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来源:mantoutalk | 2023/9/3 16:54:04 | 浏览:1410 | 评论:0

1966年2月18日

奥本海默逝世

1

当二战进入到1942年上半年的时候,美国政府终于下定了决心:

投入全部力量,全力研制一种闻所未闻的超级炸弹——原子弹。

这个起因如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1939年8月2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们给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希望总统下令全力研制核武器——德国人已经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开始了工作,如果这种超级炸弹掌握在泯灭人性的纳粹手里,那将是谁也不敢想象的一种结局。

尽管之前从没有人做过这项工作,但可以想象,那将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于是问题也就来了:谁来领导这个工程?

是带头写信的爱因斯坦吗?能力、资历和威望自然是够了,但因为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这位天才科学家是被最先排除的。(还是详见【延伸阅读】)

那么,是不是应该在当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美国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挑选一个呢?按情理,负责如此高端和机密的工程,“得过诺贝尔奖”应该是一个最低门槛。

但是,最终“曼哈顿工程”项目负责人名字被公布的时候,大家还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是一个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

2

如果把智商和学历作为一条门槛线的话,那么奥本海默无疑是够格的。

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出生在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纺织行业的企业家,母亲是画家。放到现在,奥本海默足以让周围人羡慕——他是个富二代,又是个超级天才。

看看奥本海默的成长经历吧:

在幼年时就受母亲影响涉猎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和语言等各个领域,11岁因为在矿物研究方面的成绩成为纽约矿物俱乐部年纪最小的会员,18岁从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美国很多政商和文化界名人都出自这个学校)后考入哈佛大学化学系。

在哈佛大学,别的同学一般只选四门课程,他选了七门,但还是抱怨“作业太少”。作为明证,他只花三年时间就以“优秀”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在他的毕业照片上有一句特别注明:“他只做了三年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奥本海默来到了欧洲,觉得自己当初的化学专业有些无聊,深深迷上了物理。

彼时的人类物理世界,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1924年,德布罗依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年,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波恩对波函数做出几率解释……

在一个崭新而宏大的物理世界面前,奥本海默立刻感到被深深吸引。

他先是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物理大神卢瑟福(被称为法拉第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但卢瑟福认为这名天才弟子更适合理论物理,于是奥本海默受玻恩(量子力学奠基人,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引荐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奥本海默遇到了当时全世界物理学界的顶尖天才们:玻尔、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这段学习生涯对奥本海默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让自己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

玻恩曾回忆奥本海默在他手下做研究生时,经常打断别人(包括老师在内)的演讲而走上黑板拿起粉笔开始写方程式:“这样会更好。”后来很多学生联合起来给玻恩写了一封抗议信,玻恩将这封信悄悄放在奥本海默很容易看见的地方,于是奥本海默后来参加讨论时就明显收敛了很多。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年轻时的奥本海默

1927年,奥本海默以在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博士学位,没多久后决定回到美国。当时美国诸多名校竞相向奥本海默发出任教邀请,但他最终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据说是因为那里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书籍收藏不错。

毫无疑问,从智商、学历和资历上,奥本海默是够格的。但是,参与“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们,哪个不是“天才+学霸”?从二楼向这些科学家丢块馅饼,很难不砸中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但是,奥本海默能够成为领导,恰恰也是因为这点。

3

最坚定推荐奥本海默的,是欧内斯特·劳伦斯。

欧内斯特·劳伦斯是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也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同时,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教授。

最初,负责“曼哈顿工程”的美国军方主持人格罗维斯准将(Leslie R. Groves)内定的工程主持人是劳伦斯,但劳伦斯和另一名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康普顿却坚持推荐以理论物理见长的奥本海默。

劳伦斯的推荐理由简单却又有说服力:

“曼哈顿工程”是一个要凝聚全世界最顶尖大脑的“超级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学家,就越是有些“恃才傲物”,必须要有一个既懂科学又懂管理的人才来把这批人管理起来,有效运转,最快达成目标。

谁最合适?奥本海默最合适。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是一个管理型人才,他演讲有说服力,待人有亲和力,与整个美国物理学界的顶尖科学家都关系良好,同时,他自己在业务能力上又不会被同行看低。

