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2023/12/11 18:54:16 | 浏览:1772 | 评论:0

一群未婚未育的女性

  拼单买房、抱团养老,

  已经成为最时兴的生活方式。

  1997年出生的艺术家浦潇月发现,

  早在100年前,

  广东地区的自梳女(终身不婚的女性,又称姑婆)

  为了互相照顾和养老送终,

  就会集资购买房屋,共同生活。

  这种机制如今鲜有人知,

  她们所住的“姑婆屋”也几乎消亡。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潇月和团队在田野调研

  从2021年开始,

  她走访了近30位自梳女及其亲友,

  寻找广东地区遗失的姑婆屋建筑。

  还原出了这一群不婚主义者

  和她们充满智慧的女性共居实践。

  以下是她的讲述。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艺术家浦潇月

  2021年,我开始做自梳女和姑婆屋这个项目。自梳女,广义上指封建时期不婚的女子,年纪大了就被称为“姑婆”。姑婆群居的地方叫“姑婆屋”,一般是几个姑婆,一人出一点钱,租赁或者自建的建筑。

  两年间,我们找到了将近30位自梳女,以及她们的家人,曾经的邻居。去年一年我们在广东各个村落中行走,寻找遗失的姑婆屋。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潇月手绘的部分姑婆屋建筑图

  文本里几乎找不到姑婆屋具体的资料,地图上也没有,很多现代的工具都是瘫痪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姑婆屋的研究是缺失的。我们就只能用非常蠢、笨拙的方式,去到处走,到处问,一条街挨家挨户问。

  后来我们发现,村里头信息最全、最八卦的地方是小卖部,阿婆们最喜欢在这儿讲别人家的事情。摸到了这样的规律以后,我们一进村就去找那里的小卖部,就好像情报局一样。

  目前为止,一共在广东地区找到了10多座姑婆屋,探索了其中相对保留更为原始的7座,甚至包括文本上一点记录都没有的姑婆屋。

  通过大量的访谈,我们拼凑出了自梳女在姑婆屋里的生活细节。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肇庆永远堂的外观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肇庆观音堂航拍

  姑婆屋都特别大,基本上都有300~500平米,一般分为两层。

  民国初期自梳女尤其多,天南地北的自梳姐妹都可能来到这里,大家都住在一个屋子里,床挨着床。

  有的姐妹会来到姑婆屋,说我想自梳,老一代的姑婆就帮这些姐妹自梳,下一代就会照顾她们。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肇庆永远堂的卧室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姑婆屋里的窗户和姑婆的拖鞋

  到了后期,人慢慢少了,姑婆就可以一人一间屋。我们能看到有些老建筑里有后建的隔板,把一个屋子隔成三个,或者是拉一个屏风。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厨房和灶台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遗留下来的餐碗和旧物

  厨房也是一个特别有特点的空间。我去过的一个厨房,大概有20米的纵深,两边全都是灶台,得有三四十个,可想而知以前在这住了多少人,每个人都在为这种集体生活在劳作。

  虽然是集体生活,但每一位自梳女也是很强的个体性的。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钱自己赚,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买自己的,比如说梳头的茶籽油,就是你一瓶我一瓶。

  和封建时期的结婚女性相比,她们多了很多的个人空间。

  田调中,我们还从姑婆屋的邻居那里听了许多故事。比如说有一位姑婆喜欢抽烟,抽到了104岁才过世。还有坏毛病,乱扔烟头,有一次还把自己蚊帐给点着了。有的姑婆就不爱烟,很坚决,不要和她一起住。

  我们也很想让大家知道,自梳女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个性也很鲜明,不是说都是自梳女,就同质化一样了。

  姑婆屋保存条件不算好,很多面临着自然倒塌或人工拆迁。有的成了流浪汉的卧室,到处都是垃圾。我们扫描了姑婆屋里的角角落落,通过3D建模还原了它们原本的样貌。

  另外我们还在制作一款游戏,让观众可以沉浸式参观姑婆屋,参与到自梳女文化的叙事中。团队也是希望在姑婆屋完全消失之前,将它们保留在赛博空间中,让更多人看到。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肇庆观音堂里供奉的观音

  除了为自梳女提供生活起居的空间,姑婆屋还寄托了她们的精神和信仰。

  姑婆屋有一个买位机制,比如我是自梳女,在我30、40岁的时候,有了一点积蓄,就可以出一点钱,提前为自己在姑婆屋买个位,但真正住进去可能是60岁,年纪大了以后和别人互相关照。

  感觉还挺先进的是不是?像现在的这种养老院的感觉。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姑婆屋里挂着的旧照

