神,崇拜生殖。所以你懂 的 ……

然后嘞,就是印度农业社会残留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印度目前70%的人口仍在农村,看过我们之前内容的小伙伴都知道,印度并没有经历过彻底的土地革命,迄今70%以上的土地仍掌握在地主手里。

多数人的耕种模式和几百年前没有区别,连化肥都要依赖进口,以前最大的进口国是我们,后来发生了大家都懂的变化,进口国换成了俄罗斯,靠天靠地就是靠不了自己。

要知道,农业社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差距并不大,要想实现量的增长,只能靠拼人数,所以古代的皇帝通常会鼓励生育。

几百年前,清朝康熙皇帝就曾发诏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意思就是随便生不增加人口税。

几百年后,印度农村的生育观念也没啥进步。

我们的年轻人在考虑生孩子时,可能会开玩笑说“家里啥条件啊,有矿啊?就生”(放到印度,那就是正好反过来,因为家里没矿,所以才要生啊!多生一个就多一个给劳动力啊,而且最好是男的。重男轻女,封建余毒了……

最后就是散装的体制,印度是联邦制,各邦都很有点裂土封王的意思,所以尽管印度在建国之初就实施过一些控制人口的政策,但说不说是你尼赫鲁、莫迪的事儿,听不听就要看各邦的地主议员了……

3

红利还是负担

所以印度人口就是这么一路飙升到了14亿。随着印度经济总量的扩大,这14亿人成了欧美国家眼里,下一任新兴工业国家的创造者。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仿佛某个国家有14亿人口,印度也有14亿人口;某个国家工业崛起了,所以印度也可以工业崛起?这个逻辑看似很合理,但却忽略了不止一个关键。

印度人口平均年龄28岁,65岁以上老人占比只有5.3%。在一众人口老龄化的大国中,显得那么年轻。

然而这些年轻人70%出身农村,并没有任何歧视农民的意思,而是说印度的农民和我们的农民接受的教育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印度检验文盲的标准是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可即便这个标准已经low穿地心,印度的文盲仍然有1.5亿。

在工业社会,人口并不是天然的劳动力。所以在讨论印度能否承担产业链转移的重任前,要考虑的是,这14亿人究竟是红利还是“负担”。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2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为适应年轻人口的暴增,印度需要在2030年前创造至少9000万个新就业岗位,而这需要印度GDP以每年至少8%的速度增长。

可工作从哪儿来啊?从中美印三国对比来看,印度的经济绕开了大兴工业(制造业)的阶段,直接跳向了第三产业。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巨量的新生人口无法转化为劳动力,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因为找不着工作!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博士看过一部叫做《白虎》的印度电影,没错印度电影又要来拯救印度了。

14亿印度人背后的大国密码

讲的是一个印度农村的低种姓青年,穷、没读多少书,种地收入的三分之一要给地主,自嘲生在鸡笼里,和畜生没啥区别。为了逃离农村,他通过陷害别人,抢到了给地主的海归儿子开车的工作。可惜还是惨得一逼,被拳打脚踢是家常便饭,后来地主儿子开车撞死了人,他又被迫替主人认罪。他不服气,开始贪污汽油费表达反抗,最后他杀了地主儿子,抢走一大笔钱,跑路了……

文盲、贱民,面对被工业、商业和新兴产业资本装点的城市,绝大多数印度农村年轻人并不具备融入新世界的工作能力,他们的出路和几百年前没变化,仍旧是当仆人,更惨的是堕落成杀人犯……

在产业结构这个问题上,印度还没发达国家的命,就已经得了发达国家的病。而这个病绝不是欧美国家在外围喊几句印太经济框架就能扭转的。问题的症结在印度自己,但这次靠躺平是解决不了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啦,我们在探讨人口问题时,也不该只从功利的视角去衡量,人类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享有者。

就像流浪地球里说的,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但我们创造文明,不是为了成为代价,而是为了共享和传承美好。

参考资料:

1.十八、九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经济的灾难 马家骏

2.《白老虎》:对印度城市化的反思 李田梅

3.印度劳动力人口过半数不愿工作,女性人口中仅9%有资格就业 南博一等

4.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近代工业化 丁新艳

5.世界人口历史图集 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等

6.中国人口地理 张善余

7.日本人口连续十一年下降,劳动力占比跌破60% 第一财经

8.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仁慈专制”统治下的印度人口普查的研究 倪玲玲

9.2011年印度人口统计报告

10.印度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邓常春等

11.影响印度人口红利发挥的因素 冯朔

12.对印度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乐观分析 李文云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单身? 2024-03-26 [33]
抗抑郁食物排行榜!最推荐吃这些 2024-03-26 [30]
这门很有意思的数学分支,可能你至今都没学过! 2024-03-26 [28]
晚上手机屏幕调亮VS调暗,到底哪个更好? 2024-03-26 [20]
笔记本电脑可以一直插着电源吗?会弄坏电池吗? 2024-03-25 [44]
内核有力量的人,都很会享受孤独 2024-03-25 [43]
从赵鼎新辞职信中读到一点“可怜” 2024-03-25 [39]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2024-03-25 [41]
一夫一妻制将“走向衰落”?三年后,这3种婚恋模式,将席卷中国各地 2024-02-04 [112]
“控制”并非控制论最初的愿景——关于控制论核心知识的历史引入 2024-03-24 [4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