在淘汰了一批“忠诚度可疑”(比如移民到美国)的顶尖科学家之后,格洛维斯准将和军方人员再三审核了奥本海默的家庭成分和忠诚度(出生在美国成了当时奥本海默的加分项),在要求劳伦斯写下了保证书后,终于任命奥本海默为整个“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家和总实验室主任。

奥本海默没有辱没这个使命。

作为耗资25亿美元、最多时参与人数超过50万的“曼哈顿工程”总指挥,奥本海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管理才能。

在他的游说和鼓动下,玻尔、费米、查德威克、弗利施等当时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加入了工程,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他们全身心投入,高速运转。

奥本海默把原本分散在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各地从事原子弹相关工作的实验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亲自选定新墨西哥洲洛斯阿拉莫斯沙漠作为总实验室,统一领导工作。

在那个人迹罕至的荒凉沙漠,一度聚集了超过6000名全世界顶尖的科研工作者。奥本海默从科学实验到医疗卫生到地区交通甚至到科学家孩子上学的问题都管了起来。他自己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早上七点由他吹响第一声起床哨,敦促大家开始一天的工作。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当时知道整个“曼哈顿工程”来龙去脉的人只有不超过12人。这是当时美国田纳西地区一个“曼哈顿工程”的厂区正在兴建,但没人知道自己在造原子弹

当时知道整个“曼哈顿工程”来龙去脉的人只有不超过12人。这是当时美国田纳西地区一个“曼哈顿工程”的厂区正在兴建,但没人知道自己在造原子弹

奥本海默的付出得到了美国军方和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同,连一向挑剔、与奥本海默有不和的核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后来他发明了氢弹,被称为“氢弹之父”)在参与“曼哈顿工程”后也感慨:“我不知道奥本海默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但是没有他的话,这项工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

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30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成功爆炸成功。

在爆炸的一瞬间,现场受邀观看的1000多名观众欢呼雀跃,而作为总设计师奥本海默,望着那片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却从心底里感到了恐惧。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经常读的印度梵文诗《摩诃婆罗多经》中的《福者之歌》选段(奥本海默会包括梵文在内的八种语言)

“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

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镜头记录下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

镜头记录下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

4

事实上,奥本海默在原子弹研发进入尾声时,信念就已经产生了动摇。

在那段时间,从欧洲传来了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的的消息。而在美军的太平洋战场,日军也已经节节败退,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这让那些日以继夜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失去最大的动力——早日研制出原子弹,是为了不让纳粹德国抢先的,如今,这个威胁已经消除了。

在盟军已经完全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科学家们陷入了良心的自责:这种超级杀人武器的问世,还有必要吗?

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天真的建议:能不能只选择一块无人区,做一个示威性轰炸?

这个建议很快被美国政府否决了——”曼哈顿工程“历时三年,耗费数十亿美元,如果不用于实战不产生结果,怎么向国会交代?怎么向纳税人交代?怎么向那些反对人士交代?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被投下一颗原子弹,十多万人在白光一闪间灰飞烟灭。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广岛原子弹爆炸

广岛原子弹爆炸

当年10月,奥本海默辞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主任职务,重新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此时的他早已声名鹊起,受到了全世界瞩目。两年后,奥本海默当选为美国最权威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所长,并出任美国政府能源决策机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下属的“一般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是当时一个科学家在美国得到的可以想象的最高政治地位,奥本海默用他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开创了科学家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先河。

只是,以研发核武器登上这个台阶的奥本海默,却开始转向说服美国政府停止和限制核武器研究。因为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认为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并没有增加全人类的福祉,而是给整个文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杜鲁门传》中专门记录了这样一个情节:

奥本海默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他激动地说了一句话:

“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而杜鲁门的回答比奥本海默还要激动:

“沾满鲜血的是我!你手上的血还没有我一半多呢!这件事你就留给我来操心吧!”