  买位的金额众说不一,有的地方价格是蛮高的,也有的不定数,想出多少都行,赊一个戒指、一对耳环,就当买了个位置。

  每一个姑婆屋里头还会有一个册子,里头记载了所有在这里买过位的姑婆的名字、金额和时间,叫做芳名簿。佛山有一个叫益善堂,买位的有300多位的自梳女,最后住进来的累计也就100多位。

  这个“位”,既是住进来之后你的床位,也是死了之后你的长生位。

  死亡在广东是一件大事。传统的祠堂、族谱,都是男性的系统。女子只有等嫁出去之后,作为丈夫的附着品一样供在夫家。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团队在姑婆屋里找到的长生位

  但自梳女没有结婚,也不被允许供在母家。她们解决的方式就是在姑婆屋里面,群体内部创造了一个具有祠堂、族谱功能的系统。

  一般每一座传统姑婆屋里最大的房间就是佛堂。自梳女很多是信佛的,她们在这里集体烧香、拜神,也是她们社交的主要场所。

  佛堂最中心的地方供着观音像,不像别的地方供男性的神像,她们供观音,或者龙母,都是汉族里头女性形象的神像。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姑婆神位与遗像

  其次是祖堂,专门用来供自梳女的长生位。长生位跟现代墓碑很像,只有手掌这么大的一个木牌,上面刻着逝者的名字,供在桌子上,旁边摆着自梳女的遗像。

  到了近代,很多姑婆屋将灵位改成了用一张纸,把所有姐妹的名字写在上面,拿一个相框给裱起来。在世时贴着一张红纸,死后之后将红纸撕下。

  我看到的最多的是一张纸上,写了90多个名字,很娟秀的毛笔小字,几个字,想一下,就是一个人的一辈子。

  在姑婆屋里面,一位自梳女去世了,其他自梳女就会帮她操办后事,下葬,供奉她,挂上遗像。但是每一个姑婆屋,都有最后一个在这里过世的人。

  我们也听到了几段挺悲凉的故事。

  佛山西樵有一个叫龙华洞的姑婆屋,我们去了很多次之后,终于找到了住在里头的最后一位自梳女的侄子。他现在快70岁了,开了一家肠粉店。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左:龙华洞的最后一位自梳女(由学者徐靖捷供图)

  右:龙华洞现址,已经被拆除

  这位自梳女大概是10年前就去世了。她跟她的侄子关系还蛮好的,会去他的店里吃肠粉,大伯会定期给她送菜。

  有一次他去送菜,就看见屋子里灯是亮着的,敲门没有人应,最后找人把门给撞开了,就看见在龙华洞姑婆屋的正厅里头,他姑姑就坐在那儿,已经走了很多天了,手里头还在折祭神的纸元宝。

  那个时候这个姑婆屋只剩她一个人,没有自梳女再来这里买位了,也没有年轻的自梳女来照顾她了。她耳朵又背,有人进进出出偷佛像偷香炉,什么都偷没了。

  她其实是有别的地方去的,但她不愿意离开那里,一个人守候在她们最后的地方,曾经很多姐妹走的这个地方,直到她自己死。我想,是因为她有精神和情感信仰,也在那里有身份认同。

  很多自梳女虽然不婚,其实无法完全摆脱父权体系的内化和影响,包括当代许多女性也是,因为它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但是自梳女带有很强的集体性,这种内心的矛盾,也被彼此抱团的机制稍微消解了一些。在姑婆屋里面,她们其实是自在的,她不需要跟别人再解释,我为什么自梳,也不需要因此去防备谁,去取悦谁。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1984年纪录片《自梳女》中演示的自梳仪式

  自梳女选择自梳的原因有很多,包含着种种妥协。她们大多数并不是有意识地反抗这个制度,而是拒绝在那个时代下,被家暴、听人使唤、被像奴隶一样对待的婚后生活。

  自梳女跟现在的不婚主义,不完全一样,也不是后人期待的那种纯粹的“独立女性”。

  但我想说,这种看似被动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里头同样体现了这些女性的智慧、力量和创造性,也体现了她们与外界的关系。

  严格来说,想要成为自梳女,必须通过一个自梳仪式。这个仪式跟当地的婚俗是相互对应的。

  最具标志性的就是梳头。在婚姻仪式里头,女性嫁人,从少女变成妻子的时候,要把长辫盘成一个发髻。这个过程有一个传统歌谣:“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对应到自梳仪式,自梳女们借题发挥,把歌谣改成是,“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坚心,六梳金兰姐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灾无难”,强调的是个人福寿和女性之间的感情。形式是一样的,核心已经变了。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左:传统广东族谱,有严格的阶级性

