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读博失败的10大常见原因
2023/8/15 16:06:53 | 浏览:1455 | 评论:0

博士难毕业,全球皆如此。

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1/3到一半的博士研究生拿不到学位

读博失败不仅本人难受

导师也不好过。

为了帮助自己的博士生们顺利毕业,犹他大学的Matt Might教授(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总结并发表了著名的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读博失败的10大常见原因,可谓是鞭辟入里、针针见血。Matt Might教授表示,这10点,不管什么专业的博士生,可以说是大家都容易犯的通病。分享给大家。

读博失败的10大常见原因

01

过度在意成绩或课程作业

Focus on grades or coursework

实际上,没人会在意你的分数是多少。这里有一个计算GPA的通用的公式:

最优GPA=最低要求的GPA + ε

更高的分数意味着本应该用于研究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课堂上。教授们甚至可能会对4.0的分数感到惊讶。在头两年里,学生应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根据研究兴趣跟随一位导师,然后通过大量论文阅读后,着手尝试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项目,而在课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

02

什么都想

Learn too much

有同学读博因为他们就是爱学习、想学习。读博的过程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与学习,但有一点千万要搞明白:博士生的学习是要将精力集中在毕业论文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是以形成论文为最终目的的过多的选修或者旁听一些与你研究方向无关的课程,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完全没必要。

到第三学年末,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已经阅读了50到150篇与你研究方向最新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当然,有的学生在相关研究上走得太远了,专研了一大堆他们将来打算做却还没有着手的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料。导师们会对这些“志向远大”的学生失去耐心——这些学生醉心于为人类知识做出重大贡献,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完成既定的目标。

我当年读博的时候,为了实现对自我潜力的挖掘,就患上了“什么都想学”的毛病。在我读博的头两年,学校里开什么课我都跑去上: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物理、数学、心理学。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我耗了不少时间上了很多与我的研究无关的课程。所有这些“启蒙”的代价就是——我延期一年才获得了博士学位

我之所以走了弯路,主要是因为当年我瞎折腾的时候,我正在担任助教,对我的导师来说,这笔助教费花的挺值的。

03

完美主义

Expect perfectiont

在学术界,完美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悲剧性的折磨,因为它往往对最聪明的那群人打击最大。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最多无限接近。有同学常常对一篇研究论文的打磨远远超过了收益递减点,他们不断追求完美,永远不停的润色、打磨。

想在规划出完美的论文结构之后才能开始下笔的同学,永远下不去笔。

对于刚开始写论文或在写作中遇到问题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写论文应该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琢磨的过程。

从研究的提纲和一些粗略的笔记开始着手进行,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迭代、打磨,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当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变化越来越小时,它就到达了收益递减点。在这一点上,它只需要再通过一两次修改即可完工了。

在论文的写作中“足够好”远远胜过“完美”。

04

拖延症

Procrastinate

慢性完美主义者往往也是拖延症患者。那些“志向远大”的热爱学习、而不是搞研究的学生往往都有拖延症。读博士似乎对所有拖延症患者都有极强地吸引力,不幸的是,它同时也像是一个筛子,淘汰了那些效率低下的研究生。拖延症患者应该看看我写的关于提高效率的建议。

05

“独立”地过早或过晚

Go rogue too soon/too late

是被指导还是给建议,读博时,导师和学生的角色会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生转变。研究的早期,指导老师应该手把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定主题并助其成早期的论文。在研究的后期,学生对于课题的了解应当远胜于导师。一旦发生这种转变,学生应该开始走向“独立”,开始学会自己选择主题,并开始着手撰写论文。即使她的导师坚持让她做别的事情,她也需要学会“独立”。

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

在学生还没搞清楚如何选好题、开好题之前让她独立去选题,最后不光她交上来的论文是废纸一堆,导师也会被气个半死。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坚持要到某一个点以后才放手让学生去做选题,考虑到导师投入的时间和产出比,以及来之不易的资助,这会让导师压力倍增,精疲力竭。

导师们期望毕业年级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达到讲师(proto-professor)的水平——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非常熟悉。他们应该有能力去做好选题,并以合适的篇幅和视角去解答研究课题。

06

把读博当成是在上学或工作

Treat Ph.D. school like school or work

博士既不是在上学,也不属于工作。

读博是一种不断修行的体验过程,也是一项值得别人羡慕、令人嫉妒的经历。解决难题、完成一篇漂亮的论文获得同行的好评需要日以继夜的苦思冥想。

你要以宗教般的狂热与虔诚看完所有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博士研究生涯甚至还意味着贫穷和服从,毕业时你才可能得到一件期待的博士服和一顶博士帽。