在奥本海默离开后,杜鲁门对身边的人表示今后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

而奥本海默依旧没有认识到美国政府对发展核武器的决心。1946年7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爆第四颗原子弹,奥本海默拒绝出席参观,事先还写信给杜鲁门请求放弃这次爆炸试验。

杜鲁门对奥本海默再一次做出评价:“爱哭的科学家”。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杜鲁门宣誓就任总统后第12天,在白宫办公室听取了格罗维斯将军关于“曼哈顿工程”的汇报,第一次知道美国居然在搞这样大的一个神秘工程。他当时听完报告的第一反应是“瘫坐在了椅子上”。

杜鲁门宣誓就任总统后第12天,在白宫办公室听取了格罗维斯将军关于“曼哈顿工程”的汇报,第一次知道美国居然在搞这样大的一个神秘工程。他当时听完报告的第一反应是“瘫坐在了椅子上”。

而作为阻止核武器发展的另一个举措,奥本海默明确拒绝了当时找他寻求支持的科学家爱德华·泰勒,表示自己“不会出力,也不愿出力”——泰勒当时希望能得到奥本海默的支持,继续研究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

然而,奥本海默作为一名科学家,确实没有明确意识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已经风云图突变:

二战结束,一道“铁幕”在昔日的盟友苏联和欧美之间缓缓落下。1949年8月29日,苏联宣布成功试爆本国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人苦心建立起来的“核垄断”在短短四年之间就被打破;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战争”,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就在中国建立起了不可撼动的优势;在朝鲜战场,武器和后勤明显落后的中国志愿军居然把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死死钉在了“三八线”……

现在美国人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在核武器上建立起对共产主义世界的优势,怎么会听奥本海默的劝阻?

1952年11月1日,代号为“迈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岛被引爆,产生的爆炸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500倍。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场面

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场面

领导“氢弹”计划的,正是当初被奥本海默拒绝,但之后获得美国政府支持的爱德华·泰勒。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奥本海默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下。

5

1952年,二战盟军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

如果说是因为罗斯福启用的奥本海默,继任者杜鲁门还多少有些忌惮和敬畏的话,那么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对一直和美国政策唱反调的奥本海默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更糟糕的是,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恰恰是极端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由他名字命名的“麦卡锡主义”是指1950年至1954年间美国掀起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不过,美国的一些右翼团体对麦卡锡的评语是:“了不起的勇敢的灵魂,伟大的爱国者”。

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由他名字命名的“麦卡锡主义”是指1950年至1954年间美国掀起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不过,美国的一些右翼团体对麦卡锡的评语是:“了不起的勇敢的灵魂,伟大的爱国者”。

和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一样,即便功成名就如奥本海默,在这场被一些人称为“美国文革”的运动中也没能幸免。

1953年12月初,奥本海默去英国做一场科普讲座。在此期间,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终于让总统艾森豪威尔相信:奥本海默是一个危险的共产主义分子,并且很可能是苏联在美国核领域方面的“代理人”。

为此,当奥本海默在12月21日回到国内时被告知:要么主动辞去他在美国政府的行政职务,要么就要出席一场指控他的听证会。

奥本海默尽管知道自己在主持研究原子弹期间就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和监听,但依旧还是受到了极大震撼。他毫不犹豫地拒绝辞职,决定出席听证会。

12月23日,针对奥本海默长达4周的听证会拉开帷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奥本海默事件”。

在听证会上,联邦调查局给奥本海默罗列了24条罪状,但主要归纳起来是两点:

第一,奥本海默年轻时与大量左翼组织接触并保持往来(奥本海默年轻时确实非常同情并支持共产主义,曾动用父亲的30万美元遗产中的一部分资助当时志愿去西班牙保卫共和国的“国际纵队”),并且他的学生中有大量左翼分子甚至共产主义者,妻子哈里森是左翼分子,弟弟弗兰克·奥本海默加入过美国共产党(奥本海默的这位弟弟同样是一位天才核物理学家,但后因为“麦卡锡法案”被剥夺教职,只能去做牧民放牛)。

第二,奥本海默一直对美国研制氢弹进行“重重阻挠”以及抱“消极态度”,这是明显在为苏联讲话,是对祖国美国的不忠诚。

为此,当初在奥本海默那里碰壁的爱德华·泰勒还出庭作证,言语含糊却又指向明确地表示“美国的这项事业(指原子弹事业)如果不放在奥本海默手里,会更安全。”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爱德华·泰勒。他在奥本海默听证会上的表现激怒了整个美国科学界,虽然他时”氢弹之父”但在美国科学界几乎被完全孤立。在公共场合,很多科学家都拒绝和泰勒握手。

