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大陆高校教授招收博士考生之怪相
2023/3/7 15:12:48 | 浏览:1001 | 评论:0

 

大陆高校教授招收博士考生之怪相

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面试逆袭 60分的新闻还有余温,再过几天就到了博士招生面试的季节。

对于博士招生面试,我们可以先听听下面一段对话:

考生:“老师,我申请考您的博士,希望能收下我,我会努力科研的。”

博导:“不好意思,我今年没有科研项目,出不起培养经费,没办法招生。”

考生:“老师,您说的我懂,我自己给自己出培养经费,之后会把 4万块打到研究生院的账上。”

博导:“那也可以,你就好好准备面试,预祝顺利!”

听了这段对话,你明白是为什么吗?

这就是许多高校强行推行的政策:“出培养经费才能招博士”,而“无经费不招生”。对于理工科来说,这或许还勉强说得通,但对于文科来说,这绝对是伤天害理的大杀器。

文科导师很受伤,也很愤怒:我招博士都已经在为国育无私奉献了,竟然还要我自己掏经费给博士当生活津贴,我难道倒贴了时间精力,最后还要倒贴钱?

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让文科博导恶心至极的政策是为何会出台的,其中暗藏着教育和高校管理层怎样的小心思,又最终会给文科学术带来怎样的伤害。

01

文科博导:“缴费才能招博士”?

大部分好一点的高校都采用申请 -审核制,强化了考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你可以不要我,我也可以放你鸽子”,对赌似乎很公平,但博导还是占据一点优势。

不过,这一优势并不牢固,甚至已经变成一个牢笼,那就是,包括文科在内,博导必须“缴费才能招博士”。

这个规定的内容是,博导想招博士,就必须拨出自己的部分科研经费,上交给学校作为博士生的培养经费,再由学校以生活津贴的形式按月发给博士生;而不上交经费,则会取消年度招生资格。

 3月份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就提案,要求尽快取消部分高校的文科博导缴费招生制度。

他道出其中的原因是,

“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先生 90多岁高龄了,仍坚持要向我反映此事,并呼吁对此进行改革。他指出,这种做法将对师生关系、教师与研究生院的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只要有钱,哪怕学术水平一般,就能获得招生资格,会导致博导花更多精力在争项目、跑关系上,而非静下心来做学问,这一制度在人文和基础学科是典型的逆向淘汰制,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文科的学术水平只能越来越低。”

而高校的具体政策是,

“以‘改革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名义,要求博导必须提交一笔研究经费供博士生使用,若不交钱则不允许其招生,有的甚至提出若连续三年无法在规定限期内缴纳相关费用,则由校方取消其博导资格。”

上面的反对理由还没有说到文科的根子上去,也没有说明,高校为何会出台这种荒诞规定,又会怎样扭曲师生关系和阻碍文科的正常发展。

02

博导:文科与理工科有何不同?

如果“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仅限于理工科,虽然同样恶劣,但倒还可以理解。

这是因为,上从国家,下到高校,普遍地重理工轻人文社科,在纵向经费上,文科经费妥妥地连理工科经费的零头都不到。

对于文科项目,从教育部的青年项目 8万和一般项目 10万,到国家社科的青年 /一般项目 20万和重点项目 35万(数量极少),无不是寒酸至极,甚至代表着人文社科最高级别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经费总额也不过 80万。

大陆高校教授招收博士考生之怪相

而与之相比,理工科的面上项目平均 60万,省级、部级和国家级的各种委托项目则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和上亿,虽然说搭建实验室贵、仪器贵和材料贵等,但在给博士生发科研津贴上并不比文科更贵。

有的人说,文科研究不花钱,或者花不了几个钱。这些纯粹是不学无术人的说法,或某些野生国师标榜自身道德高洁的说法。

除了经费数额上的绝对差异,另一个绝对差异是,在人文社科,能拿到一个国家社科就已经弹冠相庆了,而如果做完一个,还能拿到第二个,那绝对是祖坟冒烟,可以鸡犬升天了。

要想一想,多少文科学者终其一生都没拿到过一个国家社科,不是不努力,而是每年 14%的中标率会刷掉绝绝绝绝大部分人。

与理工科的出了成果就可以结项不同,文科的研究周期更长,出成果更慢,且有了国家社科项目,在结项前就不能申请任何新的项目。

一个国家社科的普遍结项年限是 4年,你想一想,一共 20万的项目经费,要维持 4年的研究,除了能当作间接经费发的 6万主持人津贴,每年的直接经费不过 3万多一点。

再想一想,这 3万经费要覆盖购买图书资料、电脑设备、打印复印、国内国际出差等等,肯定已经捉襟见肘了。

文科博导自己都没有充足的经费用于科研,怎么还可能每年再给博士生分一杯羹?如果每年招 1个博士,平均在学 4个博士,每人每月发 1千培养经费,那么每年就要花掉导师 4.8万的经费。

计算一下,文科博导必须每三年就拿 1个国家社科项目才能够保证自己每年招 1个博士。那么你以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是你自己家开的?