那些把读博当做是朝九晚五在公司上班的研究生们,得花上至少7年才能获得学位,甚至只能拿到准博士(ABD)

07

不把委员会当回事

Ignore the committee

有的研究生忘记了学位委员会有权取消他们的学位。

对于学生们来说,在最后几年里和学位委员会的委员们保持联系非常重要。委员们需要知道你在研究什么。而且这些委员会成员可不像你导师那样对你耳提命面,你会很容易忘记他告诉你的建议。

尽管不常发生,但是我的确曾见过一位学位委员会的老师和答辩人因为意见不一致大吵起来,他们在用于评估实验的指标上有分歧。这位老师曾在这位学生请教他的时候告诫过他指标选取有问题,但这位研究生忽视了他的建议。不过,这位学生还是挺走运的——他只是被延期毕业了一个学期。

我知道还有一位研究生,不是在答辩期间,而是在他提交论文初稿的时候就无视学位委员会老师的建议,结果没有获得答辩资格。学位委员会告诉他——整个初稿推到重来。于是,他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他的博士学业

08

目标定的太低

Aim too low

有的研究生以最差的学生作参照,指望花最少的力气拿到博士学位。这样态度可想而知:将来他们肯定拿不到教职。而且,十有八九是毕业答辩要挂了的。

这些人挂掉基本上都是因为不幸选题不好或者计划做得太随性。

目标过低将导致你无法应对任何的不确定性。而研究恰恰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

09

目标定的过高

Aim too high

对博士研究生来说,拿下博士学位那就是读博期间的主要目标,的确如此,但是,这不是终极目标。恰恰相反,这是你学术生涯的开端,是入场券

获得博士学位不一定要能够治愈癌症或实现冷聚变。相信还有少数化学家记得爱因斯坦的博士学位论文,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就是一个原则性的计算,旨在估计阿伏伽德罗常数。并且他还弄错了,算成了其3倍,但他还是拿到了最终的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对人类知识的贡献虽小但却意义重大。它的影响在于其是学生一生所要从事研究的目标。获得博士学位所产生巨大影响就如同你第一次开枪就击中靶心那样。一旦你知道如何射击,你就可以一直射击,直到你击中它为止。

而有了博士学位,你就如同有了终身的弹药供应。

有的导师会给你一个可以参考的研究课题清单,如果他们同意的话,你可以在里面挑一个感兴趣的而且最容易的试试。

但是要记住:你的博士学位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到一个

博士生涯对思维的训练远远胜过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课题。

10

误解了真正的里程碑

Miss the real milestones

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合格、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写在纸面上的要求。

实际上,真正的里程碑是能发表三篇像样的、和你研究课题(大致)相关的好论文。

课程设计和课程合格的机制设置是为了能挽回在招生时的失误。一位学生如果发表了论文就证明了她每科顺利过关是货真价实的。

一旦一位学生发表了两篇好论文,而且她也能使答辩委员会相信她即将发表第三篇,那她就可以开题了。

假如一位学生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鉴于她可以持续的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报告并获得同行的认同,那么她就可以满怀信心的参加答辩了。如果她的这些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又有论题,还把她发表过的东西都装订成册,那她连毕业论文都弄好了。

我幻想去买一个工业订书机,把发表的三份学术期刊装订在一起,并把它称作“答辩天书”(The Dissertator)

当然,三篇发表论文远不足以获得教职——哪怕是在一个烂学校。不过,对拿到博士学位来说,够了!

有同学可能会问: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读博士呢?

还是看看过来人怎么回答:

本文部分回答来源于知乎。

回答一

作者:寒冰射手曹草草等

首先看图:

读博失败的10大常见原因

我见过不少人,读了博士,别人会尊称他们“xx博士”,而在读博之前,从来没人称他们“xx硕士”,说明博士社会地位还是挺高的。

  • 1.中国每年只毕业8万多博士。硕士是80多万,大学生是800多万,相应的20多岁的人的总数每年大概是2000-2500万。就算加上海归博士,每年有个十几万,不能再多了。有人愿意读博士,但绝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读博士。

  • 2.读博确实比较艰苦,但是说有多么惨,本质上还是一种选择性偏差。大多数的导师都还是有良知的好人,至少是正常人,普通人,并不会把你往死里搞。少数不幸赶上扒皮导师的,确实特别惨,毕竟卖身给资本家还有钱拿。所以这种个例的惨就会被恐惧无限放大,给人感觉读博的所有人都特别惨。其实绝大多数人没有很惨。