  右:姑婆的长生位,没有等级差异

  姑婆屋里头是没有所谓的“阶级”的,不像传统祠堂里那样,按祖辈排,最早的供在上面,供在中间。自梳女们不是,灵位供奉的纸上往往中间一行字:“众先姑婆位”,然后周围整齐一排排写着自梳女们的名字。大家的名没有先后,都是一样的。

  再比如,姑婆屋里的祖堂对应祠堂,芳名簿对应族谱,都是挪用了原本父权制度里的一套体系,注入了自梳女们的重新解读,应用成属于女性的一个版本。在这个过程里面,她们为自己创造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自梳女也不是大家想的隐居,与世隔绝,然后厌男,她们是很入世的。大多数还非常活跃地跟社会发生关系,比如说去纺织厂工作,去种地,去打工,去集市上摆个摊卖菜。

  她们和原生家庭也保持联络,很多自梳女会帮家里的亲戚带小孩,对这些小孩都很疼爱,小孩长大了也很感激这些姑婆,给她们生活费,或者把她们接到养老院。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永远堂建筑图

  肇庆有一个姑婆屋叫永远堂,保存得非常完整,也是我们重点扫描的建筑。

  在永远堂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小房间,是后来扩建的,很新,都是水泥砌的。在这里居住的最后一位自梳女叫梁月明。

  据资料说,她是一岁的时候被收养的,16岁成为了自梳女,后来又收养了一个养女。这个养女成人后结了婚,夫妇俩就搬回到了永远堂去照顾她的养母。姑婆以外的人住到姑婆屋里,这是非常少见的,也体现了一种个体的独特和生动的人际关系。

  永远堂我们去了四五次,发现佛堂里的香,摆的位置每一次都多少有些不一样,香灰也有人清理,感觉仿佛还有人打理,可惜我们没有遇到过。

  后来我们在看扫描的图片时,发现佛堂里有一个神台,盖了一张桌布,桌布上面绣了字,是叫一个姓林的姑娘供的。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永远堂旧照

  我们再从各种报道资料里一点一点挖,这个姓林的姑娘,她的亲生母亲就是梁月明的养女。我们猜想,或许是她时不时还会来这儿,打理这些姑婆的遗像,给她们上一柱香。

  从这个三代人的资料里,我看到了一个非常鲜活的自梳女,自己没有生育,但是收养了女儿,而且鼓励她的女儿结婚,又有了孩子。她还是保留了这样一种家庭关系,虽然没有直接血缘纽带,却依旧是情感上紧密相连的。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三姑婆的家里还挂着自梳女养母的画像

  我们还采访过另一位自梳女的养女,这个养女现在已经95岁了,身体很好,我们和她的家人都唤她为三姑婆。我们去看望她时,正好是中秋节,我就问她,大家都去外面上香,你怎么不出去呀?

  她说她很久不出去上香了,她的养母临终说过,说孩子只要在门口插一炷香,她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所以三姑婆一直记到现在,在门口点香。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浦潇月主要访谈的姑婆:阿转姑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有一位姑婆和我关系格外好。她叫阿转,也有86岁了,现在我们还经常会视频聊天。她上次问我有没有男朋友,还催婚,强调这样老了会有人照顾我。

  我们如今看到的很多自己住的姑婆,亲戚走动其实蛮频繁的,但是她们内心里难免觉得孤单,也流露出对死亡和身后事的担忧。

  在当下这个社会,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不只是姑婆们有,结了婚的也有,男性也有。我作为一位年轻女性,我也在思考,以后是怎么样的?比如我不结婚,我不想要孩子,我老了怎么办?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英国大龄女性社区:新园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四个女孩发起的“贵州侗寨共居实验”,与47位女性共居30天

  因为这个项目,我最近参观了很多养老院,和做养老行业的人聊,去了解当代的养老机制。欧洲那边已经出现了很成熟的,以性别划分的养老社群,中国还没有。但是等我们这代人老了以后,这种由小群体组建的多元空间,一定是越来越多的。

  自梳女,尤其是姑婆屋这个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想象的实体。可能包裹着一层浪漫主义的滤镜,但它印证了另一种有别于当时主流的,更具体的女性生活,往往并不需要大刀阔斧,几个人就可以创造出来。

  坦白讲,自梳女这个群体其实没有消失,只是我们不再用封建的名字去归类这一部分女性了。但是许多束缚和刻板印象还是存在的,甚至更隐秘。

  未来的女性空间、养老的群居居所,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新的一种姑婆屋?这是我希望借由这个空间提出的问题,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部分视频素材:搜朴纪录片工作室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5]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50]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5]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4]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6]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30]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20]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8]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84]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2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