爱德华·泰勒。他在奥本海默听证会上的表现激怒了整个美国科学界,虽然他时”氢弹之父”但在美国科学界几乎被完全孤立。在公共场合,很多科学家都拒绝和泰勒握手。

整个美国科学界也因此震动。

除了泰勒之外,绝大多数在听证会上出席作证的科学家都表示因一个人的”核政策“与政府不符就要受审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当初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158名科学家联名反对对奥本海默的审讯;爱因斯坦甚至不止一次在《纽约时报》等报刊上抗议““美国政府迫害原子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

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

奥本海默本人在听证会上否认了一切指控,但似乎政府并没有意图要听取他的辩解,以及公众的呼声。

最终,听证会的审判委员会出台了判决结果:

“没有发现奥本海默对国家有过不忠诚的行为”。

但是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下了这个定义之后,美国政府还是决定剥夺奥本海默的一切安全特许和权限,全面禁止他与一切原子能项目产生接触。

这对奥本海默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因为他一直希望今后能用他的政治身份,促成原子能在国际范围内的和平利用。

在奥本海默即将迎来自己的50岁生日之际,他的人生从巅峰跌落到了低谷。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奥本海默迅速衰老。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1954年,奥本海默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1954年,奥本海默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6

奥本海默最终用了九年时间等来了自己的“平反”。

1960年,约翰·肯尼迪当选为总统。在那时,“麦卡锡主义”带来的疯狂浪潮已经褪去,肯尼迪在当选之后不久就向自己身边的幕僚透露,想给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批当初受到迫害的人以补偿(其中也包括卓别林)

肯尼迪为奥本海默选择的方式是颁予他1963年度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项——费米奖,并颁发5万美元的奖金(相当于当时美国国务卿的年薪)

但是,就在颁奖前的10天,肯尼迪遇刺身亡。

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成为了1963年12月23日颁奖典礼上的嘉宾。在授奖仪式上,59岁的奥本海默走向主席台时不小心绊了一下,约翰逊总统忙伸手扶他。但奥本海默推开了约翰逊的手,说:

“总统先生,当一个人行将衰老时,你去扶他是没有用处的,只有那些年轻人才需要你去扶持。”

在奥本海默的答谢词中,他说道:

“我想,今天的仪式是需要您的胆量和宽容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光明前景的预兆。”

说这话的时候,奥本海默已经知道,政府虽然用这种方式给他恢复了名誉,但依旧禁止他接触一切关于原子能的机密。

奥本海默在1966年终于退休,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患上了喉癌。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逝世,终年63岁。

按照他的遗嘱,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撒到了维尔京群岛。

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

其实,奥本海默自己也有“出卖”过别人的历史。

在获准主持“曼哈顿工程”之前,奥本海默接受了美国军方严格的调查和盘问,迫于种种压力,他在盘问中交代了他的一个同情苏联的好友——加州大学拉丁语系的教授恰瓦列埃(H·Chevalier),这导致恰瓦列埃后来受到当局审查,被剥夺教职。

后来,奥本海默自己也感到了深深的自责,称自己当初做出的证词是“完全荒谬”的(奥本海默的作证后来在他的听证会上被联邦调查局公布,之前没人知道。这也成了奥本海默一生当中无法抹去的污点。

说这个插曲并不仅仅是想证明“人无完人”,更是想说明,再天才再孤傲的科学家一旦遭遇政治,往往都会有深深的无力感。

奥本海默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对哲学和历史领域的涉猎广泛更是使他成为了一个超出民族主义、关注全人类共同命运的科学家。但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方面,他需要依借政治的力量来完成超出一个或几个科学家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曼哈顿工程”),也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来实现他的人生理想(推广原子能在国际范围的和平利用)

但另一方面,他和很多科学家那些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道理,在政治人士眼里看起来却是近乎天真和幼稚的。更糟糕的是,他们这些人所谓的“抗争”,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简直不堪一击。而且,他们有时候对自己身陷多方政治力量的角力也一无所知——奥本海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当时美国陆军和空军较量的牺牲品。