1.中国每年只毕业8万多博士。硕士是80多万,大学生是800多万,相应的20多岁的人的总数每年大概是2000-2500万。就算加上海归博士,每年有个十几万,不能再多了。有人愿意读博士,但绝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读博士。

2.读博确实比较艰苦,但是说有多么惨,本质上还是一种选择性偏差。大多数的导师都还是有良知的好人,至少是正常人,普通人,并不会把你往死里搞。少数不幸赶上扒皮导师的,确实特别惨,毕竟卖身给资本家还有钱拿。所以这种个例的惨就会被恐惧无限放大,给人感觉读博的所有人都特别惨。其实绝大多数人没有很惨。

回答二

作者:白毛小狼狗

我只代表我个人。

1、跟其他工作比,读博虽然紧张,但时间上比较灵活。想把工作时间定在哪个时段随便。

2、很难找到一个能够让人不断遇到新挑战且不断进步的工作。感觉相比之下别的工作就很无聊……

3、在不缺钱的条件下,读博真的很有意思。感觉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像是玩乐高。以上的前提是,你不缺钱,且呆在一个好课题组。再补充一条:当你真的提出/解决了一个世界上暂时还没人发现/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爽的。就是地球上70亿人,在那一瞬间,这个事儿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回答三

作者:feby

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廉价的手段。读博之所以惨,是因为和硕士学位相比,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差距太大。

具体来说,硕士学位的含金量主要看学校,不太看个人,但是硕士学位哪怕再有含金量,它的上限还是不太够。而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主要看个人,学校已经不太重要了,如果科研牛逼,那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会非常高,参见前段时间进华为的几个高薪哥们。但是,绝大部分的博士毕业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准的,那这些博士的学位含金量甚至比硕士还低,这也就是大家卖惨的原因。总体来说,读博是一个上限很高,下限也不太低的选择,作为一个混口饭吃的技能选择毫无问题。

回答四

作者:Azul

有很多人之所以读博士(尤其是文科博士),是因为想在高校工作。

如果你想在高校工作,硕士和博士的待遇不仅不是差不多的问题,是天上地下的问题。

硕士基本上连高校门都进不了,就算进了,晋升基本没有空间,秒秒钟被博士鄙视下去。

回答五

作者:黄海广

我是36周岁才开始读博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害怕被时代抛弃。

读博那几年,辛苦,尤其是刚开始几乎是0基础,努力学习,那段时间每天7点到实验室,晚上差不多11点才离开,一直到博三才渐入佳境,博四顺利毕业。

对了,我有两个孩子,读博的时候全靠夫人照顾。期间她的辛苦,只能用“伟大”两个字来形容。

40周岁博士毕业,41岁去了专科学校,42岁到了本科学校,聘了副教授。

确实是读了博士,才发现更大的世界,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圈,收入也提高了很多。这些,在以前自己是想不到也看不到的。

我对大家读博士的建议是:有家里人支持,经济上不是太困难,那就去读博士吧。

通常情况下,努力在实验室科研的博士,大概率还是能在4年毕业的。我的圈子里,有博士学位的,不一定都过得很好,但没有过得差的。

4年,真的很快就过去了。

总之,有机会读博,还是要读的。

不要经常看那些关于博士的负面新闻,那是小概率事件,遇到靠谱的导师是大概率事件,作为普通人,应该做大概率的事情

也不要上知乎去问该不该读博士,因为大部分劝退的人,根本还没读过博士或者博士毕业过。

原文链接:http://matt.might.net/articles/ways-to-fail-a-phd/。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常春藤大学联盟如何摧毁美国 2024-11-23 [38]
谁看透了美国大选?企业家为何赢了知识分子 2024-11-16 [126]
美国教育中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比较洞察 2024-11-16 [124]
当代人最稀缺的三种能力 2024-11-16 [123]
是谁让命悬一线的Tiktok 出现一线生机?他又是怎样影响特朗普的? 2024-11-16 [101]
伊拉克历史见证:搞个人崇拜的政府终将走上覆灭之路,家毁人亡 2024-11-16 [112]
一个最清晰的“MAGA”对华政策阐述 2024-11-16 [108]
人民才是老板 2024-11-12 [259]
特朗普胜选后,女性发起美版“四不”运动... 2024-11-12 [265]
以史为鉴,透视中美知识产权之争的现在与未来 2024-11-06 [43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