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大清朝总共有2748名官员,其中只有8名死了之后,谥号被称为“文正”(包括曾国藩)。
文正,意思是既有才华,为人很正直,工作能力很强。文官死了之后,能得到文正的谥号,那属于祖坟炸裂才有的福分。
有一个巧官叫曹振镛。他横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朝为官53年。
嘉庆中叶时期,他已经当上了首辅大学士,说白了,就是文官第一人。
嘉庆年间,嘉庆外出巡游,曹振镛留守,替嘉庆当了3个月的皇上。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曹振镛活到了80岁,位极人臣,从来没有倒过,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
曹振镛为官53年,当了两朝的宰相,这么大的官,这么大的能力,你看看《清史》上写的曹振镛,就700多字。
这700多字,还不如一个普通村民死后的悼文。
为官53年,他几乎什么正经事都没干。
但皇上还这么信任他,你说他高明不高明?太高明了!
揣摩圣意
道光皇帝厉行节约。
这时候,曹振镛揣摩明白了,道光的节省,不管是不是在刀刃上,他得看到你是真节省,他要立榜样。
曹振镛把自己裤子上弄一块大布丁,让道光看见了。
道光就乐了,曹大人,你这当朝宰相这么穷吗?怎么还穿打补丁的裤子?
曹振镛一本正经回,我做一条新裤子倒是容易,也不是因为穷,可能省一点是一点,我要是能省一点俸禄,给朝廷户部和工部节省点开支,我也算尽到了首辅的责任了。
道光一听,立马夸奖,难得当朝一品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下面人都像你一样能为朕分忧,为国家分忧,我大清何至于此啊!
从此,旧衣服打补丁成了一种新时尚,直接造成旧衣服比新衣服卖得贵,而且越旧,卖得越贵。许多官员,买不起旧衣服,就把新衣服撕个口子缝一块布丁。
道光喜欢搞形式主义,就怕官员不敬业,你给我往死里加班,累死才好呢,他才不管你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控制得住。
所以,曹振镛对付劲敌阮元,就说他工作有能力,还出了三本诗集。
这相当于借机会,挖坑,让道光把阮元埋了。
后来果然,没多久,道光就把阮元边缘化了
曹振庸,太狠了!他把握圣意已经炉火纯青,以至于道光离不开他。
像曹振庸这样的大官,你说他是贪官,他也不怎么贪,你说他是清官,他啥好处都捞了,你说他是庸官,一天比谁都忙,你说他是能臣,他又没干什么正经事……就这样干了53年的大官,屹立不倒,高不高?厉害不厉害?这就叫巧官。
放到现在来说,我们也见过,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三忠于、四无限,一个劲地喊口号;领导想干的事,不管对错,顺着我这儿,政策就往下走,我挖沟你就淌水;得罪人的事,我不干……
这就是当下的——巧官。那,为什么巧官的危害,远大于贪官呢?
曹振庸为官53年,这么成功,什么有害的事都摊不到他身上,而且皇上还对他这么信任,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
满朝文武全看着曹振庸,他这么干,皇上喜欢,那我们也这么干!以至于,这些官员都不干正事了。
满朝文武都向曹振庸“学习”,这就造成道光年间到咸丰年间,官场几乎无人可用,好不容易出了几个像林则徐这样的能臣,后来还被曹振庸的学生——穆彰阿给陷害了。
直到晚清,到了大厦将倾,出现了3000年未有之变局,才冒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么一拨人。
也就是说,曹振庸的这种影响力,一直从嘉庆、道光延续到了咸丰、同治,整个大清的官场上,一股腐败之气,朝纲废弛,民不聊生,没人管正事,没人干正事。
可见,巧官的危害多大。
那么,根子在哪?在皇帝。不要以为道光皇帝励精图治,想这么干,要那么干,挺好。
关键是,皇上是一言堂,他说了算,没有其他任何标准,皇上金口玉言,属于独裁高压的一种统治,下面的官员为了应付,明哲保身,就自然衍生出了——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