03

教育和高校管理层的小心思

在重理轻文和评估考核的总体氛围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即如何花更少的钱,出更多的成果,而这里的成果也主要指科技成果。

有的高校主体是理工科,之后设几个文科学院妆点门面,校领导都明确说,我们是工科大学,是我们工科养着你们文科,你们文科又不挣钱(获得纵向经费),能去上上通识课就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

在这样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下,在文理科政策公平的旗号下,出台“缴费才能招博士”就是自然而然的。

理工科项目多,经费多,结项快,导师出点子出思路,博士生出方案出力气,作为苦力直接为导师和项目组打工,那么导师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生活津贴发给他们,这不仅无可厚非,甚至是理所应当的。

在平均 20%的中标率下,如果理工科拿不到项目,那只能说明国家不需要你的研究方向,你自然也就不用培养国家不需要的博士生。

其次,“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可以逼迫博导们不断去申请项目,之后快结项,再去申请新项目,形成快马加一鞭,滚雪球式发展,不断为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增长贡献力量。

而如果你没有项目没经费了,或者青黄不接了,那对不起,你就不能招博士。而理工科不能招博士,肯定就很快死掉了。当然,国家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你死掉就死掉好了。

再次,基于文科中标率低、经费数额少、结项速度慢的现状,“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可以自然削减文科博导的资格名额,也就可以自然削减文科博士的招生名额,达到了学校想看到的扩充理工科和压缩文科的欢喜结果。

2021 9 17日,清华大学召开年度文科工作会议,该校校长提出了十点要求,其中第三点就是,“做好全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发挥文科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好全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要压缩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这个画面要多诡异有多诡异!

一个文科工作会议想的不是如何加强文科发展,而是“压缩博士生规模”,让文科再去搞搞通识教育,服务好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该校显然是要回到 1953年院系调整后和 2000年重建文科前的办学思路上去。

这一思路要多奇葩有多奇葩,显然也是大部分高校的指向标,人家清华都这么干,我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干?

思路决定政策,不能直接把你们的博导头衔撸下来,那么就要求你们交钱才能招生,自然就淘汰了暂时没有项目和项目无以为继的文科博导们,而三年不招生就取消你的博导资格,之后再提高文科博导的准入标准,最后就让你永远不会再成为博导了!

通过消灭文科博导的方式来消灭文科博士招生的问题,不用再浪费学校的宿舍、食堂、图书馆、生均经费和行政经费,将之转用来培养理工科博士,最终获得更多经费,产出更多成果,提高学校排名,完成教育评估,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所愿意看到的“良性循环”!

04

文科博导:我稀罕招博士喽?

对于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并非不知道,但为了更现实的、更短期的利益,他们总是会作出更短视、更无脑的决策。

同样是招博士,理工科和文科还真的不一样。

理工科招博士,可以直接进实验室跟着导师做他 /她的科研项目,一上手就是熟练的实验狗,在整个读博期间需要持续为导师产出,包括测数据,发论文,申项目,申专利,最后完成项目结项,甚至论文发得多、影响因子高,最后还可以把导师培养成杰青、院士。

可以说,理工科博士与导师的关系恰恰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我出津贴,你出成果,一年不出成果,先养着,两年还不出成果,赶紧转硕士滚蛋;但如果能够超额出成果,那你最好延期毕业,多给我打几年工,至少等我的大项目结项了再毕业。

与此相比,文科招博士,除非一些低层级的帮忙,文科博士都很难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这是因为,文科的本科和硕士训练还远远不足以从事文科学术研究,甚至博士毕业才不过刚刚入门;即使勉强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也仅仅是做一些查资料等边边角角的工作。

这是否说,文科博士生比理工科博士生素质差。显然不是,学科差异使然而已。文科学者的成长速度慢,需要漫长的学术积累才能有所创发,甚至 50岁才是成熟的年纪。

而理工科需要思维活跃,不断有新点子,想到就干,过了 40岁就开始走下坡路,被下一代拍死在了沙滩上。

这种差异也使得,理工科特别需要大量年轻博士生来从事科研,身体好能熬夜,点子多能试验,学习新软件也速度快,加上集体攻关,不行还可以推倒重来,不过一昼夜的事。

而文科呢,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之外,导师需要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手把手地教博士生怎么读书、写心得、查资料、写综述、构思文章、修改行文、最后投稿,甚至还要搞个每周读书会,手拉手领着博士生摸到学术的门径。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在大部分情况下,文科是导师一个人产奶来养育多个学生,而理工科是学生集体产奶来养育一个导师。

也就是,对于文科博导来说,培养博士基本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更多是出于学术初心来为国选才育才。

那么,既然招博士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自己掏经费出钱,难道作为文科博导,我真的稀罕招博士喽?!

现在,文科“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到了要废除的时候!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知识分子是如何持续走向败坏的? 2024-11-23 [46]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124]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106]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265]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283]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239]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244]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236]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271]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41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