值得一提的是,奥本海默一生获得过三次诺贝尔奖提名,但一次都没有获奖(他当时最有可能获诺奖的是关于“引力坍缩”的研究,但他没有持续研究下去)。事实上,他在牵涉到政治之后,就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论文面世了。

当然,这绝非说奥本海默后来都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奥本海默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上对科学研究和发展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他本人其实也超越了一个作为埋首实验室和课堂的学者,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只是,奥本海默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如今回过头看,其实换谁都无法从类似的政治风暴中幸免。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当初举荐他的劳伦斯曾劝奥本海默去欧洲暂时居住躲避一下风暴,但奥本海默拒绝了,理由是:“我不去,因为我TMD的就是爱这个国家!”

就像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的那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科学和政治一直都是很难完全割裂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科学和政治需要的不是一种对抗乃至两败俱伤的状态,而是一种博弈,一种双方求得各自最大利益的博弈。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这一点上,奥本海默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其实,奥本海默自己也有“出卖”过别人的历史。

在获准主持“曼哈顿工程”之前,奥本海默接受了美国军方严格的调查和盘问,迫于种种压力,他在盘问中交代了他的一个同情苏联的好友——加州大学拉丁语系的教授恰瓦列埃(H·Chevalier),这导致恰瓦列埃后来受到当局审查,被剥夺教职。

后来,奥本海默自己也感到了深深的自责,称自己当初做出的证词是“完全荒谬”的(奥本海默的作证后来在他的听证会上被联邦调查局公布,之前没人知道。这也成了奥本海默一生当中无法抹去的污点。

说这个插曲并不仅仅是想证明“人无完人”,更是想说明,再天才再孤傲的科学家一旦遭遇政治,往往都会有深深的无力感。

奥本海默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对哲学和历史领域的涉猎广泛更是使他成为了一个超出民族主义、关注全人类共同命运的科学家。但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方面,他需要依借政治的力量来完成超出一个或几个科学家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曼哈顿工程”),也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来实现他的人生理想(推广原子能在国际范围的和平利用)

但另一方面,他和很多科学家那些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道理,在政治人士眼里看起来却是近乎天真和幼稚的。更糟糕的是,他们这些人所谓的“抗争”,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简直不堪一击。而且,他们有时候对自己身陷多方政治力量的角力也一无所知——奥本海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当时美国陆军和空军较量的牺牲品。

值得一提的是,奥本海默一生获得过三次诺贝尔奖提名,但一次都没有获奖(他当时最有可能获诺奖的是关于“引力坍缩”的研究,但他没有持续研究下去)。事实上,他在牵涉到政治之后,就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论文面世了。

当然,这绝非说奥本海默后来都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奥本海默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上对科学研究和发展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他本人其实也超越了一个作为埋首实验室和课堂的学者,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只是,奥本海默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如今回过头看,其实换谁都无法从类似的政治风暴中幸免。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当初举荐他的劳伦斯曾劝奥本海默去欧洲暂时居住躲避一下风暴,但奥本海默拒绝了,理由是:“我不去,因为我TMD的就是爱这个国家!”

就像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的那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科学和政治一直都是很难完全割裂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科学和政治需要的不是一种对抗乃至两败俱伤的状态,而是一种博弈,一种双方求得各自最大利益的博弈。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这一点上,奥本海默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常春藤大学联盟如何摧毁美国 2024-11-23 [36]
谁看透了美国大选?企业家为何赢了知识分子 2024-11-16 [123]
美国教育中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比较洞察 2024-11-16 [121]
当代人最稀缺的三种能力 2024-11-16 [120]
是谁让命悬一线的Tiktok 出现一线生机?他又是怎样影响特朗普的? 2024-11-16 [100]
伊拉克历史见证:搞个人崇拜的政府终将走上覆灭之路,家毁人亡 2024-11-16 [111]
一个最清晰的“MAGA”对华政策阐述 2024-11-16 [107]
人民才是老板 2024-11-12 [256]
特朗普胜选后,女性发起美版“四不”运动... 2024-11-12 [261]
以史为鉴,透视中美知识产权之争的现在与未来 2024-11-06 [43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