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正国级官员司马光带领的官方团队所编写的史书,时间起于春秋战国、终于宋朝建立前,记录了1362年真实历史事件,历时19年完成。记录历史上各个朝代、各个风云人物真实的进退起伏、得失,来供统治者鉴别,时间足够长、真实案例样本足够多,普通人可从中洞察战略、管理、人性。
商鞅变法,先后历经两次变革,持续18年,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也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变法的几个关键点:
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垦荒,废除贵族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等;
在军事上: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对应有二十等爵,贵族没立功,跟庶民一样;
在政治上:推行郡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消除贵族。
在司法上:实行什伍编制、连坐处罚。
变法改革力度大、执行力度狠,短期效果显著。但因轻视教化,简单粗暴,轻罪重罚,怨声一片。
壹
业绩至上
为了冲业绩,力要往一处使,发挥团队作用。
推出什伍连坐: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
即把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要相互监督,若有人犯罪要主动举报,举报跟杀敌一样有功,否则整个小组连坐受罚。
这意味着,每个人成为了集体的一部分,时刻被其他组员监督,个体被弱化,个体独立、自由精神被扼杀,成为“顺民”。
培育“顺民”还体现在言论方面。
新政实行十年后,成效很明显,几乎没有偷盗、私斗,大部分心思用于对外作战立功。
于是,那些当初说新法不好的人,看到这种明显改善,又改口说新法好。
然而卫鞅说:“这都是一些扰乱变法的刁民,变法好不好,还轮不到他们来评价,统统给我赶到边疆去,去修长城、守边疆。”
从此以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变法的是非,把心思全都用在开荒、耕田、打仗立功上。
法规对百姓也有利好的一面:普通民众也可通过立功封爵改变身份地位,打破阶级晋升限制,除了名声权力驱动,还有田地、房子等物质利益驱动。
于是,秦兵在战场上,敌人的首级就是换取爵位、田地、房子的筹码,个个凶狠暴虐、如狼似虎,“虎狼之秦”因此而来。
原文参考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贰
轻罪重罚
得势不饶人
为了短期效果显著,法律制定很苛刻,轻罪重罚、连坐处罚。
新法实行不久,太子也触犯了法律,但太子是储君不能刑罚,商鞅依据连坐,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鼻子割掉,在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商鞅当丞相的十年,用刑残酷,下手狠,经常在渭水河边处置囚犯,杀人太多,渭水河都被染红了,怨声很重。
得势时有多狠,失势时就有多惨。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的后台倒了,太子秦惠文王继位。
太子和太子的老师,都惦记着被割鼻子、被刺字的刑罚羞辱,太子一继位,公子虔便给商鞅冠以谋反罪名,派人去抓捕。
商鞅想逃回魏国,结果魏国不收留他,想去其他国家也须经过魏国,去不了,只能又回到秦国。(商鞅夺取河西之地时,欺诈原同事公子卯,还跟魏国军队干了仗,结下了仇。)
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带领自己的队伍攻打郑国,希望能打出一片新天地。
然而,商鞅是战略高手,但不是业务能手,自己屯的那点兵根本不够看,秦国虎狼之师一到,三两下就被干掉了,商鞅被五马分尸示众,全家上下老小全部被杀。
原文参考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实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叁
恃德者昌
恃力者亡
商鞅的结局,一个叫赵良的人预判到了,并规劝商鞅,他这么说:
商君您有目前成就,是因当时结交了权贵宠臣景监引荐给秦孝公,但您掌权后,推出严苛刑法凌辱贵族、残害百姓。公子虔被你割了鼻子已经八年没出门,你还杀祝欢、还在公孙贾脸上刺字羞辱。
《诗经》说:得人心的人会兴旺,失去人心的人会崩塌、灭亡。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失去人心。
你看你现在就连出个门,还带着车辆甲士,车上有多个武士保护,车两旁还有持长戟的武士同行,这种保护缺一样都不敢出去,你这是得罪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想杀你。
《尚书》说:恃德者昌,依靠仁德的人走向昌盛;恃力者亡,依靠暴力的人走向灭亡。你现在所做的那些事,大都缺乏仁德。
您现在的处境很危险,好比早晨的露水,存在时间不多了。但您目前还贪恋封地、迷恋权力,还在积累百姓的怨恨,一旦秦孝公不在位,秦国那帮权贵收拾你的手段可多了。
当时大权在握、威风凛凛的商鞅,听不进这样的忠言。
然而,这次规劝五个月后,商鞅便大难临头。
原文参考
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人,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乐而黥公孙贾。
《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协者骖乘,持矛而操闒(xì,长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起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最后,总结与反思
商鞅,也是“才大于德”的最终宿命。
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才能过于出众,智商碾压众人,看身边人都是傻X,时间久了大都傲慢自负,容易缺“德”,“才”大于“德”,都没好结局,自己被车裂,还连累全家被灭。
有人说,改革难免得罪人,顾不了那么多人情世故,不然改革推行不下去、难有成效。
那么,至少要认清一点,改革既然是得罪人的活,那就想好退路,后台倒台后赶快走人,不要迷恋功劳与权力。
如今企业斗争中虽不至于要小命,但给你弄个牢狱之灾还挺常见。
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度还是要把握,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人留一线。
有些政策、措施,高举高打、简单粗暴,短期内或许见效快,但“来得快、去得快”这一规律,从没变过。
恃力者亡,靠强权、暴力推行,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均无法长久。暴政的秦国,即使统一了六国,一样快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